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三聯生活周刊
文|謝九
美國繼續加大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打擊力度,中國最先進的芯片制造企業——中芯國際,據悉也要被列入美國制裁的黑名單。受到制裁傳聞的打壓,中芯國際股票9月7日在香港市場大跌24%,在A股下跌11%。
面對可能到來的美國制裁,中芯國際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任何關於“中芯國際涉軍”的報道均為不實新聞,我們對此感到震驚和不解。中芯國際願以誠懇、開放、透明的態度,與美國各相關政府部門溝通交流,以化解可能的歧見和誤解。
中芯國際聲明
在這一輪中美沖突中,中國的高科技企業成為美國的重點打擊對象,尤其芯片更是重中之重。因為美國的制裁升級,以台積電為首的芯片制造商無法為華為供貨,9月15日以後,華為手機的芯片就將面臨斷供的風險。面對美國對華為的芯片封鎖,國內很多人還一度將希望寄托在中芯國際身上,不過,中芯國際非常謹慎地表示,“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可能無法用於為若幹客戶的產品進行生產制造。”
盡管中芯國際在華為的事情上小心翼翼,盡量不去觸怒美國,不過最終也還是難逃制裁。在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圍堵戰略之下,作為中國芯片制造業最先進的企業,中芯國際很難幸免,即使和華為盡量保持距離,美國最終也總能找到制裁的理由。
美國之所以計劃制裁中芯國際,是因為中芯國際對於中國芯片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中芯國際在國內受重視的程度,今年7月中旬,中芯國際在A股科創板上市,從提交申請材料到正式上市,僅用了45天,創下中國股市的最快紀錄,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芯國際的戰略地位。
中芯國際對於中國的芯片業到底意味著什麼呢?芯片產業鏈可以大致劃分為設計、制造和封裝三大環節,相對而言,中國在封裝環節的實力最強,全球前十大封測廠商,大陸占據3席,在設計環節,也湧現出了華為海思和紫光展訊這樣極富潛力的公司最大的短板在制造環節,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圖|視覺中國
因為制造水平落後,我國每年要進口大量芯片,去年我國的芯片進口產值超過3000億美元,是我國最大的進口商品,而我國對石油的進口規模也不過2000億美元,我國芯片制造業對於國際市場的依賴可見一斑。
最近華為芯片被斷供,再次凸顯出芯片制造業的重要性。盡管華為海思在芯片設計上實現了突破,但是在芯片制造環節的缺失,最終還是被美國卡住了脖子。面對華為芯片被斷供的困境,華為手機的余承東最近做出反思,“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只做了設計,這也是教訓。”面對芯片即將斷供的困境,華為目前只能趕在9月15日大限之前盡量采購囤貨,但這也只能解一時之需,即使華為現在囤積再多芯片,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很快也會成為落後產品,到時候華為的困境將真正浮出水面。
圖|視覺中國
從全球芯片制造業的全球格局來看,台積電是當之無愧的龍頭,市場占有率超過50%,中芯國際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大概5%左右,全球排名第五。從技術能力來看,中芯國際代表了我國大陸芯片制造業的最高水平,在去年實現了14納米制程的量產。和台積電相比大概有3-5年的差距,台積電在2015年實現量產14納米,2020年量產5納米。綜合來看,中芯國際在國際芯片制造業屬於第二陣營,不過,也是中國芯片制造業最有希望躋身一流的企業。
7月16日中芯國際鳴鑼儀式
美國制裁對中芯國際最直接的影響是,中芯國際的設備和原材料采購將大受影響,中芯國際的設備大部分來自境外,排名前三的設備供應商是美國的應用材料公司、荷蘭的阿斯麥(ASML)和美國的泛林半導體。
早在2018年,中芯國際曾經以1.2億美元的價格向ASML訂購了一台最先進的光刻機,這是中芯國際從14納米向7納米突破的關鍵設備,但是時至今日,這台機器遲遲沒有交付。如果中芯國際被美國正式制裁,這台被無數國人翹首以盼的光刻機,可能將永遠沒有來到中國的機會。目前國產光刻機的最高水平是90納米,和世界領先水平至少有十幾年的差距。
中芯國際是目前為止中國大陸最有可能躋身世界一流的芯片制造企業,如果無法得到境外的先進設備和原材料,中芯國際將基本上失去成為一流芯片制造企業的可能性,甚至還可能有更壞的結局。一個可以參照的例子是,2018年,福建晉華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無法正常采購美國設備,投資50多億美元的廠房只能被迫停擺。
圖|視覺中國
最近在國內的芯片業,還有一件大事值得關注,就是一度被給予厚望的另外一家芯片制造企業武漢弘芯,最近陷入了資金鏈斷鏈的危機之中。這家3年前成立的公司,計劃投資規模高達1280億元,而且請來了台積電曾經的二號人物蔣尚義擔任公司CEO,在業界引發轟動。不過,因為資金問題,公司將不久前從荷蘭ASML引進的一台光刻機抵押給了銀行,由於有關方面表示這是國內唯一能生產7納米的核心設備,很多網友聯想到中芯國際遲遲收不到貨的那台光刻機,武漢弘芯落魄到抵押核心設備,迅速引發了無數關注。當然,最後證實武漢弘芯抵押的光刻機並非中芯國際求而不得的同款。
武漢弘芯的困境也再次說明,在芯片制造行業,中國企業獲得實質性突破有多麼困難。反觀中芯國際,雖然和世界一流尚有較大差距,不過通過20年的時間獲得今天的地位,已經是非常難得。
如果被美國的制裁打垮,中國的芯片制造水平將倒退多年。
美國對中國芯片業的打壓,給自己的相關企業其實也帶來較大壓力。今年3月份,美國限制供應華為芯片,美國國內的半導體協會就公開表示反對,認為美國的芯片設備制造商每年將至少損失200億美元。這一次如果制裁中芯國際,美國相關芯片公司的損失還將進一步擴大。
在過去正常的全球化時代,合理的產業分工能夠使大部分企業和國家實現多贏,現在全球分工合作的體系已經坍塌,對於華為、中芯國際這些參與全球化的高科技企業而言,痛苦可能才剛剛開始。當然,如果從樂觀的角度來看,在被美國逼到退無可退之後,或許也正是國產芯片崛起的契機。
作者檔案
謝九
《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
在嘈雜的時代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