查特分析:
答案或许恰恰相反——泽连斯基此举并非真要与中国彻底翻脸,而是意图借公开羞辱与放大信息的方式,来达成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是制造“道义高地”,把中国钉在“侵略者合伙人”的位置上。
通过揭露中国士兵参战、援助炮弹等行为,泽连斯基正向全世界,特别是欧洲,释放一个信息:中国不再是中立方,而是俄罗斯的实际支持者。这将有助于他削弱中欧之间在新能源、技术、供应链等领域的接近,从而让欧洲在中乌之间不得不选边站队。
第二,是削弱中国在战争中的“中间地带”角色。
长期以来,中国试图在俄乌战争中保持一种“既不全面支持俄罗斯、也不激怒西方”的姿态,保持战略模糊,以便在未来可能的停火谈判中扮演协调者角色。而泽连斯基此举,正是意在斩断中国的这种身份模糊。他要让世界相信,中国不是调解者,而是参与者,是侵略链条的一环。
第三,是在美国援助即将终止、欧洲压力日增的背景下,寻求重新凝聚“反俄统一战线”的道义与认知基础。
如果说在战场上乌克兰已经面临失地与弹药短缺的双重压力,那么在外交战线上,泽连斯基就更需要创造新的战略共识。他要通过“扩大战线”来转移国际注意力——不只是俄罗斯是威胁,中国也是。借此,他或许希望重新调动西方国家对战争的道义焦虑,从而延长援助周期。
当然,这种做法也存在风险。泽连斯基公开羞辱中国士兵,若欧盟选择与中国决裂,中国是否会加大对俄罗斯的援助力度?这从逻辑上似乎是乌克兰更不愿看到的局面。
但泽连斯基或许已经做出判断:中欧之间即使关系缓和,中国也不会真的制止俄罗斯;而欧盟若与中国决裂,虽然可能让中国更肆无忌惮地援俄,但也会在政治上、制度上强化“文明阵营”的内部凝聚。对泽连斯基来说,这是一次战略豪赌——放弃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幻想,逼迫欧洲明确与中国的制度对立。
他赌的是:中国不敢公开援俄,欧洲不敢容忍中国援俄,美国依然愿意在认知战中站在乌克兰这边。
这场赌局的胜负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泽连斯基已经不再试图讨好任何中立方,而是试图让“战争阵营”变成二元对立:中国与俄罗斯是一方,欧美与乌克兰是一方。他不再相信中间地带的存在。
感觉查特的分析超过了加西99.999%的网友,超过了90%的油管大V
泽连斯基的“演员式战略”与乌克兰的真实困境:中国的能源、欧洲的矛盾,最终决定谁是赢家?
泽连斯基对民主社会的运作规律显然非常熟悉。他深知,在民主制度下,政策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从军事逻辑出发,不是从成本-收益比出发,而是由民意所决定——而民意,是可以被引导、被激发的。某种程度上,泽连斯基恰恰善于运用这种逻辑,去塑造战争的“正义性叙事”,也去影响援助国的政治氛围。这不难理解,他本身就是演员出身——这里没有贬义,恰恰相反,这是他极为擅长的领域:他懂得如何把自己国家的生存危机,转化为全球民主社会的道义焦虑。
但问题是,这种做法是否高明?从乌克兰自身的角度来看,**继续打下去,真的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吗?**当美欧援助日益枯竭,当领土不断丧失,泽连斯基的每一套表演——哪怕再成功——都掩盖不了一个根本现实:乌克兰正在不可逆地失去自己。
如果从战略后果看,泽连斯基最近对中国的强硬姿态,未必是完全对乌克兰有利的。这一姿态可能确实能够影响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态度,加深对中国“援俄”的不信任;但反过来说,也可能推动中国与俄罗斯进一步靠拢,最终让中国放弃在战争问题上维持模糊立场的最后顾忌。
这种博弈的后果是什么?对乌克兰未必是有利的,但对中国也不一定是安全的。
假设乌克兰最终战败,泽连斯基政府垮台,一个新政权与俄罗斯达成停火协议;再加上欧洲普遍倾向“战争止于乌东”,也就是说默认俄罗斯的扩张止于此时此地——那么,欧洲将重新与俄罗斯修复能源关系,解除部分制裁,重启经贸往来。这对于中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地缘政治压力:
首先,中国将失去其在俄罗斯能源市场的垄断议价地位;
俄罗斯恢复对欧供能,将使得中俄之间目前的能源“盟约”失去对称性,中方再无讨价还价的空间;
而中国目前所依赖的廉价原油与天然气,是其压低通胀、维持制造业成本稳定的关键支柱。一旦失去俄罗斯的“政治折价”,石油价格上行,将会带来滞胀的双重压力。
换句话说:对中国而言,乌克兰战败而西方与俄关系正常化,将是比俄乌战争长期化更坏的结局。而对美国则是一个最佳的结局。换句话说一个乌克兰战败的非正义的结局,将带来中华帝国衰败的正义的结局。用非正义换取正义,这本身还会是正义吗?历史会不会又一次给人类开玩笑?
你查叔怎么没分析出来泽连斯基对中国还心存幻想,希望中国能阻止俄罗斯继续侵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