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什麼意思,能據此說儒家歧視女人嗎?
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尤其因其似乎存在歧視婦女的觀念而成了孔子備受爭議的一句話。
《論語》的大部分注解,都將“女子”理解為一般的女人,把“小人”理解為與“君子”相照應,德行不好的人。
南北朝時期皇侃的《論語義疏》將這句話解釋為:“君子之人,人愈近愈敬;而女子與小人,近之則誠狎而為不遜從也。君子之交如水,亦相忘江湖;而女子小人,若遠之則生怨恨,言人不接己也。”
說君子和人交往時,別人越親近他,他越恭敬別人。而女子和小人,別人親近他們,他們就會對別人失去恭敬心,變得放肆;
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使彼此因為距離遠沒有來往了,友誼依然存在。
而女子和小人,別人若疏遠他們,他們就會產生怨恨,抱怨別人不和他們來往。
南宋的朱熹則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認為“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則二者無患亦。”
朱熹將“小人”理解為奴仆下人,將“女子”理解為小妾。並提出建議,認為君子對於這兩種人要慈愛和莊重的態度並舉,就不會有孔子所說的麻煩了。
而到了近代,又有學者提出了新的理解,認為“女子”就是指普通的婦女,而“小人”則是指那些不知不學的人。小人因為沒有自己的精神,女子因為經濟地位不獨立,他們的共同特征便是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因此孔子這樣說並非歧視,只是一種客觀的看法。
此外,還有人從句法結構上解讀這句話,認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女人與小人”的定語,因此並非所有的女子與小人都難養,只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女子與小人”難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