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回忆我的中学时代
我在中小学读书阶段,从成绩上看,并不显得特别好,但我总是踏踏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从不计较分数。有一次考数学,我只把考题的答案写在考卷上,没有将演算过程列进去,按此卷应算不及格,但当时教我的数学老师心想,陈景润这个学生不会弄虚作假,还是当面问个明白再说。于是数学老师就找我谈,查问结果,果然我运用了好几种方法来演算这几道题目,只因草稿纸算得太多了,所以没有交上去。当时我的数学老师十分欣慰,高兴地对我说:“以后请你算题目时,一定要交上演算稿,懂吗?今天不给你一百分,只给你九十五分!”这时我点点头,微笑着向老师道了谢才走。
我在中小学时是我们班上的有名的“Booker”(福州学生称“书呆子”或“读书迷”),同学们倒也十分佩服我这个“读书迷”背诵书本的本领。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把他搞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静默观察,烂熟于心,凝思想,然后一挥而就。”当时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真是所见略同!当时我能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一一装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拈来应用。有一次化学老师要同学们把一本书背起来,同学们都感到很困难,但我却觉得:“这一点点很容易,多花点功夫就可以记下来,怕什么?”果然没几天,我就把全书背诵记牢了。当时我认为,我们年青人,知识面有限,理解力较差,记忆力特别强,必须背诵多多的知识,将来使用时方会左右逢源,一呼百应,十分得心应手了。
我在中小学读书时娴静少言,不善于交往,但这不妨碍我的勤学好问。为了深入探求知识,我常常主动接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我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不愿意浪费老师的时间,常常趁下课后老师散步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跟随老师一起走,边走边请教老师数学问题。只要是谈论数学的时候,我就滔滔不绝,不再沉默寡言。
我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那时学校分文、理两科,理科班侧重数、理、化,文科班侧重文、史、地。我很喜欢数学,可是当时我偏偏选读文科班,因为文科班数、理、化都比理科班浅,这样我就可以在不留级的前提下,集中最大精力去攻读高深的数学方面的书籍。我并不单纯地跟在数学老师后面跑,而擅长奇取。当时我经常到英华中学图书馆借书,其中有大学丛书《微积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以及《赫克士大代数学》等。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读初二时考试成绩是:代数99分,国文92分,英文89分,几何83分,化学88分,历史83分,地理85分,图画85分,音乐85分,体育80分,生理卫生82分,劳作75分。成绩是画笔,勾画出我当时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来。我能唱能跳,天真活泼,瞧,音乐85,体育80!当时我衣衫素净、惹人喜爱,生理卫生82嘛!我几十年死死抱住的“金娃娃”——数学,确是夙有姻缘,代数99呀!分数最低的是劳作,我那时一双小手可不巧。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2-30
慕津锋
“我们高兴地向大家推荐《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迟同志深入科研单位写出的这篇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热情讴歌了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科学高峰中的顽强意志和苦战精神,展示了陈景润对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一著名世界难题的卓越贡献。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会从这里受到鼓舞,受到教育,受到鞭策,而普通读者则一定会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优秀的科学家和这样出色的科研成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是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哥德巴赫猜想》时所作的编者按。......
回忆解放战争时期我在英华高中的学习生活
1950届高中校友 余兆升
1947年,我和弟弟初中毕业,父亲送我们到福州投考私立英华高中,是福州一流的高中。记得当年只收50个名额,却有500多位学生报考,录取率约为10%,幸好我们兄弟均被录取,父亲很高兴。
英华高中是教会办的私立学校,不但教师水平高,而且对学生很严格。记得,上国文课的是魏道涵老师,据说他是满清秀才,教一课古文,第二天上课就要求学生能背诵出来,由他随意抽查点名。同学们为了不在课堂上“出洋相”,每天晚上均自修到很晚才熄灯。幸好我有特殊的背诵本领,不论什么课文只要认真读十遍就会背诵,应付魏老师很容易。我几次顺利过关以后,老师就不点我的名字了,不过两三天以后,文章又全部忘记了。
教代数的老师是何铭朝,他是厦门大学理科高才生。他不但讲课条理清晰,而且要求严格,学生的作业必须书写清楚,折叠整齐,否则就要挨他批评。当时有的同学因作业没达到何老师的要求,好几次被当众批评。
还有一位教数学的老师――沈元,他教我们“解析几何”,他是清华大学航空系的系主任,因为母亲病,回来福州探视。不久北京解放,而福州还没有解放,他回不了北京。因他是英华校友,于是林观得校长请他到英华任教并给我们教授“解析几何”(当时属于高等数学)。沈老师教得很细致、耐心,让我们学得很轻松。后来我考进厦门大学物理系,大一时,上高等数学,又接触到“解析几何”,我几乎没花多少工夫,考试就获得满分的成绩。
有一次,沈元老师在课堂上提起“三大数学难题”,其中有“哥德巴赫猜想”。多数同学听了都觉得证明这个命题没有多大意义,就丢在脑后。只有陈景润同学一直把“哥德巴赫猜想”放在心上,到1966年才被他得到与“哥德巴赫猜想”最接近的结果,成了轰动数学界的《陈氏定理》。高中学习时期,他的学习成绩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拔尖,可是由于他后来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终于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