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專題:美國全面封殺中興!貿易戰升級 當地時間 2018年4 月 16 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公布了對中興通訊的制裁。
美國商務部將禁止美國公司 7 年內與中興開展任何業務,包括軟件、技術、芯片等零部件銷售均在限制范圍之內,直至 2025 年 3 月 13 日。理由是中興違反了美國限制向
伊朗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
這一紙禁令,基本斷送了中興的所有未來。
中興作為中國第二大、全球第四大通訊設備制造商,這不啻為一場滅頂之災。其電信設備、手機中有大量來自美國公司的元器件和軟件,其中很多都是無替代方案的,中興未來的產品銷售、規劃、開發均會遭受重挫,7 年時間足以拖垮任何一個科技公司,更不用提 5G 時代已近在眼前。
在向伊朗輸送禁售設備的敏感問題上跟美國人打哈哈
當下正值中美貿易大戰交鋒的關鍵時刻,但美國政府對中興的調查卻早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年,美國就對中興違反禁令向伊朗輸送設備的展開調查。
2016 年 3 月,美國商務部宣布,任何美國公司向中興銷售產品,須獲得許可證。隨後中興接受調查,並與美國商務部展開了一年的談判協商。
中興被發現利用“殼公司”隱藏美國生產的受限零部件。談判期間,美國從一名中興律師丈夫的電腦中發現了中興在接受調查期間曾繞過美國制裁,再度向伊朗輸送違禁產品的證據。
隨後談判進程加快。中興承諾全面披露對伊朗和朝鮮(
專題)的出口情況,並進行內部調整以符合美國貿易禁令。之後中興全面更換最高管理層,史立榮下台。
最終在 2017 年 3 月,經過與中興近一年的談判和調查,和解協議達成。中興承認違反美國對伊朗和朝鮮制裁,將支付 12 億美元罰金,這是美國針對中國公司違反美國制裁條款開出的最大的一筆罰單。
和解協議要求中興立即支付 8.92 億美元罰金,如 7 年內違反和解條款,將會追加 3 億美元罰款。
作為和解協議的一部分,中興向美國承諾,將會裁撤、懲處被證實參與向伊朗售賣禁運設備的 39 名雇員。
然而之後美國商務部發現,中興在 2016 年與美國的談判中做了虛假陳述。
調查還發現中興謊稱對涉案人員進行紀律處分,但實際大打折扣。直到 2018 年 3 月左右,這一決定才開始執行,甚至這部分參與違法交易的雇員中,有 38 名先後收到了績效獎金。
美國商務部長在聲明中表示,“這種惡劣行徑不容忽視。”
中國商務部:海外經營應遵守東道國的法律
美國商務部與中興 2017 年和解協議的另一部分內容是,中興同意如若未能兌現承諾,除了額外 3 億美元罰款立即執行外,美國商務部可修改、推翻此前中止的限售禁令,執行最高 7 年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銷售元器件、軟件和技術的措施。
但中興再度僥幸地違約了。
中興違反協議面臨著取消出口特權 7 年的禁令,而它的違約迎來的是美國商務部的 7 年制裁上限。
幾乎與美國的制裁大棒落下同期,美國的最重要盟友英國以安全擔憂為由,將中興擋在了英國市場門外。
英網絡安全監督機構警告電信運營商不要使用中興的設備,這意味著中興將無緣 5G 普及前夜英國運營商基礎設施升級的巨額合同。
盡管對中興的調查和制裁早已有之,但在中美貿易大戰升溫的期間,美國對中國最大通訊廠商之一的制裁無疑加劇了兩個大國之間原本就已緊張的貿易關系。
早在 2016 年 3 月,美國制裁中興的消息就已鬧得沸沸揚揚。當時中國商務部表示強烈不滿和反對,“此舉將嚴重影響中國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
而本周二,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此事回應稱:
中方一貫要求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過程中,遵守東道國的法律政策,合法合規開展經營。中興公司與數百家美國企業開展了廣泛的貿易投資合作,為美國貢獻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並表示“將密切關注事態進展,隨時准備采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國商務部的回應,譴責的口吻弱了很多。
政府層面的表態,沒能給中興多少緩和的余地。美商務部的聲明發出後的 4 月 17 日,中興通訊在深圳和香港(
專題)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停牌。
根據路透社消息,中興的設備中估計有 25%~30% 由美國企業供應,中興在美國的幾大供應商股價也遭到重創,其中光纖網絡設備生產商 Acacia Communications 狂跌36%,觸及近兩年低點。該公司2017年的總營收有30%來自中興通訊。其他幾家供應商中,跌幅從 4% 到 15% 不等。
對科技公司來說,“貿易戰”=底層核心技術戰
當然也毋庸諱言,美國政府對中興突然祭以扼喉的懲罰,與中美“貿易戰”升級加劇,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圍堵關聯莫大。
總部位於深圳的中興通訊,最初是中國航空航天部門下屬的一個單位,1985 年成立,30多年的發展之後,中興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之一,同時也生產制造智能手機,其中運營商業務占比近六成,手機業務占比一成。
在剛發布不久的 2017 年報中,中興 2017 全年海外營收 469 億人民幣(
專題),超過其海外的歷史最高點,2011 年的 468 億人民幣,一度被看成是 2012 年之後的一個裡程碑。
而禁令葬送了它的未來。沒有了美國供應商的支持,從電信設備,到智能手機均將受到嚴重影響。
以手機為例,高通的芯片在中興手機中占比近 6 成,聯發科占比 3 成左右。但即便全部換作聯發科,也還有其他元器件如 PA 功率放大器無法取而代之,這部分幾乎全部來自於美國廠商,比如 Avago、Qorvo、Skyworks 等。
系統軟件方面的掣肘就更不用說了,來自 Google 的 Android 操作系統(GMS 認證),在海外發售手機繞不開的一道牆,再加上中興手機在美國的市場占比高達 15%,也是唯一一家在美國智能手機市場有顯著份額的廠商。
而現在,不僅元器件不賣給中興,恐怕Google也不能提供原生的Android套件應用給中興了。這意味著中興在智能手機產品上徹底走進了死胡同。
近兩年,中興一直被制裁的陰雲籠罩。實際上從 2016 年開始,中興已經通過裁員計劃來減少企業經營層面的成本,兩年加起來,合計裁員近一萬人,相對於 2015 年 8.4 萬人的規模,兩年裁員比例高達 12%。
與中興發展軌跡接近的
華為,此前也遭遇了美國政府的阻撓。
華為在 2018 年出大舉進軍美國市場之初就遭遇了挫敗,原定於在 2018 年 CES 上宣布的與美國電信運營商合作發售華為智能手機的計劃被迫流產,隨後百思買等公開渠道的合作伙伴也中止銷售華為手機,無緣美國市場,目前並未受到其他影響,余承東在早前接受包括 PingWest 品玩在內的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將會在美國市場之外尋求增長。
作為中國通訊廠商的雙雄,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華為一直在加大自主研發的比例,低調神秘的海思半導體和 2012 實驗室都承擔這部分的研發工作,以手機端為例,它成了
蘋果、
三星之外,第三個擁有獨立 SoC 研發能力的企業,且在基帶芯片上擺脫了高通的控制。
自主研發既強化了企業本身的技術儲備,同時也是供應鏈安全的考慮。強大如蘋果,一直在努力加強核心元器件的自研能力,從 iPhone 4 時代開始獨立研發 CPU,同期也在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采用雙供應商甚至多供應商策略,及至今日它已經在布局下一代 Micro LED 顯示屏幕。
三星更不用說,不僅擁有從屏幕、電池、處理器、圖像傳感器、閃存等幾乎全部核心元器件的研發能力,還有自建的加工工廠以及半導體代工業務。
實際上,作為中國最強大、技術儲備最強的科技公司之一,華為也難以擺脫美國供應商,如我們上文所說,很多關鍵的半導體元器件幾乎沒有替代方案,5G 時代的標准和協議,以及後學的專利、技術授權更是一道森嚴的限制。
拋開中興本身的不當操作,企業尤其是科技企業,自主研發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放在整個國家層面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