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說:幸福並不是依存於你是什麼人或擁有什麼,它只取決於你想的是什麼。幸福感是基於滿足感和安全感,而產生的愉悅的情緒,它並非轉瞬即逝的情感體驗,而是長久堅定的心理狀態。
幸福是所有人都渴望和努力的事。羅素在《幸福之路》中,將幸福的途徑拆解成興致、情愛、家庭、工作、閒情... 認為幸福並非紙上談兵的概念,或似是而非的感覺,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無數科學研究都試圖破解幸福的密碼,找到能夠令我們內心充盈,情緒舒緩以及抵御煩擾的力量。事實證明,只有學會掌控意志的人,才能主動決定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而達到更加幸福的內心境界。
6park.com
1
自我接納
我們或許常常無法像接納我們的積極面一樣客觀地去接納自己的消極面,或者因為真實的自己不那麼完美而感到羞愧和自責。
但事實上,真正幸福的人,都會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接納真實。研究發現,更具幸福性的個體會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接納,能夠不壓抑自己的本真。
接納一切,這很重要。無論是對自身的價值、或是有待改善的品質,先接受下來,才是邁向改變的開端。
自我接納包括接受自我和他人以及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能接納自我和他人,不會為自己或他人對缺點所困擾或感到窘迫與不安。
他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現狀,包括最近的需要、水平、願望,同樣也寬容地對待他人的弱點和問題,從容地生活,很少使用防御機制。
真正接納自我的人自然、坦率、真實,他們能真實地對待自己的感情,並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飾自己,自然而單純地表現自己。
但自我接納絕不是讓人安於現狀、接受現實、自暴自棄,接納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改變才能實現接納的意義。
我們不是為了接納而接納,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接納,當你接納了自己的不足,別忘了改變。
2
與他人的積極關系
當各種社會關系積極和諧時,我們會感到自己是家庭或者同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夠明確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這樣我們對於生活,對於自己的滿意度就會大幅度提升,自然而然會增加個人幸福感。
積極的關系帶有互惠、真誠、尊重邊界、獨立、適度依賴、共同進步的特點。研究顯示,幸福的人比不幸福的人擁有更多豐富而充實的社交生活,更喜歡參與群體活動。
積極的人際關系,能夠給人強大的力量和熱情,可以在成功時分享喜悅,受挫時可以傾訴,有助於心理平衡,幫助我們增強幸福感。
在關系中,我們或許因為過去受到的傷害,而害怕內心的剖白,將自己保護起來。但只要帶著愛和感恩,堅持自己的真實性,我們一樣可以建立積極的關系。
因為真實性對個體的社會適應至關重要。真實性程度高的個體在關系中表現出了更多包容、信任、分享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所以真實的個體更為人們所喜歡,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
3
自主性
自主性簡單來說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不想要什麼,懂得取舍和過濾,同時承擔責任。
對自己的認知、態度和行為負責,並掌控自己的情緒。不會將責任推卸給別人,或是替對方承擔責任。
自主性是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一個人如果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也無法把自己與周圍相區別時,他就不可能認識外界客觀事物。
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有助於他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得自我教育積極的效果。
自主性也是人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對自我教育有推動作用。
這種自主性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真實地接受自身的存在,接受自己的獨特性,通過施展自我的自由來實現個性,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自由決定自己命運的真正的人。
4
個人成長
成長的過程需要不斷整合自己的多重身份和多元自我,走出固有領地挖掘自身潛能,創造更多的自我價值。
隨著成長,我們都會慢慢地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認知,對世界有更豐富的理解,博聞強識實現心智的躍遷升級。
個人成長為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提供了動機和途徑。我們將不斷的拓展我們自己以及和我們相關的各種參照物,我們將變得更加以他人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
這種真實的自我成長也可以促進個體最充分的發展和自我提高,不僅是內在反饋會提高自我價值感,他人的積極反饋若與真實自我直接相關,也能提升自我成長。
反之,當個體行為遠離真實自我時,即使獲得了積極結果也難以從中獲得成長,因為他人反饋是建立在虛假狀態之上而非真實狀態。
個人成長可以說是你能夠做地最重要的事。不要把個人成長當作一種自私的行為。成為更好的人,並使你周圍的人獲益,將幫你建立起更好的世界觀。
你的生活就是現在,生命由無數個“現在”構成。活在當下,你就能感受到你所追求的快樂與幸福。
5
生活目標
最幸福的狀態,應該是總有一個踮起腳能夠著的目標,吸引你踏踏實實,始終往前走。
終極幸福或難尋覓,但活在當下,關注眼前的事而踏實努力,傾注自身的激情和創造力時,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小確幸。
真實的生活目標意味著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生活,全神貫注地忠於自己認定的目標,也意味著將不切實際的目標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行動。
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必追求與他人的比較,最終轉向一種對自身經驗開放、友好、關系密切的生活目標。
這種生活目標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活力”和“適應力”。持續的活力源於目標中的信念所帶來的激勵感;而不斷增強的適應力則源於對超越於我們自身的事業的堅定奉獻。
積極面對未來對幸福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完成期待帶來的對生活的掌控感,不僅可以提升幸福感,還能提升自尊、自信等一系列生命動力。
習慣給自己的生活設立一些切實可行、只要願意努力,就能夠實現的目標,並持續前進,能帶給你積極向上的力量和勇氣,切實改變生活狀態。
6
環境控制
對環境的控制能力也是幸福感的維度之一,它要求我們能夠洞達事理,勇敢而真實地面對環境中存在未知和不確定性。
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很多時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這種無法控制的環境有時候會讓我們成為犧牲者。
外在的環境往往可以檢驗我們是否對自己足夠的真實,我們的追求、興趣或價值體系常會與周圍的環境發生碰撞,如果全然被環境驅使,就有可能產生沖突。
相反,了解自己之後真實的堅定才更令人心安。所以具有較高真實性的個體會更具有對環境的控制能力。
這種人往往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清楚自己的才華、特質,自己擅長的事。具備精神獨立和經濟獨立,相信自己的任何選擇,沒有恐懼,並且充滿幸福感。
英國作家歐文說:“人類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活出幸福,是人生必不可缺的修行。
幸福,不是非要取得轟轟烈烈的成就,不是非要收獲大富大貴的人生。幸福感,就藏在我們對生活細節的感知裡。
當我們盡心把身邊日常的小事經營好,就能感到正在變好的自己,被滿滿的幸福感所滋養著。願你從小事做起,一步一個台階,經營好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