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展读《寒笳集》,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深深被蕅益大师的悲心与智慧所折伏。此书含盖禅净教律各宗,气势恢宏,所擅述之教理行果圆融无碍,文笔简洁,文辞优美,可谓字字珠玑,言言见谛,令见闻者受益无穷,确是末法苦难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慈航。捧读宝典,倍感亲切,深感蕅益和弘一两位大师为令正法长久住世,为令众生解脱长夜生死、有所依怙之良苦用心,感恩不尽。大师为救末法苦,所发狮子吼,振聋发聩!
( 弘一大师:1931年(52岁)撷取《灵峰宗论》名言,成《寒笳集》。又与道俗助念佛号,送圆照禅师往生。发明“听钟念佛法”。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63岁2月赴灵瑞山讲经。但弘一提出三约: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3月回泉州百原寺,后居温陵养老院。7月,在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讲《八大人觉经》。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少促,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一、《寒笳集》之源流
《寒笳集》是弘一法师从蕅益大师《灵峰宗论》里摘取警策语句编撰汇集的,是不可多得的嘉言著作。弘一大师在十三年中三易其稿,最后以《寒笳集》和《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并存冠名。三次编撰的时间,最初是1922年,大师依《灵峰宗论》摭写“警训”一卷,题曰《寒笳集》。相隔十年之后的1931年,弘一法师再次编篡,题曰“蕅益大师警训略录”,二年之后,又复改集,并存二名,署名晋水璎珞院沙门善臂集。按照原文、法文、答问、普说、偶录、书、论、缘起、序、题跋、传、祭文、铭、诗偈等14部分编辑,开示戒律、学教、学宗、念佛之要点,诠释何为真实男子、出世丈夫。该书经弘一大师反复增删,脱尽尘俗,文约义丰,不假雕饰,直指要害,刀刀狠实,依之修学,路径分明,管保到家,可了虚生浪死轮回之苦,登如来常寂光之一真法界,堪称金科玉律,对持戒学教参禅念佛持咒的学人皆大有裨益,很值得认真研读薰修。
弘一法师既是一位旷世奇才,又是近代著名的高僧之一,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的法脉,和明朝蕅益大师最相近,故弘公对蕅益崇奉有加。法师于佛学研究造诣精深,究明律学,倾心华严,深入净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一法师对《晚睛集》和《寒笳集》的情有独钟,绝非偶然。尤其是大师在13年中对《寒笳集》细细斟酌,三易其稿,我们更应当好好深思,体会法师的深心悲心。我们可以从法师在《寒笳集》叙中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中去感悟,“挈录之意,惟以自惕,故于嘉言,多有阙遗。后之贤者,幸为增订矣。”凝神沉思,法师聊聊数语,道尽了他的哀哀期冀,能遇是书者,当奉为圭臬,惕厉警策笃行践履。
图片
二、《寒笳集》是文字般若之绝唱
寒笳之义道尽出生死之路径,弘一法师以寒笳立书名,寒有寒冷、寒心、胆寒、贫寒、孤寒等意,笳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似笛的乐器,名胡笳,其音高亢激越流畅,是非常美妙的音声。寒笳表法之意有四:一者梅花香自寒里来,只有不畏艰难困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能办道,证悟真理。二者要耐得住寂寞,不怕贫死饿死,一心惟道是求,莫苦苦营碌世间功名利禄,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此即学法求解脱的孤寒之意。三者教诫我们对六道轮回之苦应生大恐怖心,此即心寒胆寒之意,由此而发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断绝生死轮回,离苦得乐。四者只有在寒地,才有胡笳妙音,喻示学人只有痛念生死,看破一切世情,不可追求世间名闻利养、美色享受等梦幻泡影,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才能奏出超越六道轮回的最美妙的稀有音声。
《寒笳集》所阐发之法义妙理,圆融而不圆滑,平实而不虚玄,清晰而不晦涩,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镪有力,如狮子吼而惊百兽,如佛之大雄力令众魔怖畏,其要义旨趣,有戒正法不灭,人天四圣,皆由戒所得。强调须超群拔俗,迥脱流俗知见,养成千古品格,真为生死,发心纯正,勤习教典,深解义趣,真操实履。普劝大众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图片
三、《寒笳集》之警训
1、莫在空言的“学佛”中失却人身
稽首大慈悲 救护末劫者 我念末劫苦 破戒为第一
我思救苦方 无越毗尼藏 毗尼若住世 正法永不灭
行成果斯克 教不属空言 或因持戒力 速成净满尊
或因净尸罗 严净诸佛土 或因别解脱 作独觉声闻
或因善戒力 生禅及天道 亦作人天胜 福乐好名称
如是差别果 皆由戒所得 近果说差别 究竟归一乘
如是胜妙法 愿为我昭明 普度长夜中 无依无怙众
这是蕅益大师在辛未年为愣严坛起咒及回向所作的愿文。大师目睹当时佛法戒律废驰之衰象,痛心疾首,以大悲心,力复佛世芳规,强调戒律与正法同存亡的关系,以及四圣道和人天乘皆从持戒中来。“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普度长夜中,无依无怙众”等悲切之语,思之心惊肉跳!佛法是戒定慧三学,称为三无漏学。戒为定慧的基础,没有戒,谈不上三无漏学。戒定慧三学是鉴别正邪的重要标准,离开戒,便非佛法。
《华严经贤首品》说:“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由此可知,持戒具足佛的一切功德,不持戒,就决不是信佛奉佛,持戒决不是小乘。《明法品》说:“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可见,没有戒,则佛法僧种也就断绝了。《大般涅槃经》说:“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释迦世尊于涅槃时遗嘱弟子,当依“波罗提木叉”为师。既是佛的弟子,当然要按照佛的教诲去做,哪里有弟子不遵从师父的教导而能成就的道理呢?凡夫未破无明,未断烦恼,只有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才是顺理,否则便是逆理。顺则可趋入菩提,逆则必堕三涂。我们应当依佛所说,慎思明辩。不持戒,决无解脱之可能。
图片
2、学佛没有窍门
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 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三若缺一,学道难矣。
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宴安怠惰,不可学道;顾是惜非,不可谋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舍动求静,不可养道;弃教参禅,不可得道;欲速喜近,不可悟道;隔小于大,不可见道;执染为净,不可知道;厌常喜新,不可趋道;乐简畏繁,不可明道;将就苛且,不可修道;得少为足,不可证道; 惟超群拔俗,谦己,虚心,忍苦,捍劳,亲近知识,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广大悠久,事理双备,栖神净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达勇锐,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乃真实男子、出世丈夫。
学佛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帝王将相之气魄及能力远非大众所及,尚不能为,我们岂可等闲视之,而不发猛切心、殷重心和深广心呢?学道难啊,蕅益大师所举的十六难,可以说,许多人俯拾皆是,又怎么能入道呢? 后之学者,当以此明镜自揽。
(1)、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把一切世俗知见统统摒弃,开佛知见,入佛知见;
(2)、我慢习气不可求道。学会恭敬、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嗜好和厌恶都是习气,必须涤除干净;
(3)、未会先会不可语道。道离言语思虑,不能以识心去揣摸;
(4)、宴安怠惰不可学道。无论喜静寂安闲而不耐喧嚣,或者不肯吃苦耐劳而懈怠懒隋,两者都是学不了道的;
(5)、顾是惜非不可谋道。顾是惜非也是妄心,也是分别执着。因此,顾是惜非也不足取,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做到了了分明,而无粘着,才与道合;
(6)、自信己意不可问道。己意非道。夏莲居大德说:“学佛须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功夫始有着手处。此二关不破,任你谈玄说妙,终是门外打自绕”;
(7)、舍动求静不可养道。无论动静,能随处安闲,便自然合辙;
(

、弃教参禅不可得道。教包括佛所说法及师承双重涵义,历代高僧大德的讲经说法无不契于佛陀所说的义理,也是佛法,参禅离开对佛法义理的闻思及明师的指点印证,只不过是盲修瞎炼而已,不能得道;
(9)、依文解义不可会道。“依文解义,佛之冤家。离经一字,是同魔说”。般若智慧有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用精深教理消除妄情,即是起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这才是文字般若的功用。若执着于文字,依文解义,划地为牢,则成障碍,不可会道也;
(10)、欲速喜近不可悟道。夏莲居大德说:“作钝功夫是真捷径,舍此而别求捷径,皆是舍捷径而自趋纡远者也”,“切实功夫,须从难处做去,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
(11)、隔小于大不可见道。小指小乘,大是大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没有基础,建不起高楼大厦,故大乘也不离小乘。蕅益大师说:“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留心,当舍之别参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恶见,牵人坠恶道深坑,不可信”,劝学人万万不可把大乘与小乘法对立起来;
(12)、执染为净不可知道。染者耽着喜好之意,那怕是醉心于修道,有此一妄念终不能契入也;
(13)、厌常喜新不可趋道。《华严经》勤首菩萨偈说:“如钻燧取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遂自灭,懈怠者亦然”,修习任何法门,都贵在一门深入,若朝三暮四,终难成就;
(14)、乐简畏繁不可明道。此简和繁,一是指不重视研习佛法,蕅益大师说:“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二是指在修法以及处理人事等事务上,没有耐心;
(15)、将就苟且不可修道。玉不雕不成器,铁不炼不成钢,修道须朝夕惕厉,一分一秒都不能放逸;
(16)、得少为足不可证道。这是指立志,不为虚名,不可满足一知半解,当遍学一切法门无厌无足,当真为生死而勇猛精进。是故,学道贵在做老实功夫,不可有丝毫凡情圣解夹杂其中,惟超群拔俗,吃得百苦,不计人我,不患得失,循理而不循欲,则明也。
图片
3、习俗吞没多少贤智
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今文章、学问不从立品格始,品格不从开见地始,是之楚而北辙也。呜乎,习俗移人,贤智不免,狃一时耳目,忘旷劫因缘。非以理夺情,以性违习,安能洞开见地,使文章事业一以贯之也哉。
蕅益大师说得好,学佛必须有超凡脱俗的气宇,才能办道。“以理夺情,以性违习”这八个字,的的确确是指路明灯,治病良药。“习俗移人,贤智不免”,可见世人大都难免被习俗吞没,而不能跳出三界,获得解脱。
出格见地,千古品格,超方学问,盖世古今文章,是一有机的整体,从出格见地而来。见地不是小事,学道要有成就,首先见地应正,若见地不正,终是徒劳。而正知见的确立,又在于“以理夺情,以性违习”。理者,寂朗之本体也,其表相是理智;情者,妄念情识,必须以理智取代感情;性者,即是理体,真如本性,清净无染;习气即分别执着,贪爱取舍,必须以清净无染破除分别执着。能“以理夺情,以性违习”,一定能惟道是求,革除习气,坦然面对违逆顺缘,不起爱憎,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如泰山不能撼,始终如一,任何力量都不能夺也!
4、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
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然习气薰染,非一朝一夕之故,不痛加锥拶,何由顿革?须猛念身世无常,幻缘虚假,人道难生,佛乘难遇。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便将是非人我,体面界墙,身见慢幢,爱染情性,全体放下,不复踌躇。将如来出世要法,彻底承当,爱乐受持,精勤趋向,自然福慧增长,日造深微。
无始以来的积习,浸透了我们的身心,迷失了我们的本性,以致认假为真,执幻为实,颠倒梦想而不自知。纵然学佛后,对佛法教理略有一定的认识,也以种种理由而不肯舍弃,从世间欲乐的追求中脱身出来。大师一句“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是当头棒喝,真为生死者,当奉为座右铭也。
除习气,就是把自私自利的私心换成自利利他的菩提心,把是非人我的污浊心换成常见己过的觉悟心,把以名利为面子的心换成真为生死的求道心,把争强要胜的我慢心换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心。切切不可错失今生已得的人身和佛缘。“只将如来出世要法彻底承担,爱乐受持,精勤趋向”,不求名利富贵,一心办道,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佛菩萨去安排,无论境缘顺逆,无怨无悔,彻底向习气开战,把无始以来的积习打扫干净,才能置于死地而后生,了却长劫苦也。
5、有名利心学佛只是结佛缘而已
今时释子,只图作宗法律师,设无出头一着,虽顿超佛地者也不顾矣,本发心,原非为菩提大道,旷劫远犹,故一受戒,兢兢钵杖表相;一听讲,孜孜消文为事;一参禅,念念机锋是务。至应期、禁足、闭关等,皆为百年活计、人世公案,本分事千万重矣。彼于微妙佛道,仅从经本上依稀闻解,未尝亲知灼见,终属半信半疑。于眼前活计,未尝谛观三界空、苦、无常,终觉放它不下,虽学成语,陵驾佛祖,实一时高兴,或初生牛犊不畏虎,或童竖戏剧自称天王,未尝以佛祖自期也。间有发胜志者,不能到底唯为菩提一事,或被名利改节。虽因渐变初心,仍是因中夹带,不可不慎思而痛励也。
倘名关未破,利锁未开,藉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计,一点偷心,万劫缠绕,纵透尽千七百公案,讲尽三乘十二分教,兴崇梵刹如给孤独园,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无明业识不断,俱为自诳自欺。
在这里,蕅益大师语重心长地教诫我们,当为菩提大道,以证悟真理圆成佛道而发心学佛,绝不能夹杂有一丝一毫的名利心。若不是为菩提道而发心,名利不放下,“虽学成语陵驾佛祖”,“纵透尽千七百公案,讲尽三乘十二分教,兴崇梵刹如给孤独园,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无明业识不断,俱为自诳自欺”。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佛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今生不能获得解脱,必堕三恶道无疑。
图片
6、念念相应才能证菩提
悲智相应,名菩提心。发此心已,方得无作戒。又须二六时常自省察,念念相应,即念念成佛,稍不合,便于菩萨戒得失意罪,在慎思而力行之。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嗔恚,横于自他而生恼恨;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三法有一,牵入恶道,忘失信心。
慈悲智慧就是菩提心,对读过一些佛书的人来说,都知道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重要标志,是成就无上佛道的重要基础。但发心有真假,怎么去检验呢?那就是是否得无作戒。所谓无作戒,就是清净无为之戒,虽于戒律秋毫无犯,但不着戒相。真发心者,必然念念与慈悲智慧相应,自然不起人我是非。《华严经问明品》说:“若要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大精进”。大师慈悲为我们指明路径,特别指出嗔恚、我慢、懈怠三者存一,必牵入恶道中去。菩萨尚有隔阴之迷,何况恶道,又怎么能不忘失信心。
7、苦是良师益友
若的确求出生死、证菩提,先将近时禅讲流弊,尽情识破;自己从来杜撰主意,尽情放舍;软暖习气,尽情打扫干净;梦幻身命,尽情拌得抛得;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又身见重者,宜苦行消之;贪爱强者,宜苦境炼之;人我山高者,逆缘挫之;.体面心重者,忍辱治之。
众生与佛本无差别,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以致枉生枉死,头出头没,轮回六趣,受无量苦。盖因一念无明,背觉合尘,执四大假合之体为我,起心动念,攀缘不息,纵情声色,患得患失,造生死业。因此,要截断生死之流,就必须回头。从哪里回呢,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背尘合觉,返朴归真。也正如大师所说的那样,“若的确求出生死,证菩提,先将近时禅讲流弊尽情识破”。习气不除,焉能破得无明,会谈玄妙又怎样,因果终不饶人。
图片
8、不知正法 求升反坠
示阅藏四则。
一须体如来说法本意,要人超生脱死,非为口耳活计,句句消归自心,如说修行,方不受说食数宝之诮。
一学问之道,贵下学上达,所以如来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图圆顿之名。无力饮河,讵能吞海?必先阅《律藏》,稔知佛世芳规,深炼为僧要务。次阅《四阿含》,了知正因缘境,为圆妙三观之本。次留心台教,深知如来说法所以然之妙,及四悉檀巧被之致。然后将此法界匙钥,偏开不思议经论之锁,势如破竹矣。
一阅律首《四分》,次《僧只》,次《十诵》,次《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见》、《毗尼母》等。诸家传受不同,各有源委线索,须细寻之。无执一非余,亦无犹豫两楹,在得意善用。大意如问辩所明(散见于《毗尼事义集要》全部中)。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留心,当舍之别参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恶见,牵人堕恶道深坑,不可信也。
大小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然各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弊不同,救拯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自利利他。如雪山无非药,采者期于对病。宝山无非宝,取之先择摩尼。只此成录,足验手眼。
万法本融,由迷情执而成碍。如一指能蔽山岳,认沤必遗大海。不惟埋没己灵,亦冤屈六尘境界。讵思六尘非能惑人,人自妄惑。根根幻驰,识识纷动。仔细推求,尘既不居其咎,根亦岂职其愆?识宁独当其罪?三科分析,既无真主,纵令共合,哪有实法。而于此虚妄法中,著我著人,分取分舍。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更欲分别花相妍丑大小,不益惑乎?惟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譬如为天下者不顾家,则智眼昭明,一切境界无非真实受用处矣。
一大小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然各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弊不同,拯救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自利利他。
大师的这段法语,强调了闻思佛法的重要性,能遇佛法的幸运,以及修学佛法的正确方法,指出了学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存在的错误看法。读罢如沐浴春风,令人畅怀。
图片
9、两目所见,触目警心
夫幻境侵夺,不惟顺流俗而俱化也。即厌流俗而切思远离,亦名侵夺。以一切境界,全是无明变现。无明变现之性,全即法性。由不达故,横生欣厌。趋无上菩提者,不得随顺幻境,亦不得厌离幻境。但了幻境即法性,悲长夜之在迷。以悲迷故,起无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以了性故,起无作二誓,欲与性德之乐。发此心已,则一切不如法境界,触目警心,无非助发菩萨资粮。《起信论》云:菩萨见法欲灭,护正法故,发菩提心;有见众生苦,而发菩提心。正谓此也。
幻即不真也。幻境是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是非等宇宙人生万象,都是由心识之所变现。说它虚幻,并不是一无所有,乃是因缘和合之假相,没有自性,当体皆空。然而,这些假相,正依本体而建立,为本体之显现,故说无明变现之性,全即法性。众生因迷,于诸幻境起分别执着,喜顺厌逆,横生爱憎,而无明造作,随业流转,皆因不明白这个道理所致。
《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爱憎,洞然明白。”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若要出生死樊笼,就要从这里用功,于一切善恶境界不拣择,莫爱憎,功夫才能得力。如果不从心地用功,一味攀缘外境,无论是随顺或是厌离,都是无明情识,都是分别执着。所以,大师说:“趋无上菩提者,不得随顺幻境,亦不得厌离幻境。”“悲长夜之在迷,以悲迷故起无作二誓”,无作二誓即菩萨救拔众生苦难的拔苦与乐之慈悲心,真正发起了这样的菩提心,“则一切不如法境界,触目警心,无非助发菩萨资粮”。
奋发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于外缘。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汨于恶习。呜乎!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