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三叔
- 時間: 2018-1-16 01:42劉達臨
古人不太在意野合而性伴侶也不固定,不過當時的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在與自然災害和野獸的對抗中不占上風,誰知道哪天就被野獸吃了,再說,大家都是衣不遮體的同吃同住,而且……所以,這種野合屬於迫不得已,不過周公以後,野合倒成了政府行為。每年的陽春三月,定為祭祀社稷的日子,青年男女自由交往,“奔淫不禁”。
如果不遵守這樣的命令,還得受到處罰。像當時的齊國,遠離京畿,風俗就更加原始。當祭祀社稷神的節日“州閭之會”來臨,人們就像雅典、羅馬人過狂歡節一樣,歌舞喧天,男女相屬。極其放浪自由。
《史記·滑稽列傳》中就記載著當時的情景:齊國州閭之會,男女雜坐,有的眉目傳情、有的暗送信物、有的……各自找各自中意的人,或罵俏或打情,先把氣氛鬧足。等到了晚上,酒喝的差不多了,大堂上的燈燭一滅,一片黑暗,隨即寬帶解衣,男女相屬了。
野合在中國古代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就像節日一樣,之所以會有這樣習俗,我發現可能是因為戰爭的原因。打仗肯定要死人了,仗打得多,人口數量也就減少了。那時候打仗還沒有高科技,全是人海戰術,人多力量大。
人口銳減,統治者就鼓勵成年男女或者寡婦到山林裡開PARTY,大家定期在某個地方集合,歌舞一番然後各自找各自心儀的對象,開始繁殖人口工作。這些PARTY一般都開在森林裡或者山上,不知道後來的和尚廟多數都建在山林是,是不是為了豐富和尚的娛樂生活。
《詩經》裡還有很多關於野合的記載,比如說《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闕兮”等等。從野合的歷史,野合在當時算得是民風,著名的野合產物比較多,不過我認為最引人注目的當時啟和孔子,第一,他們是有娘也有爹的,屬於典型的自覺野合,第二,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而孔子,創立了中國最主要的哲學思想——儒學。
啟的爹是大禹娘是塗山之女,不過他卻絕對是野合產物,禹和塗山之女在“台桑”下做愛,然後生下啟。台桑大概是祭祀台旁邊的樹林。屈原在《天問》裡面說,禹勞獻功,降有下方。焉得彼塗山之女,而通於台桑?他用<得>和<通>兩字,似乎有貶抑之意,再次證明啟是野合產物。而孔子,從他的名字就判斷得出他也是個野合結晶。
孔丘,字仲尼,孔是指山洞,丘是指野合的地點,在一坐小山丘的山洞裡。仲是他的排行,伯仲叔季,他是他父親的第二個孩子,這說明他父親已經結婚,而母親,是未婚少女。尼,通假字,通泥,大概是他父母野合的直接證明,因為在山洞裡,所以兩個人身上都沾了不少泥土。他的父親叔訖梁是和一個姓顏的年輕女子野合然後有了他,他的名字大概就是在紀念他父母的野合。
追尋野合的歷史,不難發現,我們的祖先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們祖先的基因也曾經在森林裡面傳遞。所以,至今很多男人依舊喜歡野合,當然,現在的叫法不是野合是戶外...... -
-
第 2 樓 / 三叔
- 時間: 2018-1-16 01:48野合在動物的世界算是很正常的,而人類原始社會的群居生活,跟一般動物也差不多。
後來人變得聰明了,成了高級動物,出現了血婚制來規范性關系,使得父母和子女沒機會亂倫了,但是兄妹之間卻沒辦法徹底禁止。
其實,關於血婚制的出現,也是人類迫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始社會時,生產力不發達,人們還沒琢磨出怎麼開荒怎麼種地,就像那些一般動物一樣,一個地方可獵取的食物差不多快獵取完了,就換個地方,也就是族群遷徙,但是年老的已經沒有體力在洪荒裡奔波了,只好留在原地,苟延殘喘,讓年輕的去發現“新大陸”,這種人為的分離,使父母輩和子女輩沒有機會進行交配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認為年老的和年輕的交配很不應該,也就把這種父母和子女的亂倫給禁止了,這就是血婚制。
血婚制雖然把父母和子女的亂倫問題解決了,但是兄妹之間的問題卻很難解決,都是年紀差不多大的,又生活在一起,的確不好辦。中國人大概到了周朝的周公才特別譴責亂倫。女媧,也就是那個被國人認為是人類始祖的神靈,她和伏羲就是兄妹結合成為夫妻,然後繁衍人類,這樣看來亂倫的行為一直潛伏在人類的基因裡。
夏商的時代並不那麼在意亂倫。周公以後,統治者為了方便統治,用道德鉗制人民思想行為,開始排斥亂倫。周公之後,人們進化到已經懂得開始追求精神,開始禮義廉恥的教化之後,才覺得兄妹之間亂倫好像有悖於道德,而且還發現兄妹之間甚至近親之間的聯姻,會導致後代的殘疾,無論是從個人道德上還是後代延續上,都沒好處,才算徹底禁止了兄妹之間的亂倫。
不過還是有例外出現,最著名的當屬春秋時齊襄公姜諸兒和他妹妹文姜,這事《春秋·公羊傳》裡有記載,
《詩經·南山》
南山
先秦:佚名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緩步獨行。魯國大道寬闊,文姜由此嫁人。既然嫁給魯君,為何思念難禁?
葛布麻鞋成對,冠帽結帶成雙。魯邦國道寬廣,公主經此嫁郎。既然貴為國母,何必眷戀故鄉?
種麻該當怎樣?縱橫耕耘田畝。娶妻該當如何?定要先告父母。既已稟告宗廟,怎容她再恣妄?
劈柴應當如何?沒有利斧不行。娶妻應當怎樣,少了媒人哪成。既然姻緣已結,為何由她恣縱?
TELUS PureFibre™
Sponsored TELUS PureFibre™
注釋
⑴南山:齊國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勢高峻狀。
⑵綏綏(suí):緩緩行走的樣子,或曰求匹之貌。
⑶有蕩:即蕩蕩,平坦狀。
⑷齊子:齊國的女兒(古代不論對男女美稱均可稱子),此處指齊襄公的同父異母妹文姜。由歸:從這兒去出嫁。
⑸止:語氣詞,無義。
⑹曷(hé):怎麼,為什麼;懷:懷念。一說來。
⑺屨(jù):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五兩:五,通“伍”,並列;兩,“緉”的借省,鞋一雙。
⑻緌(ruí):帽帶下垂的部分。帽帶為絲繩所制,左右各一從耳邊垂下,必要時可系在下巴上。
⑼庸:用,指文姜嫁與魯桓公。
⑽從:相從。
⑾蓺(yì):即“藝”,種植。
⑿衡從:橫縱之異體,東西曰橫,南北曰縱。畝,田垅。
⒀取:通“娶”。
⒁告:一說告於祖廟。
⒂鞫(jú):窮,放任無束。
⒃析薪:砍柴。
⒄匪:通“非”。克:能、成功。
⒅極:至,來到。一說恣極,放縱無束。
鑒賞
作者開篇描寫雄狐對伴侶的渴望,用意在於影射齊襄公對文姜的覬覦之心。作者以南山和雄狐起興,展示出一種高遠深邃的畫面:山高樹茂,急切的雄狐四處穿梭,叫聲連連。不僅把詩的背景拉得極其宏大,讓人感到詩作肯定包含豐富的所指,又將齊襄公渴切的思想狀態描摹殆盡,讓其丑惡嘴臉暴露無遺。章末,又用反問進行了諷刺:“既然已經出嫁了,為什麼還對那段私情念念不忘呢?”即是在問文姜,也是在問齊襄公,一箭雙雕,意味深長。
CPP and Your Retirement.
Sponsored CPP Investment Board
第二章還是訴說前事,但在表達上更進一步。作者影射齊襄公和文姜亂倫的無恥行為時,從尋常事物人手,描述鞋子、帽帶都必須搭配成雙,借以說明世人都各有明確的配偶,所指明確而又表達隱晦,既達到諷刺對象的效果,又顯得不露端倪一後半部分與第一章相似,使情感力度得到更深一步加強。
第三、四章轉換角度,發表對魯桓公的議論:作者成功運用“興”的手法,以種麻前先整理田地、砍柴前要先准備刀斧這些日常勞動中的必然性,來說明娶妻必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進一層針砭實際,說明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無法做文姜的主。放任她回娘家私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被擱淺、踐踏,顯得庸弱無能,文姜的無視禮法、胡作非為也躍然於紙上。
這首詩的風格同《詩經》十五國風中的絕大部分作品一樣,是一首群眾創作的民歌,其特點也是每一章節除少數詞語略作更換外,基本的語詞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別是每章的最後二句,句法語氣完全一樣,只有一二個字的變化,其含義也相似或相近。這正是便於反復詠唱,易於記憶吟誦,寓意比較單純的民歌式作品。此外,從這首詩裡,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須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封建禮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
-
第 3 樓 / 三叔
- 時間: 2018-1-16 02:19關於中國第一聖孔子,素來主張要為尊者諱的中國古代人,特別是那些說了特別算的金口玉言者,卻可以正視他是野合的產物。
最早記載孔子是野合而生的,竟是連歷代把孔子當做親祖宗當做“天縱之聖”的皇帝家都認可的最正的正史《史記》
《史記》說——“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野圌合而生孔子。”
司馬遷是漢代第一牛人,雖跨下之“核武器”被武帝施暴拿下,但仍堅持說自己全部著作為實地采訪所得,其中就包括“孔子野合而生說。”
眾所周知,普遍的觀點認為,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政策的核心是罷黜諸子百家,只允許通曉儒家學說的人做官,以此來統一思想,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那麼,在如此下大力氣尊孔的背景之下,漢武帝為什麼沒有將《史記》中的“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野圌合而生孔子。”删除呢?染J崆岫幌隆吧境保塹胤較擾煽瞻祝⑺媸痔砩鮮裁礎奧納系奐6鋇摹笆ト恕保諢實劬齠ㄒ磺械氖貝菜悴皇鞘裁茨咽隆H歡姑揮小>故凳慮笫塹刂矣諏艘換乩貳N裁茨兀
細看歷史,原來孔子的父親孔紇與母親顏氏女的野合,竟是大體上合禮的。《周禮地官·媒氏》上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原來,在那個時代野合是一種流行的風俗。野圌合与春秋"社祭"有關,是一種重要的宗教活動。那時人們認為,通過"野圌合",可以促進農事的播種和豐收。如此說來,孔子乃是他的父親叔梁紇在社日的狂歡集會中,與一個平民少女顏氏征在在尼山之丘"野圌合"而孕的私生子。在周代,這事不算事,要算也只能算是促進農業生產的大好事。
也許正是這樣,孔子誕生的真正背景資料才得以保存來來,漢武帝“刪除”了司馬遷的“命根子”而保留了“孔子野合而生說”,並不是說他有多麼地開明,而是說他多少還尊重些古風俗,同時也說明漢代人對待性的態度還是友好的寬容的,還沒有墮落到宋以後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禮教的虛偽,即一面積極熱情的消費性的快樂,一面深惡痛絕地辱罵性的不潔。
到晉的時候,雖然有王肅等人嘀嘀咕咕,偽造故事想讓孔子的誕生得“光彩”一些,說什麼:“叔梁紇娶魯之施氏,生九女,無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為廢人。乃求婚於顏氏。顏氏姬姓,與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顏氏季女名征在,許配叔梁紇,生孔子。"然而,這終究不成氣候,作為正史的《史記》已經完好地保存下來了。並影響以後的正史能夠正視“孔子野合而生”,至於想拍孔子跨代馬屁的酸儒們也只能在所謂“孔子世家索隱”裡悄聲嘀咕幾句而已。
尊重歷史,最起碼的好處是,讓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真貌。“孔子野合而生說”就是一例,至少使我們閱讀到這裡的時候,可以歎一句,“噢,原來周代的先人們都是很浪漫的呀!……” -
第 4 樓 / 三叔
- 時間: 2018-1-16 02:23
-
第 5 樓 / 被禁止的用戶
- 時間: 2018-1-16 02:36
-
第 6 樓 / 三叔
- 時間: 2018-1-16 02:47由於生產力的低下,生活狀況惡劣和醫療水平極低,古人的壽命往往很短。要保證一個國家、一個氏族存續最重要的辦法就是生育。能不能生孩子,能生幾個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在古代社會,對於生殖力的崇拜,往往是擺在第一位的。
同時,生產的兩種方式——人的生育和土地的生殖(狩獵、采集、農耕的收獲)在古人眼裡其實是一回事,都是生殖力的體現。人類的存續完全仰仗大地母親的豐饒與否。對於大地母親的崇拜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周代,在對大地母親(比如女媧)的祭典上發展出一種男女狂歡的儀式“社祭”,希望借由大地的神力促進女子懷孕,保佑家族人丁興旺。在每年的春分日的一片曠野之上,為生殖女神舉行祭典的時候,被挑選好的“壯男”與扮演女神的巫女舉行模擬交配的儀式,而全族全國的年輕男女都來圍觀。
在濃烈的氛圍感染下,青年男女開始自行尋找伙伴,野合去了,當然在這個時刻進行男女交合,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生育孩子。
《周禮》記載:“令會男女,奔而不禁。”意思是這種大型的“群交”活動並不是簡單的民間活動,而是受到統治階層的高度“贊揚”和“支持”。到春秋時期,依然保有這種儀式。魯莊公有次要去齊國出訪,去幹嘛呢?專門要參觀齊國的生殖祭祀上的巫女長什麼樣。
女媧
也就是說,孔子年老的父親急於想生育一個健康的孩子(之前的兒子孟皮是個嚴重的殘疾,沒有家族的繼承資格),於是他和新娶進門的顏徵在參加了社祭,並蒙女媧的神力成功受孕生了孔子。
甲骨文專家白川靜在《孔子傳》裡進一步假設,司馬遷所描述的孔子父母到尼山(尼丘)祈禱,說明尼山有一座巫廟(薩滿廟),而“顏”這個姓在當時從事的巫師行業,說明孔子的母親是一位巫女。
古人認為,丘指的是“四面高而中間凹陷”的土山,中間的凹陷形成了水窪,這個形態被古人看成女性的外生殖器的形狀。同時,土丘像隆起的女性乳房,而且土丘下的谷物比平地上的谷物更為茁壯豐滿(當然我們知道這是因為雨水將山谷土壤沖刷下來堆積而成的土層含有更高的養分)。於是對於土丘也就產生了生殖力的崇拜。在土丘上常設有祭祀生殖力的巫廟。
越過山丘……
於是,一個高齡的男人和他新婚年幼的妻子在神的護佑下,終於成功受孕生了孔子。
孔子的名字也別有意蘊。《說文》:“孔,從乙從子”。而“乙”,就是送子的鳥,又稱玄鳥。而丘,就是為了懷孕而祈禱的山丘。同時,字仲尼,尼,指的是尼丘。
野合與傳說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無論是孔子的出生還是他的長相,甚至包括他所經歷的那些傳奇故事,都不過是後人賦予的一種傳說而已,就像《史記》中出現的很多奇怪的故事一樣。
比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孔子和季桓子的故事,有一天季桓子打井,獲得了一只長得像羊一樣的動物。孔子說那是羵羊。這種傳奇的生物深埋在地裡。這個故事完全不合乎常理。所以《史記》從某個角度看,也是一本民間故事全集。
在古代文化裡,為了營造聖人英雄的人物形象,作者往往在這些人物的一出生時,就已經為他們繪制了光環。希臘神話中,赫拉克利特是宙斯之子,在我國,漢高祖劉邦是他母親與龍交配而生,凡此種種,言之鑿鑿。
於是,有人笑談,“中西文化體系是由兩個偉大的私生子締造的。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耶穌。”耶穌的故事自不必提,在司馬遷版本的《孔子出生記》之後,又有多個版本。比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中記載,孔子母親顏徵在“游大澤之陂”,夢見黑帝與之夢交,而生孔子於“空桑”之中。於是,孔子的出生,完全是一個被建構起來的傳說而已。
對於傳說的溯源,更加紛繁復雜。其中涉及了孔子的祖先可能是商代的王族,對於孔子出生在所謂“空桑之中”,是對於他商王後裔身份的呼應,等等。因為混雜了先民的意識和後人基於某種目的篡改和添加,整個神話傳說的演變過程已經幾乎變成了一種智力游戲。
話說回來,在我看來,孔子出生故事有趣的地方並不在於“野合”還是“不野合”,而是後人是如何看待和解釋這個故事的。也就是說,看歷史並不僅僅關注歷史是什麼樣的,還得關注如何對歷史加以解釋。
之所以一再為“野合”辯解,是因為他們站在自己時代,用他們的道德觀點來看古代。現在覺得太刺激太不忍直視的故事,往往只是日常而已。 -
第 7 樓 / 逸立
- 時間: 2018-1-16 11:58
-
第 8 樓 / GPS2000
- 時間: 2018-1-16 12:28
-
第 9 樓 / 一拿鐵一
- 時間: 2018-1-16 12:59
-
第 10 樓 / 三叔
- 時間: 2018-1-16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