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句話什麼意思,怎麼來的?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是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它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家人關系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緣分基礎之上,二是強調友誼和親情的純潔性。
如果不是一家人,是不會主動走入別人家裡的。
這句話源自我國傳統文化對“家”的倫理概念。“家”從字面角度理解是“屋裡有頭豬”,這反映出農耕畜牧社會的特征。
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家庭長期作為社會經濟基本組成單位存在,男耕女織是基本的生活方式。
通常男子為一家之主,負責農田的播種、施肥、收獲等,是家庭的主要勞力。婦女則主要照看孩子,做飯,織布養蠶。
“家”是以血緣為關系的紐帶,西周開始實行的宗法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家”又經常和“家族”聯系到一起,舊時一個村子或鄉鎮很可能都是同姓的人。
這主要由於女子一般嫁到別的村莊,而男子通常就在父母原來住的地方另立門戶,所以很容易形成“聚居”的現象。
周圍的親戚朋友多,自然需要經常往來,彼此串門或相互致意。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詞義便來自這裡。
舊時血緣關系劃分三六九等,一般越親密的關系來往越多,因此有“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之說。
在關系相對疏遠的親屬和朋友之間,有時候也會產生密切的交往。
這建立在雙方互相信任、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也就是只有彼此將對方當“家人”,才會有更進一步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