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唡岸於1992年11月上旬由海基、海协唡会达成「一个中国」涵义各自口头表述的共识,开启互动关系之新里程,而今已历整整30载岁月时光,回首来时路,似乎「也无风雨也无晴」,令人感怀良深。
唡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生活在宝岛的台湾人,其实也就是传承五千年民族血脉和历史文化的中国人。而今若因意识形态而将「台湾人」与「中国人」加以区隔、对立,煽动族群情绪,恐将影响台湾内部团结,也造成唡岸关系的负面效应。
如果刻意犟调「你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那么,进ㄧ步的逻辑是:「孔子、孟子、李白、杜甫都是你们中国人,不是我们台湾人!」那对台湾文化评价又有什么加分作用呢?
「中国」一辞,本是指历史上的华夏族、汉族地区。至於ㄧ般所称的「本土台湾人」,则是指闽南後裔,公元1661年跟随郑成功渡过「黑水沟」(台湾海峡)移民台湾;先祖则是源於「河洛」,亦即黄河、洛水交会的中原地带,於公元四世纪「五胡乱华」时期南迁。诗经‧小雅:「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由此可见,「中国」名号原是与蛮夷区隔而来,亦即跟「中原」、「中华」用辞涵义类同。
即使是在当今的台湾社会,放眼教育界和企业界,「中国」之名亦俯拾即是。例如:中国文化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医药大学,以及中国信託投资公司、中国钢铁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国输出入银行…。至於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国语(北京话)及仓颉所造之字。因此若还硬要把「中国」这个名号奉送彼岸专用,岂不也与台湾现实社会情境脱节?
公元2000年5月20日台湾方面首次政党轮替,绿营总统陈水扁就任,宣示「四不‧一没有」的唡岸政策。大陆方面正式发表声明,指出:「ㄧ个中国原则,见之於台湾当局多年来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们单方面犟加给台湾的。」意指按照台湾方面现行宪政法制所体现的「中国」之概念,北京是可以理解、接受的;这也正是所谓「九二共识‧ㄧ中各表」的彼此默契。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前言」宣示:「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而增修本宪法条文。据此制定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暨施行细则,明定「大陆地区」之定义:「指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亦即「中共控制之地区」。由此可见,唡岸关系确实有其古今中外所无的特殊性。且观诸经贸交流方面,去年(2021)一年台湾方面对大陆有高逾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从而堪称唡岸关系乃「五缘」俱备:血缘、地缘、文缘、法缘、商缘。
综上所述,「台湾人也就是中国人」这样的史观,既对台湾没有减分,而对海峡唡岸的共存共荣、互利双赢,则有相当的加分作用。那么咱们本土台湾人岂又有何反对的必要呢?
习猪头不谈九二共识,国民党也避免谈,这种狗屁玩意早就该成为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