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grinder
- 時間: 2017-10-25 12:51熱貼:厲害了!你的鍋!官媒辟謠馬兜鈴致肝癌
京港台:2017-10-25 06:57| 來源:大陸熱貼
看了最新的這一篇辟謠文後、我禁不住一拍桌子、大聲叫好——厲害了、我的鍋!!
這件事情是這樣的:
①首先、他們把丁香園的關於警告馬兜鈴酸類中草藥的文章給刪了。
②然後、上海網絡辟謠(由上海市網信辦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聯合打造。我們還原事實,讓您洞悉真相!)寫了一篇文章:馬兜鈴酸對於肝臓致癌沒法定論、不知道。不知道、所以安全。注意:這個號很厲害、叫做辟謠。也就是等於原來提出警告的那些文章都是在造謠。厲害了我的鍋、這片土地上大概除了官方之外都是罩瑤。
③接著、馬兜鈴酸類植物的地位被上升到了藥物、享受起了必須被辯證看待的VIP地位。
ADVERTISING
④再接著、老祖宗早就明白怎麼降低毒性了:『我國傳統醫藥學對此早有認識,如導致肝損傷的千裡光鹼、雷公藤甲素等,通過配伍、炮制等手段,發揮其藥性抑制其毒性。』——這話說得好像老祖宗千年前就已經明白了馬兜鈴酸的存在已經長期服用之後的腎毒性和致癌性。急性毒性我還能理解、或許能夠觀察出來憑反復嘗試和經驗來探索、但跨度長達數年、數十年的慢性毒性、現代醫學科技武裝到牙齒的今天才慢慢揭開的慢性毒性、真不知道老祖宗是怎麼早有認識的。這個『早有認識』四個字用得甚是精妙、甚至有了幾分微博上最受人喜愛的原創幽默版塊:蕨代燈謎的芬芳。
⑤毫不意外、每到此時砒霜治療白血病是必須上場的、不上場不是中國砒霜。我請問:砒霜治療白血病是基於什麼原則指導的?現代醫學還是中醫?什麼類型的白血病能夠以砷劑治療、中醫知道嗎?能判斷嗎?現在這功德竟然都掛在了中醫身上了?歎為觀止。
⑥接著、對乙酰氨基酚的泰諾林也來參加春晚嘍!此處撲熱息痛被公認為導致肝損的頭號化學藥。嘖嘖這文字游戲真的玩轉地球了:撲熱息痛肝損效應存在明顯HUO值的好不好?在HUO指之不僅相當安全、且沒有明顯累積效應、安全性相當可控的好嗎?撲熱息痛問題只不過是肝毒性曲線很陡峭、也就是稍微超量一點之後就肝毒性就蹭地一下飛躍上去、後果可能很嚴重、所以我才一直說:別去吃鬼才知道有沒有添加了撲熱息痛的『純天然』感冒中成藥好嗎?最搞笑的是、竟然拿撲熱息痛的急性肝損去和馬兜鈴酸的慢性肝癌致癌風險對比——後者根本沒有這樣一個安全HUO值、而且誘變程度如此強烈、這特麼怎麼比?Shrimp比比嗎?
⑦然後、馬兜鈴酸類中草藥的珍貴價值再被提了上來——『對馬兜鈴酸的認識也是如此。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雖然有毒性,但在減重、消水腫、治療關節炎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如果合理控制劑量,對毒副作用事先告知且嚴格監控,完全可以解決問題而其限制其毒性。』——呵呵、為了減重消腫、我特麼冒著腎衰竭、尿路上皮癌和肝癌的風險去吃、我特麼是不是沉默的羔羊裡的男主角啊?真是笑得雙側臉頰都要面癱了。
ADVERTISING
⑧最後還像真的一樣來個起承轉結的點題、又特麼回到了自信上:『當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醫藥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老祖宗用了幾千年也沒出什麼事兒,那些研究揭示中藥毒副作用的文章,都是誇大其詞以偏概全,有意詆毀或別有用心的“黑中醫藥”“陰謀論”。對此楊凌等專家認為,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正視傳統中醫藥存在的短板與不足,是清醒的理性表現;相反,漠視世界性的科學爭議與現代化標准的挑戰,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我請問:那為什麼刪掉丁香園的文章?
Fern了一樣的世界。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導致肝癌高發?專家:無法定論,更不能全盤否定中藥
近日,一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的探討馬兜鈴酸與肝癌關系的論文,引起了廣泛注意。圍繞這篇論文,一些相關文章也在網絡朋友圈裡熱傳,有的還提出“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甚至繼而全盤否定中藥。那麼,這篇論文究竟寫了什麼?如何理性客觀看待中藥的毒副作用?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馬兜鈴酸導致肝癌是“推測”
據介紹,馬兜鈴酸毒性早有定論:腎毒性、致癌性都很強,且與泌尿道癌、膀胱癌的發生有密切關聯。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楊凌介紹,科學子刊刊發的這篇新研究的意義在於:
研究人員檢查了大量的肝癌病例樣本後發現,亞洲肝癌病例樣本中具有極強的馬兜鈴酸DNA誘變特征,北美及歐洲肝癌樣本中該特征極弱。由此推測,我國台灣(專題)、大陸以及東南亞等地肝癌病人較多,可能與曾經使用含馬兜鈴酸中草藥導致基因突變有關。
但論文所述的這種非特異性多位點突變是否為馬兜鈴酸專屬?多位點突變可否直接表述為毒性?與馬兜鈴酸的用量是什麼關系?特別在人體組織細胞中,該作用的因果關系都尚未完全證實,還缺乏直接證據。楊凌說:“馬兜鈴酸被證實是一級致癌物,這一點沒有爭議。但是否就是引發亞洲和中國人肝癌的罪魁禍首,僅靠本研究的結果還完全無法定論。”
上海中醫藥大學肝病研究所所長劉成海也認為,從這篇論文看,馬兜鈴酸與肝癌的關系是一種“相關性推測”,並非直接的因果性,馬兜鈴酸不一定導致肝癌。通常要確認某種因素的毒性,應通過臨床流行病學和動物試驗研究發現明確的因果性,且去除這種因素後,相關疾病能得以治療或緩解。如乙肝是導致肝癌的關鍵因素之一,控制乙肝能有效延緩和減少肝癌發生。
業內專家表示,這篇論文獨辟蹊徑探討了馬兜鈴酸的肝毒性,值得重視。但相關的研究數據目前僅由這個團隊提供,還沒有其他的相關研究支持。此外,對這篇論文的一些解讀性報道和文章也並非其本意,如“研究發現台灣近八成肝癌與馬兜鈴酸有關”乃至“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中國人容易得肝癌的罪魁禍首之一”等,屬於缺乏邏輯的誤導。
辯證看待“是藥三分毒”
目前,已知有60多種中藥材如天仙藤、青木香等含有馬兜鈴酸成分,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成藥更多,不少還常為老人孩子服用。是否應該對含馬兜鈴酸的藥材、藥物完全禁用?專家認為應辯證看待藥物(包含中藥)的毒副作用,不應矯枉過正一刀切。
專家指出,治療選擇藥物遵循兩害相權取其輕原則。對治療效果很好或無替代藥物,毒性明確且可控的,該用還是要用,不能因噎廢食。劉成海說,“是藥三分毒”,我國傳統醫藥學對此早有認識,如導致肝損傷的千裡光鹼、雷公藤甲素等,通過配伍、炮制等手段,發揮其藥性抑制其毒性。“以毒攻毒”更是中醫藥的一個特色。眾所周知砒霜是毒藥,但在治療白血病中有獨特效果。即使在西藥中,毒性很強而仍然廣泛應用的藥物也不少。典型的例子是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的化學名),雖然公認為導致肝損傷的頭號化學藥,但其清熱鎮痛藥效顯著,“利大於弊”,至今還在市面上廣泛應用。
對馬兜鈴酸的認識也是如此。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雖然有毒性,但在減重、消水腫、治療關節炎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如果合理控制劑量,對毒副作用事先告知且嚴格監控,完全可以解決問題而其限制其毒性。
當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醫藥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老祖宗用了幾千年也沒出什麼事兒,那些研究揭示中藥毒副作用的文章,都是誇大其詞以偏概全,有意詆毀或別有用心的“黑中醫藥”“陰謀論”。對此楊凌等專家認為,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正視傳統中醫藥存在的短板與不足,是清醒的理性表現;相反,漠視世界性的科學爭議與現代化標准的挑戰,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劉成海介紹,對中藥的毒副作用,近年來從臨床管理到學術研究都予以了高度重視。2016年,綜合臨床、毒理、藥學專家共識,正式出台了中草藥相關肝損傷臨床診治指南,成為指導安全用藥的行業標准。 -
-
第 2 樓 / 明娘娘
- 時間: 2017-10-25 13:13
-
-
第 3 樓 / 明娘娘
- 時間: 2017-10-25 13:16
-
第 4 樓 / 被禁止的用戶
- 時間: 2017-10-25 15:24
grinder 寫道:
熱貼:厲害了!你的鍋!官媒辟謠馬兜鈴致肝癌
京港台:2017-10-25 06:57| 來源:大陸熱貼
看了最新的這一篇辟謠文後、我禁不住一拍桌子、大聲叫好——厲害了、我的鍋!!
這件事情是這樣的:
①首先、他們把丁香園的關於警告馬兜鈴酸類中草藥的文章給刪了。
②然後、上海網絡辟謠(由上海市網信辦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聯合打造。我們還原事實,讓您洞悉真相!)寫了一篇文章:馬兜鈴酸對於肝臓致癌沒法定論、不知道。不知道、所以安全。注意:這個號很厲害、叫做辟謠。也就是等於原來提出警告的那些文章都是在造謠。厲害了我的鍋、這片土地上大概除了官方之外都是罩瑤。
③接著、馬兜鈴酸類植物的地位被上升到了藥物、享受起了必須被辯證看待的VIP地位。
ADVERTISING
④再接著、老祖宗早就明白怎麼降低毒性了:『我國傳統醫藥學對此早有認識,如導致肝損傷的千裡光鹼、雷公藤甲素等,通過配伍、炮制等手段,發揮其藥性抑制其毒性。』——這話說得好像老祖宗千年前就已經明白了馬兜鈴酸的存在已經長期服用之後的腎毒性和致癌性。急性毒性我還能理解、或許能夠觀察出來憑反復嘗試和經驗來探索、但跨度長達數年、數十年的慢性毒性、現代醫學科技武裝到牙齒的今天才慢慢揭開的慢性毒性、真不知道老祖宗是怎麼早有認識的。這個『早有認識』四個字用得甚是精妙、甚至有了幾分微博上最受人喜愛的原創幽默版塊:蕨代燈謎的芬芳。
⑤毫不意外、每到此時砒霜治療白血病是必須上場的、不上場不是中國砒霜。我請問:砒霜治療白血病是基於什麼原則指導的?現代醫學還是中醫?什麼類型的白血病能夠以砷劑治療、中醫知道嗎?能判斷嗎?現在這功德竟然都掛在了中醫身上了?歎為觀止。
⑥接著、對乙酰氨基酚的泰諾林也來參加春晚嘍!此處撲熱息痛被公認為導致肝損的頭號化學藥。嘖嘖這文字游戲真的玩轉地球了:撲熱息痛肝損效應存在明顯HUO值的好不好?在HUO指之不僅相當安全、且沒有明顯累積效應、安全性相當可控的好嗎?撲熱息痛問題只不過是肝毒性曲線很陡峭、也就是稍微超量一點之後就肝毒性就蹭地一下飛躍上去、後果可能很嚴重、所以我才一直說:別去吃鬼才知道有沒有添加了撲熱息痛的『純天然』感冒中成藥好嗎?最搞笑的是、竟然拿撲熱息痛的急性肝損去和馬兜鈴酸的慢性肝癌致癌風險對比——後者根本沒有這樣一個安全HUO值、而且誘變程度如此強烈、這特麼怎麼比?Shrimp比比嗎?
⑦然後、馬兜鈴酸類中草藥的珍貴價值再被提了上來——『對馬兜鈴酸的認識也是如此。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雖然有毒性,但在減重、消水腫、治療關節炎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如果合理控制劑量,對毒副作用事先告知且嚴格監控,完全可以解決問題而其限制其毒性。』——呵呵、為了減重消腫、我特麼冒著腎衰竭、尿路上皮癌和肝癌的風險去吃、我特麼是不是沉默的羔羊裡的男主角啊?真是笑得雙側臉頰都要面癱了。
ADVERTISING
⑧最後還像真的一樣來個起承轉結的點題、又特麼回到了自信上:『當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醫藥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老祖宗用了幾千年也沒出什麼事兒,那些研究揭示中藥毒副作用的文章,都是誇大其詞以偏概全,有意詆毀或別有用心的“黑中醫藥”“陰謀論”。對此楊凌等專家認為,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正視傳統中醫藥存在的短板與不足,是清醒的理性表現;相反,漠視世界性的科學爭議與現代化標准的挑戰,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我請問:那為什麼刪掉丁香園的文章?
Fern了一樣的世界。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導致肝癌高發?專家:無法定論,更不能全盤否定中藥
近日,一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的探討馬兜鈴酸與肝癌關系的論文,引起了廣泛注意。圍繞這篇論文,一些相關文章也在網絡朋友圈裡熱傳,有的還提出“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甚至繼而全盤否定中藥。那麼,這篇論文究竟寫了什麼?如何理性客觀看待中藥的毒副作用?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馬兜鈴酸導致肝癌是“推測”
據介紹,馬兜鈴酸毒性早有定論:腎毒性、致癌性都很強,且與泌尿道癌、膀胱癌的發生有密切關聯。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楊凌介紹,科學子刊刊發的這篇新研究的意義在於:
研究人員檢查了大量的肝癌病例樣本後發現,亞洲肝癌病例樣本中具有極強的馬兜鈴酸DNA誘變特征,北美及歐洲肝癌樣本中該特征極弱。由此推測,我國台灣(專題)、大陸以及東南亞等地肝癌病人較多,可能與曾經使用含馬兜鈴酸中草藥導致基因突變有關。
但論文所述的這種非特異性多位點突變是否為馬兜鈴酸專屬?多位點突變可否直接表述為毒性?與馬兜鈴酸的用量是什麼關系?特別在人體組織細胞中,該作用的因果關系都尚未完全證實,還缺乏直接證據。楊凌說:“馬兜鈴酸被證實是一級致癌物,這一點沒有爭議。但是否就是引發亞洲和中國人肝癌的罪魁禍首,僅靠本研究的結果還完全無法定論。”
上海中醫藥大學肝病研究所所長劉成海也認為,從這篇論文看,馬兜鈴酸與肝癌的關系是一種“相關性推測”,並非直接的因果性,馬兜鈴酸不一定導致肝癌。通常要確認某種因素的毒性,應通過臨床流行病學和動物試驗研究發現明確的因果性,且去除這種因素後,相關疾病能得以治療或緩解。如乙肝是導致肝癌的關鍵因素之一,控制乙肝能有效延緩和減少肝癌發生。
業內專家表示,這篇論文獨辟蹊徑探討了馬兜鈴酸的肝毒性,值得重視。但相關的研究數據目前僅由這個團隊提供,還沒有其他的相關研究支持。此外,對這篇論文的一些解讀性報道和文章也並非其本意,如“研究發現台灣近八成肝癌與馬兜鈴酸有關”乃至“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中國人容易得肝癌的罪魁禍首之一”等,屬於缺乏邏輯的誤導。
辯證看待“是藥三分毒”
目前,已知有60多種中藥材如天仙藤、青木香等含有馬兜鈴酸成分,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成藥更多,不少還常為老人孩子服用。是否應該對含馬兜鈴酸的藥材、藥物完全禁用?專家認為應辯證看待藥物(包含中藥)的毒副作用,不應矯枉過正一刀切。
專家指出,治療選擇藥物遵循兩害相權取其輕原則。對治療效果很好或無替代藥物,毒性明確且可控的,該用還是要用,不能因噎廢食。劉成海說,“是藥三分毒”,我國傳統醫藥學對此早有認識,如導致肝損傷的千裡光鹼、雷公藤甲素等,通過配伍、炮制等手段,發揮其藥性抑制其毒性。“以毒攻毒”更是中醫藥的一個特色。眾所周知砒霜是毒藥,但在治療白血病中有獨特效果。即使在西藥中,毒性很強而仍然廣泛應用的藥物也不少。典型的例子是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的化學名),雖然公認為導致肝損傷的頭號化學藥,但其清熱鎮痛藥效顯著,“利大於弊”,至今還在市面上廣泛應用。
對馬兜鈴酸的認識也是如此。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雖然有毒性,但在減重、消水腫、治療關節炎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如果合理控制劑量,對毒副作用事先告知且嚴格監控,完全可以解決問題而其限制其毒性。
當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醫藥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老祖宗用了幾千年也沒出什麼事兒,那些研究揭示中藥毒副作用的文章,都是誇大其詞以偏概全,有意詆毀或別有用心的“黑中醫藥”“陰謀論”。對此楊凌等專家認為,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正視傳統中醫藥存在的短板與不足,是清醒的理性表現;相反,漠視世界性的科學爭議與現代化標准的挑戰,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劉成海介紹,對中藥的毒副作用,近年來從臨床管理到學術研究都予以了高度重視。2016年,綜合臨床、毒理、藥學專家共識,正式出台了中草藥相關肝損傷臨床診治指南,成為指導安全用藥的行業標准。
好!造謠者可恥! -
第 5 樓 / 被禁止的用戶
- 時間: 2017-10-25 15:26
-
第 6 樓 / fangpao
- 時間: 2017-10-25 15:28
-
第 7 樓 / Ada888
- 時間: 2017-10-26 12:05
-
第 8 樓 / 四季豆
- 時間: 2017-10-26 12:20
-
第 9 樓 / 虛擬茶客
- 時間: 2017-10-26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