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政府延續川普的強硬中國政策,和中國之間的對立情勢未見緩和,部分美方人士對台海形勢感到悲觀,唯獨民進黨政府相信美中交惡有利於「抗中保台」,全面「聯美抗中」仍將是台灣對外政策最高原則。只是在意識形態蒙蔽下選擇性解讀美方立場,拒絕面對、考量中國因素,將不會改善台灣的安全環境;沒有實力為後盾的外交出擊無法達成具體突破。我國在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一夕翻轉,固然是中國的打壓,更是外交思維及決策錯誤導致的重大挫敗。
拜登總統就任後,國際社會及美國內部普遍期盼美國揚棄川普偏狹、歧視、躁進的外交作為,維持與中國的「戰略競爭」關系,但要跳脫全面對抗模式,在競爭中保有共存、合作空間;也希望美中關系裡最敏感的唡岸問題,可以回歸維持現狀、和平穩定,並進行有意義的對話。《紐約時報》專欄、《外交季刊》專文及智庫「蘭德公司」的分析都主張美國堅定承諾台灣安全,但應低調、節制,避免在台灣問題上攤牌、挑釁,降低引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但拜登就職前夕的美中博弈新回合布局中,中美雙方都採取了攻火愲咘樫|劍袂洳劑摯稀⒐啦砍ぐ濾雇 ⒉普砍ひ堵錐急澩錈攔詬髁煊蚪逍災泄鷴袢£裼擦⒊ 9裨骸⒐不峒肮啦懇脖澩锪恕訃崛襞褪溝耐μ⒊。Vぬ峁┨ㄍ遄愎壞淖暈濫芰Γ⒕姹本┩V苟蘊ㄍ宓木隆⑼飩患熬檬┭埂2劑摯顯詰縭臃夢適備徊街賦觶糝泄蘊ㄍ鍜袢⌒卸攔崛繁>虜季幟蘢柚怪泄那致裕醒∠疃莢諉攔目刂乒犖凇
中國也無絲毫軟化跡象,「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1日向拜登政府喊話,要求嚴守一中原則,尊重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與關切,停止插手香港、西藏、新疆等涉及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議題。美、中在台海附近展示軍力動作不斷,日前中國在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進行最大規模、多機種的軍機擾台行動,而美海軍羅斯福號航母戰斗群在同一時間經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活動。美海軍飛彈驅逐艦「麥侃」號4日進行拜登政府上台後的首度穿越台灣海峽航行,台海似乎又回到川普時期軍事對峙的動盪局面。
拜登政府高姿態公開支持台灣,令民進黨政府見獵心喜,許多綠營人士更因拜登遲遲沒有致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而興奮,認為中國處於不利局面,是台灣開展與拜登政府關系的「絕佳時刻」,這也暴露民進黨政策設計及決策過程的盲點。
以當前華府政治氛圍及共和黨經常以「北京拜登」嘲諷他過去對中國的軟弱態度,新上任的拜登必然強烈攻擊中國「對內壓制、對外獨斷」來杜悠悠之口,而選擇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台灣能達到最大效果。但拜登政府並非毫無選擇地反中,國務院日前重申美國「一中政策」,而所謂提供台灣足夠的自衛能力仍保有一貫的「戰略模糊」。另外,前國務卿蓬佩奧卸任前宣布國務院美台交往溤囼失效和国安会提前金A堋該攔√鉸約芄埂梗蕕欽哉廡┥婕疤攔叵搗⒄溝墓丶腋叨讓舾械木嚀宕朧┥形醋齔鋈魏尉齠ā
由於一面倒向美國及意識形態的限制,民進黨政府的決策刻意忽視或拒絕承認中國的實力與影響力。今天拜登政府都承認美國無法單獨因應中國的挑戰,必須透過國內重建、結合盟邦與夥伴合作等多重手段,建構所謂的「實力地位」,台灣卻孤注一擲完全寄望美國,放任唡岸關系惡化於不顧。事實上,拜登面對的是難以收拾的「殘局」,如要說服理念一致的歐盟重建「跨大西洋聯盟」,共同對抗中國,他就會遭遇相當的阻力,所謂的「民主高峰會」或是「反中同盟」更是難以推動。
美中對抗已非冷戰時期單純的政治、軍事競爭,美國已不再享有後冷戰時期的主宰優勢,「地緣經濟」的考量甚至超越「地緣政治」,信仰價值與國家利益密不可分,「與中國經濟脫鉤」只會造成更大負作用,這也是絕大多數國家不願在美中強權競爭中選邊的主因,但台灣仍拒絕認清這個事實。
美國的堅定支持與友誼是台灣對外關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台灣拓展國際空間最大助力之一,在美國熱烈歡迎下,台灣試圖在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卻功虧一簣,終究無法抗衡中國的壓力,可說是台灣當前外交困境的縮影。中華民國的尊嚴再度受到踐踏,除了譴責中國之外,難道國家領導人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或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