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德國之聲
低增長甚至停滯很可能成為習未來統治的一個常態,2022年也成為中國苦日子的元年,以前的艱難只是預演。這個時間段會有多久,取決習能否改變當下的政策和統治方式。
穩,穩,穩!這是中共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即將到來的2022年經濟工作向外界發出的明確信號。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這說明北京當局充分意識到,中國崛起的戰略紅利釋放完畢,從2022年開始,中國將真正進入最困難的時期,未來的挑戰會更艱巨。
每到年底,都是當局總結當年工作經驗,部署來年任務的時候,一系列的工作會議相繼召開,其中最重要也最受外界矚目的就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此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定調。而從這次會議來看,穩是其基調,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笨蛋,是經濟”,當年克林頓在總統競選中打敗勝券在握的老布什用的是這句口號。把這句話套在中國當局身上更合適。因為中共的合法性不是來自程序民主,只能通過發展經濟做大蛋糕提供績效來彌補,用習近平的話說,乃是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也。所以經濟好壞以及民眾收入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對中共統治顯得尤重要。正因此,改革以來的大多數年份,中共都埋首發展經濟,一門心思搞建設,終使得中國經濟長時間高速增長,由原來的一個貧困落後國家成長為世界老二,並在今年讓中國整體脫貧,解決了困擾千年的貧困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共的合法性焦慮。故中國的崛起首先並主要表現為經濟的崛起。
專心學“習” 無心經濟
對經濟的重視就是國家以經濟為中心,這是自鄧小平開啟改革後當局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和慣例。然而,最近幾年這種情況有了改變,這句話很少出現在官方的文件裡,即使出現,官員也不會把心思用在發展經濟上,一是因為當局現在不像過去一樣用經濟指標特別是GDP指標來考核官員政績;二是反腐和習近平對官員的政治考核和整治,弄得官心惶惶,各級官員都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政治學習和政治斗爭上,應付上面部署的各種政治任務和同僚之間的政治防范,在此種政治氛圍下,他們也不想幹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知道會觸犯哪條清規戒律,政治的條條框框多了,本身就會約束官員幹事的積極性和創造空間。習本人的國政重心可能也不在經濟,而是在如何鞏固權力以及同美國的斗法上。這就勢必造成整個官僚系統的怠政和賴政,並影響經濟。
本次經濟會議重提“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要求”,並再次強調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如果不是經濟形勢到了一個緊迫狀態,會議可能不會做如此表述。事實上,會議承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從數據看,今年前11月中國的經濟、就業和國民收入相對大多數國家似乎不那麼難看,甚至表現得還不錯,這是因為,盡管疫情仍在肆虐和反復,但供應鏈的部分回歸以及外需的強勁恢復拉動了中國出口,再加上去年經濟增長的基數低,中國經濟增速今年還是會高過多數主要經濟體,能夠達到或接近8%,尤其外貿這塊增長很快。
然而,數據的靚麗掩蓋不了經濟的實際疲軟,第三季度4.9%的增速已透露出這點。第四季度的增速據估算也差不多。若連續兩個季度都維持在低增長水平,2021年的經濟恐怕也就好不到哪兒。這已經成為多數經濟專家包括官方學者的共識。當局早就明了這種狀況,一些地方政府包括江蘇和深圳等發達地區,已進行了程度不等的降薪,說明當局做好了過苦日子的准備。
中國經濟形勢的嚴峻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根據官方經濟專家的說法,首先是疫情打擊了需求,消費和投資受疫情影響較大,尤其是生活性服務業、個體工商戶等到現在還處於大幅萎縮中。據統計,中國今年第三季度消費、投資的兩年平均增長率分別只有3.9%和3.8%,明顯低於潛在消費和投資增長。其次,美國在供應鏈、市場和科技三個維度對中國進行限制和打壓,造成供應鏈中斷和供給短缺。再次,西方特別是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外溢效應,同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一起,引發了中國的輸入型通脹,而國內煤電矛盾和拉閘限電也影響物價,沖擊供給。最後但並非不重要的是,在目前的大變革時期,當局前一階段對教培行業的大力整頓、強化平台經濟的反壟斷監管、打壓資本以及提出共同富裕等,導致人們對中國經濟究竟怎麼樣了產生分歧,不確定性風險上升。此即會議所謂的“預期減弱”。
閱讀全文
中國人一直在過苦日子。一直大碗喝酒,大口吃龍蝦。一直住高樓豪宅,出入名車,乘高鐵飛機郵輪暢游世界。GDP和個人收入一直一路上漲。這樣的苦日子一直維持著。
滯漲就是這樣,其他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印了那麼鈔票為的是促進消費和投資增長,但物價上漲讓人減少消費
從大手大腳花錢到回歸正常,不算啥苦日子。
海外華人過的才叫辛苦,但是人都是從辛苦中堅強成長的。
帖子的內容已被管理團隊隱藏,無法查看, 修改及引用
帖子的內容已被管理團隊隱藏,無法查看, 修改及引用
德國人也來忽悠世界嗎?還真不知道美國和中國哪個先撐不下去了趴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