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多維/日期: 2021-03-13
親中共的多維報道:3月11日,隨著中美即將舉行會談的消息傳出,同日,中、美兩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也發表聲明共同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中美兩國半導體產業將建立一個及時溝通的信息共享機制,交流有關出口管制、供應鏈安全、加密等技術和貿易限制等方面的政策。
芯片產業作為中美貿易戰的焦點,以及美國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壁壘”,有可能率先“破冰”。一個更加務實的中美關系,一條穩健、有彈性的全球半導體價值鏈,將對中美兩國經濟,尤其是芯片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構成重大利好。
中美兩國“和則兩利、斗則兩傷”,這是中國政府一貫的主張,但是前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起的對華貿易戰卻嚴重地危害了兩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對中國高端芯片,以及相關設備的出口限制,對中國電子產品、5G通信設備的進口限制,不僅讓中國的華為、中興、中芯國際等科技企業陷入困境,同樣也使得美國,乃至全球的芯片巨頭利潤大減,使得全球芯片供應鏈出現斷裂。
美國原本認為為了實現遏制中國的目的,自身產業可以承受這樣的損失。但是,隨著引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發,以及中國采取的一系列自主芯片的設計、制造替代計劃,世界芯片產業的格局正在發生劇烈變化。這是美國在實施對華芯片制裁之前未曾預料,也難以承受的後果。
在中美貿易戰之前,由於受“摩爾定律”逐漸失效的影響,國際芯片巨頭普遍開啟了一場追求更高制程精度、更強性能芯片的競爭。7納米、5納米,甚至是3納米的制程精度和12英寸直徑更大晶圓的規模化生產成為下一代芯片產業競爭的高地。而原有的14納米以上級芯片制程精度工藝和8英寸晶圓的生產線則被大量淘汰,希望將產能逐步轉移給中國和東南亞等國家。這樣美國不僅能保持對於產業的絕對技術優勢、保持超額利潤,還能維持真的產業從低端到高端的全產業鏈供應體系。
然而,2018年之後,中美貿易戰的爆發,美國政府一再對中國的高端芯片進口實施限制和封鎖,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使得國際芯片巨頭的產業升級和壟斷進程被徹底打亂。
一方面,中國作為高端芯片的主要消費國,曾經是國際芯片巨頭們的主要利潤來源,更新的芯片配合更好的手機,不僅能再次“收割”中國市場,更可以圈占芯片產業的份額,加深中國對於芯片的“路徑依賴”,大大抬高中國進入高端芯片產業的門檻。然而,美國政府對中國的芯片封鎖,卻使得國際芯片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大幅下滑。
2019年中國進口芯片的金額為3,040億美元,較2018年減少了2.6%。全球芯片銷售額同比下降11.9%。包括高通(Qualcomm)在等在內的6家美國企業,累計損失市值已高達近200億美元。其銷售損失也預計高達近百億美元。美國的芯片制造商,美光公司(Micron Technology, Inc.)更是在短短的兩個月期間就損失了13億美元,其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淨利潤同比去年竟然下降了78%。
另一方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更是美國芯片企業雪上加霜。開工率不足,高端手機市場萎縮,新開發出的高端芯片無法擴大銷售。前期投入不僅難以收回,後期的產能擴張更是遙遙無期。盡管2020年四季度以來隨著疫情的好轉,全球芯片市場開始快速增長。但是這些需求卻主要集中在28納米制程以上的中低端芯片和功率芯片領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對芯片需求的大幅增長,使得全球產業陷入“芯片荒”。
面對疫情後芯片市場的轉變,美國芯片產業其實出現了嚴重的資源錯配問題。美國以及全球的芯片供應鏈出現了嚴重的斷檔。然而此時,美國芯片巨頭們要想重新返回頭來擴張中低端芯片產能,卻已經為時已晚。
拜登目前面對美國芯片短缺、供應鏈斷裂的局面,應該更能體會到中美兩國之間“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含義。(AFP)
因為,在美國意圖掐斷中國芯片產業鏈的逼迫下,中國不得不以舉國之力投入巨資進行大規模的芯片研發和生產投入。尤其是在28納米以下,甚至是14納米制程芯片和8英寸晶圓生產領域,中國即將完成關鍵設備的研制生產,並且已經投入千億美元進行量產。
在這時,如果國際芯片巨頭翻過頭來大力投資中低端芯片制造,雖然可以短時間搶占市場,但是注定將在三五年之後,與崛起的中國芯片“對撞”在一起。與中國比拼產能和價格,這是全球每個企業的噩夢。美國對於中國芯片產業進行制裁的“戰略性錯誤”,將令美國失去對中低端芯片市場的控制,失去對於從原料到生產再到設計和高端裝備的全產業鏈控制。更為致命的是,相比於高端芯片,中低端市場雖然利潤單薄,但是更為關鍵。
畢竟所謂的高端芯片,依然需要大量的中低端芯片配套。就如同一座高塔,沒有了塔尖,整個高塔依然可以屹立不倒,但是沒有了基礎,塔尖也不可能存在。同時,沿著塔基,中國還可以憑借著其自身巨大的市場優勢逐步升級,最終完全掌握整個產業鏈。美國很清楚,失去了技術壟斷和市場優勢之後,美國所謂的經濟優勢、金融霸權,不過只是浮雲。
因此,美國必須繼續遏制中國,延緩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產業的進步速度。只有這樣,美國才有時間完成自己的內部調整,發揮其金融、科技、人才、能源等優勢,實現產業復興。但是同時,美國也必須更加務實地應對中國崛起、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控制中美分歧、小心維護中美兩國在經濟上的合作。至少在中國已經獲得優勢的領域,以及即將實現突破的技術、產業領域,加入美國的因素,接入美國的資本和產業鏈條,維持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新的分工體系。
否則,一味地封鎖中國,推行大國對抗,其結果只能如中國政府警告的那樣“斗則兩傷”。美國實現贏者通吃的機會十分渺茫。就和目前在芯片領域發生的情況類似,美國對中國的“封鎖”,不僅使得美國企業損失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還有可能遭遇中國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上的“追趕”,甚至出現像新能源汽車領域那樣的“換道”競爭。
如果美國總想著把中國遏制在產業鏈下端,而拒絕與中國進行合作與市場共享,那麼最終的結果將是全球相關產業鏈的斷裂,進而威脅美國自身的經濟和產業安全。這是拜登從川普身上汲取的教訓。
因此,盡管拜登把中美關系定義成競爭關系,但是中美也必須保持適當接觸,必須保持在關鍵產業和資本領域的合作,這才是保持競爭,而不是“對抗”、“敵視”所需要的環境。隨著中美即將舉行的會談,以及“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的成立,中美兩國在確保全球芯片產業鏈穩定、安全方面還有更多生意可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