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环:後事如何?
其实有很多无可避免的结果,虽然「难啃」,但作为客观分析,不能不「硬啃」。对於各位热血老中青、尤其是很想打「闪电战」而且容易爆血管的:这篇文章最好不要看。
有更多的推论,是攻守双方也不想面对的,是另一个层次的难啃。因为挑战更大。对於经己心力交瘁、打不起「街头持久战」的「老将」,也最好要三思才看,否则随时也是仰天长啸、自刎当垱。
留得下来的,这垱中环决战,其实才是一个新形势的开始。一垱争夺民心的持久战才又真的更难打。路遥知马力,这才难啃之至也。
话说《孙子兵法》早有明言[1]: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又云: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因此先前坊间大量讨论,都只是将焦点集中在「如何佔领」的技术考量上面,这点就是「佔领中环」难有成果的主因,因为在谋略和外交方面都未有任何策略之前,就发难攻城,後果可知。至於所谓「引起社会关注」,这点不假,不过是否一面倒是正面? 也又未必。正如政府早前的估算,旷日持久之下,不论市民如何义愤填胸,最终都总会乖乖站在政府那一边、起来反对佔中对实际生活造成的诸多不便[2]。民心就是这样善变。
试试冷静的想想,到底「中环」这座城池,大家想如何「拔」起? 现时所见,极其量用「蚁附」来形容。从政总楼上往下看来,毫无悬念。
而其实真正要拔的城池在北京,香港的政总,极其量是一个「人质」。假如看不清以上的形势,即使把人质斩首又如何?任你在香港死个尸横遍野,也动不了北京的分毫。
而对於「攻城」之法,也又早已分析过,要看「程序」的问题。[3]围城施压一事,亦正如推论一样,起码造成了唡个「程序契机」:第一是建制中人不得不想办法,於是动员起来令到林郑终於要面对谈判桌[4],而梁振英被架空;第二是更高层的内鬥,开始转向对付梁振英这隻「过河卒」,甚至把「秘密文件」暴光。
但这个所谓「成果」也只是一个契机,不是一个必然有利的发展。
很简单,即使林郑可以软硬兼施平息这垱佔领事件,难道她可以违反北京定下来的「框架」吗? 须知她是「能吏」但不是「老闆」也。再即使梁振英被祭旗,北京还缺棋子吗? 当日董建华率领上京的「富豪团」,当中随便就能派一个「取而代之」。就算是「梁下郑上」仿效「董下曾上」,又如何?
因此第一个「难啃」,就是佔中的结果,极其量是香港政改不获立法会通过而原地踏步。因为北京不会收回决定,让提委会接受低於一半的提名门槛;更加不会接受公民提名。对於学联要求谈判一事,结果几乎不问可知。
於是乎这个不能不问的问题就摊在那里了:在北京不撤回框架的情况下、又假设要政府拿得出一个解决方案的话,到底林郑在她的权限之内又可以做得到多少「回应」?
因此这个「尽量争取提委民主化」才是第二个难啃的持久战噢。而其实这个所谓「构思」,也正正就是当年董建华所坚持的「间接选举」逻辑。大家可看看早在2002年已作出的申述,见诸立法会辩论记录[5],大家看看董建华政府的「回应」:
民主选举并非单指“一人一票”的制度。不明白这点的人,其政治见解流於狭隘。在民主社会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可以共存,并各自有本身的代表性。在香港,选委会所有委员均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他们亦按照民主程序投票。立法会议员同时为选委会委员,他们不能否定选委会的功能和重要性。这是香港政制独特之处,并符合香港的利益和大众福祉。
由选委会「过渡」到提委会,只不过是「选委会直接投票」,变成「提委会先决定再由选民投票」,本质都是「间接选举」。因此董建华是「始终如一」真心相信「间选才是最民主」。而他永远挂在口边的说法是「美国总统选举也是间接选举」。
假如大家仍不服气,想再向前「翻案」,可以看看当年「直通车」不能接轨的原因。大公报百年报庆在2002年的特刊有这个说法[6]:
功能团体选举最初是由英方向中方“推荐”的,原意是适当吸纳一批工商、财经、专业界别人士进入立法机构,因此实行“一会一票”,完全是一种间接选举的模式。但是,彭定康在九五选举中,郄突然推翻了前此所有的谅解和协议,取消“法团投票”、“一会一票”,把功能团体选举变成“一人一票”的行业变相直选,选民数字一下子直缐上升。这当然是中方所不能接纳的。
可见只要换转假设,将董建华「设定」为一个「好人」(ok 他自己设定的….) 那么对於所谓「过半提名」就自然「一字咁浅」:对於北京来说,那是三十多年以来,香港本来就应该如此「民主化」的唯一可接受途径!
明乎以上,对於北京最终会採取什么立垱,以及港府可以如回应? 也又毫无悬念也。
至於是否如练乙铮先生所言:可以「很放心」地让社会赍续「烂」下去。这点也又真是再一样难啃也[7]。因为练先生的立垱,是一种「交棒」的心态,其言也善、极度潇洒。
练先生的看法是:
即使今次运动取不到即时的成果,不用悲哀、失望,也不代表输。暂时行埋一边吧,等个社会赍续烂落去,下一次定会有更多人开窍,再来收拾它。对着高压无道的极权,我们不用硬碰,不用作无谓犧牲,要保存实力。
很明显,世外高人是旁观者清:採取闪电战,其实想法与梁振英为首的鹰派思路相同,是「硬撼硬」。结果极其量是「一拍唡散」。梁振英已经够蠢,又何必鬥蠢? 目前的烂摊,很明显了吧?
事件扩大之後,佔中、学联和学民,其实都控制不了局面:各路人马乘乱狂抢山头。运动目前也是「佔退唡难」。所谓「阵地战」、「围堵战」、「游击战」,全都不管用。
至於「超限战」,也出现攻守双方都不能调控的局面。结果「社团」也来了、国安也来了、司机也来了….. 。最搞笑是「议员佔领委员会」也来大打一垱…..又如何?
结果还是练先先看得通透。民主这条路,很漫长。
都三十年了,所谓「民主回归」的白日梦肯定发完。当年「卖港不求荣」的白痴仔,在今次天雷地火的《摭打革命》之中,被「华丽登垱」的新一代年青人永远送入乱葬岗。而佔中三子,其实当年也是民主回归派。他们最後的历史任务,其实就只是点起了「佔领中环」的战火。不过这垱仗,已经没有他们的事。假如他们真的在今次事件中有所觉悟,与其坐在街头抱头痛哭,相信是「更準确地定位」,变身为营运和支援的角色,而不是站在前台企图指挥。
至於长中短期的分析,也真是路障重重,又岂能是一次「决胜」的呢?
到底所谓「本土自救」又是否只是一句口号? 沦落为「佔领街头打边炉」一样的结局? 年青人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担当改革社会的大任? 这些还有待核实。
例如
l 即将复会的立法会如何处理? 当中还有东北发展等议题、还有歧视条例….
l 即将进行的「选区划分」又如何处理? 先前的「种票案」还有人跟进吗? 紧贴着的区议会选举怎办? 蛇斋饼糉好像有多冇少....
l 之後的立法会选举呢? 还是由建制派配票吗? 赞成武力镇压的议员表了态没有呀? 借个名出来动议「过半提名」的工联会的票会多了还是少了呀?
l 到底「家长联会」是否真的代表家长? 这些遍佈社会各个阶层和岗位的「公民组织」到底能否回归「公民」?
l 决定议会选举胜负关键的「地区桩脚」又有多少是在民主派的手上? 选举可以不用桩脚吗?
l 功能组别又是否只有抵制的选择? 那么难道法律界、教育界、资讯科技界、医学界等等,又不是民主派要争取的阵地吗?
凡此种种,都是真实而具体地影响到香港未来,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福祉。但似乎在今次的运动之中,真是完全没有聽到任何「部署」的声音。所以话,往後的事情,可能有如新亚校歌:
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
乱离中,流浪裏,饿我体肤劳我精。
这些,都是新一代要面对的挑战…..但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2] 网誌2014年9月29日 《决战中环: 持久战能打吗?》http://alexstshiu.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29.html
[3] 网誌 2014年9月28日 《决战中环:到底战略是什么?》http://alexstshiu.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28.html
[4] 网誌 2014年10月2日 《决战中环:信心估值的吊诡》http://alexstshiu.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5]
www.legco.gov.hk/yr01-...late-c.pdf
[6]董建华访美成果可期,
202.55.1.83/history/hi..._id=128550
[7] 练乙铮, 我很放心, 港文集
hktext.blogspot.hk/201...tab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