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狗几张照片,不然说的东西很多现代人没见过
1马灯
2 煤油灯
3 用杆的井
4 学名干打垒的房子,就是泥草房子
从俺有记忆起,我家住的就是有上下水,烧暖气点煤气的房子,那阵叫两水两气,因为东北让小日本占领很多年,很多两水两气的房子是那时开始建的,接着50年代苏联专家来帮搞建设,各机关院校企业又建了大批住宅楼,当然也是两水两气了,区别在于小日本以建2层别墅为主,木制地板,后来建的多是三层家属楼,50年代是地板,到70年代就是水泥地了,这是大背景。
俺家是1969年被下放到宁下西大滩那个鬼地方的,那阵爹妈进牛棚,周围小孩都骂俺们是牛鬼蛇神的狗崽子,还被迫搬2次家,最后搬的是别人养过荷兰猪的房子,别提多臭了,收拾好多天才没味,所以逃离沈阳换个新环境我和弟弟妹妹很高兴,真不在乎今后住哪,走在路上没人骂俺就行。
但俺老妈楞住了,这是啥样的房子呢,是牧马人搬新居后放弃的几排泥巴房,墙是用泥巴切成砖模样砌的,房顶是用几根树干当梁,然后铺上玉米杆,再在上面摸上一层泥巴,地面就和外边一样是沙子,俺老妈站在房门口惊呆有半小时,这个画面我至今不忘,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所以她俺很快就回过神来,和老爸一起收拾家,把这个套间布置好,当时临近冬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家学当地人砌烧炉子做矮火道,上面摆上床板,就这样过冬了,没有好煤还限制供应,早上起来水桶都结一层冰,被头嘴边哈气搞得都是白霜,俺们3个小的不懂事嫌冷不肯出被窝,爸妈就得早起一人负责1个屋子炉子点火,一点满屋子冒烟,又要开门放烟,被子都是烟灰,大约半小时后屋子才暖和,俺们才起床。
夏天如何呢,因为是泥巴屋顶,哪经得住下雨呀,所以有一点雨,就满屋子放锅碗瓢盆接雨,哪漏接哪,再用塑料布把铺盖卷好,晚上好用呀。多亏宁夏那地方雨水少,如果是温哥华的雨,真不知咋过。
牧马人丢弃的泥房当然没有电和自来水了,所以是点煤油灯,打浑的井水喝,洗衣服最后在黄河水摆一摆,因家门口就有渠水,来自黄河,那水又黄泥沙还多。
厕所当然是旱茅房,几排平房共用一个旱茅房,不过离我家很远。
这样的日子滩上也得过,但人吗都想过得舒服点,所以后来我家用三合土就是掺白石灰的土把地面变硬些,不再是海边沙滩土了,再后来搞到一点砖头铺到地面上,因砖头有限,床底下箱子底下不铺,灯呢没电的事实没法改变,但买了2个马灯,一屋一个,但早起多个活擦马灯的玻璃,因为被熏黑了,水浑买点白帆净化水,但冬天的寒冷是大问题不好过,多亏俺老爸是西北人,有一次进城说话口音被老乡认出,这老乡管煤碳供应,所以从他那搞到一批好煤,当然付钱了,买回家放在床底下,那煤黑有亮是块煤,俺家省着烧,炉子里的煤烧得差不多才再加煤,冬天终于不挨冻了,手上脚上冻疮少多了,到我们离开的时候,那好煤也没烧完,当然送给别人啦。
俺走过一甲子,好日子苦日子都过过,哪里最好,我已经用脚投票了,俺就在温哥华这块土地,度过我的晚年。
我小时候经过唐山地震,住地震棚,好像好一段时间用蜡烛和煤油灯。不过小时候真的不觉得苦。
我家在一个山村,这些都见过,以前住的就是泥土瓦房,每当春夏季节一打雷下雨,村里通常都会停电,煤油灯就要发挥它的功用了,多少个夜晚在它的照耀之下享用我们的“烛光晚餐”,多少个夜晚我们因此成了挑灯夜读的“好孩子”……呵呵,故乡的味道!
楼主家境真不错,小时候家里就住两水两气的房子。
煤油灯小时候见过,停电的时候用。那时候家里还要点煤球炉呢。
每天晚上爸妈很小心地把炉子封起来,小小的火种保持到第二天早上。
第二天起床以后就可以很快做早餐了。
要是哪一天运气不好,煤球炉的火半夜里灭了,这就糟糕了。
那得非常辛苦地重新 “生火”“发炉子”,先加一点柴火,再慢慢加煤球,经常搞得屋子里烟雾弥漫,呛得要命。
纸风车 _BBCODE_WROTE: |
楼主家境真不错,小时候家里就住两水两气的房子。
煤油灯小时候见过,停电的时候用。那时候家里还要点煤球炉呢。
每天晚上爸妈很小心地把炉子封起来,小小的火种保持到第二天早上。
第二天起床以后就可以很快做早餐了。
要是哪一天运气不好,煤球炉的火半夜里灭了,这就糟糕了。
那得非常辛苦地重新 “生火”“发炉子”,先加一点柴火,再慢慢加煤球,经常搞得屋子里烟雾弥漫,呛得要命。
|
直到90年代中期,上海和北京很多家庭都没有抽水马桶,也没有热水洗澡。很多老外去上海的城隍庙,最喜欢拍摄的就是一排马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