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近日確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下周訪問中國,這算是經過數次延遲乃至取消之後終於與中國達成了共識。不過,這與其說是中美關系改善的信號,不如說是中國面對美國的溝通需求所不得不做出的象徵性回應。此前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克裡騰布林克,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貝蘭也訪問了中國,並與中國外交官員進行會晤,想來也是為了溝通更高層級的訪問而來。
之所以說布林肯此行並不會有實質成果,主要是建立在美國近年來對中政策與措施的基礎之上。最近這次大規模的齟齬是因為氣球事件,雖然美國外交系統有意降低事件的敏感度,但美國輿論和政界都想藉機炒作中國對美國的威脅,美國政府也只能繼續在檯面上採取犟訙骓灛,而諒T┳頌滄鈧昭蓴墒導實惱摺
對中國來說,即便是能看到美國政府想改善關系的初衷,但也對他們改善關系的能力深表懷疑,更何況美國還在繼續對中國各領域和人員進行制裁,這對中國來說都是無法繞開的障礙。同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國防部長也拒絕在新加坡與美國國防部長會晤的邀約。
這並不等於中國不想改善中美關系,恰恰相反中國也有充足動機想要改善,因為中國自己也是中美關系良性發展的受益者。問題在於,關系改善不是表面工程,而必須真正從中獲益,如果只是為了重啟高層互訪,對一些危機處理保持密切溝通,這就仍停留在表面,而美國對中國的打壓並不會因此改變,美國編織的對華包圍圈也不會因此就消失。
布林肯此行也是同個道理,雖然他將會與中國高層進行各項議題的坦率溝通,但那也不過就是溝通而已,美國並沒有想要讓步的誠意和動力,而中國也確實沒有往回退的空間。事實上,美國立場中國一清二楚,高層對話在訊息傳達的層面不會帶來更多增益。
不過,美國確實也意識到了近年對中國的極限施壓操作,確實也讓美國自己付出不少代價。對中國周邊國家的拉攏,當然不是無成本示好,若想得到這些國家的配合,就必須釋出政策利多,但實質成果卻又不見得立竿見影,只能在宣傳戰贏得一些嘴炮效果。
而中美的摩擦尤其是軍事層面上,也不斷見諸報端,這也讓美國的行動困難重重,後續要付出的代價也不斷上升。這同樣可從俄烏衝突得到借鏡,雖然烏克蘭成功拖住俄羅斯,但美國和歐洲各國的援助也所費不貲,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以此推論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成本投入,可能會更加成為無底洞。
因此,美國或布林肯要想真的取得一些實質成果,那就必須先想想自己能放棄什麼或做出什麼讓步,美國也必須從一些臆想的恐懼中掙脫出來。還有一個客觀現實必須面對,那就是中國不是蘇聯也不是日本,美國想用同樣的打壓方法拉開與第二名的差距,顯然不會再次取得成功,美國必須換一種思路或者學會接受中國崛起的事實,正如許多歐洲國家正在逐步轉變的那樣。
誰都知道布林肯的立場,所以中國對他的訪問期望不高興趣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