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来去
- 时间: 2014-10-01 11:42
我们与众生
泽仁扎西堪布开示
我们作为一个修行的角度来讲的话:佛给我们传播了佛法,值得感恩。但是我们修行的对境是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我们永远也不会修成就的,所以从感恩的角度来说,佛和众生是平等的。因此,我们今天如果看到众生的时候,就应当如同见到如意宝一样,甚至比如意宝还要殊胜。
如果我们要积累福报的话我们需要去布施,我一个东西要送给别人,如果没有众生的存在,我要给谁呢?如果无法布施,又怎能积累自己的福报功德呢?
如果我修忍辱法,没有众生来影响你,没有众生的存在,我自己独自修忍耐忍辱都没有办法成就。所以修行布施、持戒、忍辱这些都是因为有众生的存在,众生给我们如此好的机会,因为有了众生我可以去做布施;有了众生以后我可以修忍辱、修持戒、智慧、禅定……等等。因为有情众生的存在,所以我能修行成就。我积累我自己的福报,增长我自己的智慧,这些都是由于有众生的原因,所以在感恩的角度来说所有一切的有生命的众生我们都应该珍惜……
-
-
第 2 楼 / 老拙
- 时间: 2014-10-01 20:36
来去 _BBCODE_WROTE:
泽仁扎西堪布开示
有了众生以后我可以修忍辱、修持戒、智慧、禅定……等等。因为有情众生的存在,所以我能修行成就。
令众生来影响你,禅定如何在有情众生的存在下成就? 谁有此传奇? 经论的根据又在哪里?
理论上来讲, 单修忍辱, 或单修布施都可成就: 忍辱波罗密多, 布施波罗密多. 但现世没有凡夫做得到. 如同小学毕业直接升教授. 别人或可以, 你我不行.
忍辱也好, 布施也好, 剥离开众多的佛学名词, 贴的标签, 还剩下来的什么? 如果这些名词, 标签只起一种道德说教, 生活的哲学, 心灵的鸡汤的作用, 那么, 佛法就被割裂了, 生活化了, 世俗化了. 文化大革命时僧人被迫还俗娶妻生子, 他们是否更容易成就呢?
六度, 或展开为十种, <成唯识论>以十次第论之: 十次第者, 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故,易难修习,次第如是。
修忍辱, 修布施是为了引发后面的禅定, 禅定再引发般若. 按六祖的标准, 到了般若这一步才叫佛法. 修禅定, 不屏息外缘是修不出来的. -
-
第 3 楼 / 来去
- 时间: 2014-10-01 21:18
老拙 _BBCODE_WROTE:
令众生来影响你,禅定如何在有情众生的存在下成就? 谁有此传奇? 经论的根据又在哪里?
理论上来讲, 单修忍辱, 或单修布施都可成就: 忍辱波罗密多, 布施波罗密多. 但现世没有凡夫做得到. 如同小学毕业直接升教授. 别人或可以, 你我不行.
忍辱也好, 布施也好, 剥离开众多的佛学名词, 贴的标签, 还剩下来的什么? 如果这些名词, 标签只起一种道德说教, 生活的哲学, 心灵的鸡汤的作用, 那么, 佛法就被割裂了, 生活化了, 世俗化了. 文化大革命时僧人被迫还俗娶妻生子, 他们是否更容易成就呢?
六度, 或展开为十种, <成唯识论>以十次第论之: 十次第者, 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故,易难修习,次第如是。
修忍辱, 修布施是为了引发后面的禅定, 禅定再引发般若. 按六祖的标准, 到了般若这一步才叫佛法. 修禅定, 不屏息外缘是修不出来的.
1, 师兄说的没错,忍辱,布施,的确是为了引发,但是所谓禅定,是六祖所说的禅定,定义如下。这种禅定,24/7,7/week,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正如黄念祖大德所说的“大定无出入”,一直都在定中,不受时空限制。打坐的禅定,受时空以及其他条件限制。
2, “屏息外缘”,讲的不是“排除外缘”。
例一, 打坐时,没有人干扰你,你能入定;
例二, 打坐时,有人干扰你,你也能入定。
后者,屏息外缘,因为有外缘,但是被你屏息掉了。
所以,后者的功夫高出太多了,你就要感谢那位来打扰你的人,他在成就你,给你一个外缘,给你机会让你练习如何屏息外缘。
阿弥陀佛!
附:
六祖慧能大师开示“禅定”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第 4 楼 / 来去
- 时间: 2014-10-01 21:25
-
第 5 楼 / 车老板
- 时间: 2014-10-01 21:29
老拙 _BBCODE_WROTE:
令众生来影响你,禅定如何在有情众生的存在下成就? 谁有此传奇? 经论的根据又在哪里?
理论上来讲, 单修忍辱, 或单修布施都可成就: 忍辱波罗密多, 布施波罗密多. 但现世没有凡夫做得到. 如同小学毕业直接升教授. 别人或可以, 你我不行.
忍辱也好, 布施也好, 剥离开众多的佛学名词, 贴的标签, 还剩下来的什么? 如果这些名词, 标签只起一种道德说教, 生活的哲学, 心灵的鸡汤的作用, 那么, 佛法就被割裂了, 生活化了, 世俗化了. 文化大革命时僧人被迫还俗娶妻生子, 他们是否更容易成就呢?
六度, 或展开为十种, <成唯识论>以十次第论之: 十次第者, 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故,易难修习,次第如是。
修忍辱, 修布施是为了引发后面的禅定, 禅定再引发般若. 按六祖的标准, 到了般若这一步才叫佛法. 修禅定, 不屏息外缘是修不出来的.
地域差异,地域差异。 那边没有心灵鸡汤。 佛国, 道德教育生活哲学都在佛教教育里头, 他得预备这个部分。 到般若时,又说不见众生得度可度, 与这个部分相当矛盾, 二谛嘛。 二谛也是个次第。 不过,确如拙兄所言, 不在次第里看这些, 就容易混淆,看上去很矛盾。 -
第 6 楼 / 来去
- 时间: 2014-10-01 21:29
-
第 7 楼 / 车老板
- 时间: 2014-10-01 21:37
来去 _BBCODE_WROTE:
1, 师兄说的没错,忍辱,布施,的确是为了引发,但是所谓禅定,是六祖所说的禅定,定义如下。这种禅定,24/7,7/week,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正如黄念祖大德所说的“大定无出入”,一直都在定中,不受时空限制。打坐的禅定,受时空以及其他条件限制。
2, “屏息外缘”,讲的不是“排除外缘”。
例一, 打坐时,没有人干扰你,你能入定;
例二, 打坐时,有人干扰你,你也能入定。
后者,屏息外缘,因为有外缘,但是被你屏息掉了。
所以,后者的功夫高出太多了,你就要感谢那位来打扰你的人,他在成就你,给你一个外缘,给你机会让你练习如何屏息外缘。
阿弥陀佛!
附:
六祖慧能大师开示“禅定”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不断外缘的禅定没那么容易! 当您见有“众生”出现的时候, 心已经跑在别处了, 再去屏息, 又多道工序,更乱。
那样的功力,不仅是练出来的,还要悟; 悟空后才行。 为了悟空, 断缘的禅定又是必要的。 顺序别搞乱了。 -
第 8 楼 / 车老板
- 时间: 2014-10-01 21:40
-
第 9 楼 / 来去
- 时间: 2014-10-01 21:50
-
第 10 楼 / 车老板
- 时间: 2014-10-01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