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第三周的新能源汽车上险量数据中,理想汽车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之中再次一骑绝尘,单周的上险量达到了5438辆,对于只有三款车型交付的理想汽车来说,这个上险量成绩,足以让其他车企汗颜了。
销量上去之后,理想汽车最近的声量有点大,很多人开始为理想汽车“平反”,实际上,理想汽车能够成功,真的不是因为技术有多牛,理想汽车甚至连一款自研的增程器都拿不出来,之前用东安动力的1.2T三缸发动机,现在用新晨动力生产的1.5T四缸发动机。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理想汽车能够成为目前销量最高,发展势头最好,最接近盈利的国内造车新势力。
很多人都容易陷入”技术复杂就先进,技术先进就实用,技术先进用户就买单“的误区,但是实际上,产品最终还是要落地到实际用车场景上,理想汽车的增程式技术,并非业内最先进,但是理想汽车的产品经理,却可以说是国内最牛。
理想汽车成功的秘诀,简单来说就是,产品策略上选了“差异化”,精准切入奶爸车的市场,经营策略上选了“低成本”,不一窝蜂去造纯电车型,而是选择了没有里程焦虑的增程式。
理想汽车在立项的时候,定位就非常精准,用户定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奶爸”“奶妈”群体。这部分人对车的需求有几个显著特点:
基本上都是三代同堂,父母帮自己带孩子,如果是二胎家庭,六座或者七座是刚需,以满足全家出行+带娃的复合需求。
基本上以市区出行为主,很少跑长途,对于车辆的舒适性要求很高。
价格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对大部分中产家庭来说,30-50万左右比较合适。而在这个价位的传统BBA产品,并不能完整覆盖这些需求。而能够覆盖这些需求的车型,往往价格太高。
当时的
理想ONE(
图片|
配置|
询价),对手有宝马x5、汉兰达、唐DM等等,理想汽车也针对目标人群的需求做了取舍,不过分追求百公里加速,6秒级的加速够用就好,把更多的成本花在沙发、座椅加热、通风、双层隔音玻璃这种可以提升乘坐舒适性的配置上。
而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理想汽车抛弃了纯电路线,转身拥抱了增程技术,虽然前期被群嘲,但是事实证明,增程式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使理想ONE在高端中大型SUV市场中竞争中更具价格优势。
随后,理想汽车形成了从L7到L9,覆盖30万到50万的产品序列,整个产品规划非常清晰,在这一点上,值得国内大多数车企学习借鉴,尤其是小鹏汽车和长城汽车。
小鹏汽车销量下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规划不清晰,SUV这端先发布了紧凑型的G3,再亮相定位中大型的G9,是由低到高的打法。轿车这边又反了过来,前面P7是B级车,后面的P5又回到了A级车的定位。售价偏低的P5搭载激光雷达,而售价最高的G9基础版本,却只配备了基础的4+4超声波雷达和定速巡航。销量主力小鹏P7三年没有换代改款,旗舰车型G9,复杂的SKU以及入门版本智能配置的缺失上市后被一片吐槽,不得不在上市后48小时紧急调整配置与售价,创下了中国汽车行业罕见的上市第二天就降价的失败案例。
与小鹏汽车类似的还有长城汽车,这些年推行车海战术,自哈弗H6一炮而红后,从最初的H3、H6;后面又陆续推出H5、H2、H1、H4、H8、H9,再到F5和F7;再到酷狗、赤兔、神兽、大狗、M6等。车型众多,让消费者眼花缭乱。2021年的上海车展上,WEY品牌在没有任何预热的情况下,对VV7、VV6、VV5进行了垂直换代,以咖啡品种命名的新车摩卡、拿铁和玛奇朵代替了之前的VV系列。整个长城汽车的产品线规划,实在是让人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