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變歷史
六大軍區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共設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
六大軍區,與當時中央局和
六大行政區的劃分一致。這一體制僅實行了5年多。 [2]
解放戰爭後期,為適應戰略決戰的需要,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通令,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規定,其中軍區分為一級軍區(即
大軍區)、二級軍區、三級軍區和
軍分區,實行四級軍區體制,即在黨的中央局相應的區域設一級軍區,在中央分局相應的區域設二級軍區,在省和行政區設三級軍區在地(專)區設軍分區。各級軍區均以所在區域的地區或地點命名。 [2]
當時全國的戰爭狀態尚未完全結束,全國的各級政權組織實行的是准戰爭狀態組織形式。全國分為六個大區,這六個大區的黨組織是六個中央局,直接向中央政治局負責。各個地區解放以後又相繼成立了大區的人民政府或軍政(行政)委員會。而在軍隊方面,在老解放區,還是保留原有的大軍區。在新解放區,則根據進駐的野戰軍的情況,劃分軍區。同時,各個中央局與行政委員會和軍區的主要領導人大多采取交叉任職的方式,例如,東北的高崗,既是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同時還是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彪則是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和中南軍區司令員。這樣的組織形勢能夠獨立、高效的領導所在大區的黨政軍各項工作,整合各種資源,統一調配。在完成土地改革、政權建立等工作的同時,還要著力解決消滅諜匪、保衛邊防等軍事問題。這樣的組織形式在當時來說是行之有效的。 [3]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林彪任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遼沈戰役結束後,林彪、羅榮桓率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野戰軍機關與軍區機關分離。東北軍區機關駐沈陽,高崗任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後勤保障,全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期間,東北軍區後勤部前方指揮所籌集調運朝鮮前線的物資。 [3]
1948年5月20日,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並組成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員。
1947年2月初,華東地區的人民解放軍統一整編,撤銷新四軍兼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和山東軍區番號,成立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華東軍區由陳毅任司令員,饒漱石任政治委員。1949年6月,華東軍區機關與第三野戰軍機關合並(保留各自番號),統一指揮野戰軍和地方部隊,軍區機關駐南京。 [3]
1949年5月,第四野戰軍領導機關在河南開封與中原軍區機關合並,組成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政治委員,鄧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員, 1950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2月2日的決定,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改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1952年6月,中南軍區領導機關移駐廣州市;同時撤銷華南軍區,其機關一部組成廣東武裝工作部,連同廣西、海南軍區直接歸中南軍區領導。林彪任中南軍區司令員,葉劍英任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羅榮桓、鄧子恢、譚政任政治委員。 [3]
1949年2月1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改稱西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習仲勳任政治委員。1949年11月,賀龍率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和第18兵團等部進軍四川,後並入西南軍區。11月30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西北軍區與第一野戰軍合並,稱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彭德懷任司令員,習仲勳任政治委員,軍區機關駐西安。 [3]
1950年2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任命西南軍區領導成員,成立西南軍區。以第二野戰軍機關為基礎,同率領第18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合並,組成第二野戰軍暨西南軍區領導機關。賀龍任軍區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軍區機關駐重慶,後移駐成都。 [3]
建國初期,隨著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開展和體制編制的調整,軍區領導機構不斷充實,領導職能也逐步調整。1950年6月,全軍實行統一整編,撤銷步兵兵團和四個野戰軍番號。陸軍分為國防軍和公安部隊兩類。1954年,經調整合並,僅保留山東、福建、雲南、西藏、新疆5個二級軍區,其他省軍區均為三級軍區。 [3]
十三大軍區時期
新中國成立了若幹年之後,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相繼完成了“鎮反”、“抗美援朝”和“土改”建國初期的三大運動。國內外形勢日趨好轉,社會趨於穩定,特別是順利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家的各項工作相繼步入正軌。
1955年2月11日,國務院和國防部根據中共中央局、中央分局的設置情況,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對全國戰略區的重新劃分,決定將全國的6個大軍區,即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西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和西南軍區,改劃為12個大軍區。這12個大軍區大部分是以所在區的大城市命名的,計有沈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昆明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內蒙古軍區、西藏軍區。各軍區於5月1日前按新的區劃正式辦公。1956年又增設福州軍區。這樣,全國共13個大軍區。大軍區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領導、指揮、管理本戰區內的野戰軍、省軍區及地方武裝,並與海軍、空軍領率機關共同領導本戰區內的海、空軍部隊。各大軍區的成立情況是:
1955年3月22日成立,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周桓。指揮所屬陸、海、空軍部隊,下轄: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今分屬河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省軍區和防空軍、公安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及陸軍軍等部隊。軍區機關駐沈陽市。11月,熱河省軍區隨熱河省同時撤銷。
沈陽軍區曾領導了1969年中蘇珍寶島沖突時的對蘇作戰。
1955年4月14日成立,由華北軍區改編,並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京津衛戍區,楊成武任司令員,朱良才任政治委員,轄:陸軍軍以及河北、山西省軍區,軍區空軍、防空軍、炮兵、裝甲兵司令部和軍區工程兵部。軍區機關駐北京市。1959年,北京軍區免兼京津衛戍區、改設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歸北京軍區建制。1967年5月,內蒙古軍區由大軍區改為省級軍區,歸北京軍區建制。
1955年,楊成武被授予上將軍銜,同年開始任北京軍區司令員。
於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員楊得志,1957年到職,第一政治委員譚啟龍,第二政治委員王新亭,司令員由王新亭代職。下轄:轄區內的陸軍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和守備部隊。擔負山東省以及江蘇省徐州至連雲港地區的防務。軍區機關駐濟南市。
1955年4月1日成立,由華東軍區改編,許世友任司令員,唐亮任政治委員。下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軍區和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空軍、公安軍及轄區內的陸軍軍等部隊。軍區機關駐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