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自由亚洲
不断升温的美中贸易战不仅动摇了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还暴露了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巨大分歧。美国近期多次提出,中共强制要求美企转让技术的行为损害了美国的核心利益。那么,这项指控有什么来由?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巧取豪夺?《华尔街日报》周四的一篇报道就讨论了这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自由亚洲记者家傲掌握的信息。
问:在两国的贸易谈判过程中,美国政府对中共要求美企转让核心技术的控告占据了怎样的谈判地位?
答:从首轮双边高层会谈开始,美方代表就明确提出,如果中方想让特朗普政府停止贸易制裁,仅靠缩减中美贸易顺差是远远不够的。但中方代表却表示,中国愿意从美国进口更多的商品,但不会在战略性问题上做出妥协。除了出口退税和倾销等手段之外,核心技术的转让也对中国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政府和企业一再表示,中共政府长期使用多种手段获取美企的重要技术。
问:你能举几个中方让美企转让技术的例子吗?
答:《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报道中举了不少例子,我就总结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一个涉及美国化工佼佼者杜邦公司(DuPont Co.)。杜邦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此前曾与位于江苏的张家港美景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2006年,杜邦授权了后者生产和销售用玉米提炼的纺织聚合物Sorona,并指导它开设了这样一家工厂。
杜邦在2000年首次出产了这种纺织产品,它的优点在于面料既柔软又富有弹性。鉴于这些特性,Sorona已被运用到服饰、地毯、汽车零部件等产品中。
知情人士透露,2013年前后,杜邦怀疑它的中方合作伙伴美景荣窃取了它的知识产权并在销售与之类似的产品,因此决定不再更新对这家中企的授权。此后,杜邦在中国两次提出了法律仲裁,而仲裁的听证程序一直延续到了去年。但就在去年年底,中国反垄断机构的数十名调查人员突然到访杜邦上海办公室,要求公司提供它的全球研究网络的密码。另外,他们还复印了公司文件、没收了电脑。一名调查人员表示,他们正在就杜邦对美景荣的仲裁要求等行为对杜邦的垄断行为进行调查,目前此调查仍在进行中。
问:那另一个案例呢?
答:另一个案例与美国化学品制造商亨斯迈公司(Huntsman Corp.)有关。这家公司以包装容器起家,后来发展到了航空、建筑和农业等领域。亨斯迈在中国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规模,去年它的在华业务收入达到了公司总收入的14%。亨斯迈指出,操控引入外资的监管评审小组是中企获取商业秘密的另一种手段。
这家公司的指控得到了美国行业组织的支持。美国化学理事会(American Chemical Council)提交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文件中说,不少化学品都需要通过中共监管小组的批准才能在华生产,他们会要求美企提供配方和生产过程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已经具体到可以被中国竞争对手复制的地步。一旦出现法律争议,美企时常遭遇不公的评审环境。
了解亨斯迈业务的人说,这家公司的一款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就受到了牵连。这是一种低污染的印染纺织品的黑色染料。在2017年,亨斯迈公司在上海起诉了一家中企,控告后者侵犯了它的染料专利。几年后,亨斯迈在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的起诉书中提到,公司发现中国法庭指定的评审小组对它明显不利。起诉书和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显示,评审小组包括被起诉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当地染料研究组织的一名成员和另一家染料公司的前职员。基于评审成员的背景,亨斯迈认为他们是这家涉事中企的盟友。亨斯迈目前已向特朗普政府建议,一旦中企利用这项技术在美国运营,美方应当叫停。
问:除了反垄断调查和评审过程中的猫腻之外,中方为了让美企转让技术还有哪些招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