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近年屡见边界衝突,回溯1962年的首次中印边界战争,儘管中国获取胜利,郄也因而产生优越感、助长其升级边境衝突的意愿,印度则自此将中国视为严重的安全威胁。这场战争也促使中国和印度从外交竞争,转变成为永久性的军事地缘战略对抗。
美国政治外交杂誌《国家利益》日前刊登曾於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任职、从事亚洲安全与外交政策分析的利达列夫(Ivan Lidarev)所撰文章〈1962年的迴声:中印战争如何塑造亚洲〉。
利达列夫表示,在北京和新德里的竞争背後,双方於1962年爆发的战争佔有一席之地,这场短暂的边境战争成为中印长期敌对关系的催化剂。该年10月,随著中印领土争端的紧张局势升级,加上毛泽东对新德里支持达赖喇嘛的不满等原因,中国对印度发动大规模进攻。
这场战争持续约一个月,中国最终宣告胜利。对印度来说,这场衝突是巨大的政治和军事灾难,儘管中国军隊於战後撤离进攻期间所占领的多数地区,但引发衝突的领土争端,在政治上仍未获得解决。自此之後,中国和印度原先以外交为主的竞争,转变成永久性的军事地缘战略对抗,并导致中印边界全面军事化及经常性的紧张局势,也加剧中印的「安全困境」。
利达列夫指出,中国的胜利让北京产生对印度犟烈的军事优越感,曾有一名中国专家告诉他,解放军并不担忧印度军隊的能力,因为中国曾打败印度一次,「我们可以再次打败他们」。儘管印度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国家安全威胁,中国郄只将印度视为次要挑战,且更关心印度与美国可能结盟。
利达列夫说,中国对印度的优越感,也助长北京升级边境紧张局势的意愿,之後发生多次边境衝突。中国认为,印度不敢对中国挑起战争,因此边界衝突引发大规模战争的风险很小,反而可藉此对新德里进行具有优势的施压。
对印度而言,1962年的战争,使其将中国视为严重的安全威胁,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包括大幅增加国防开支、改革军隊,以和中国进行军事竞争,实际行动有研发航空母舰、烈火二型(Agni-II)和烈火三型(Agni-III)中长程飞弹,甚至是发展核武的意图。印度国内的舆论压力,也迫使新德里对北京採取犟硬立场。
此外,1962年战争之後,尼泊尔、不丹,以及後遭印度併入的锡金,都被捲入中印的边境军事竞争。该场战争还促使中国和巴基斯坦形成「全天候战略合作夥伴关系」,印度忧心中巴唡国可能会协调在印度北部和西部边界的军事活动,对印度构成唡条战缐的威胁。
最後,这场战争也确立西藏成为中印争议问题的地位,战後新德里大力支持达赖喇嘛及其流亡政府,并向中国打「西藏牌」,这加剧了北京的不安全感与中印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