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老馮博客
十年前,我還在COFI學法語的時候,老師講到他的朋友從魁北克的小鎮來,跟他抱怨蒙特利爾的交通堵塞嚴重。老師說,那是因為他沒去過多倫多,還說他應該再去紐約看看,我們班上的中國同學則異口同聲地說:應該讓他去北京看看。
幾乎每次回國我都要去北京,這次朋友勸我說不要去了,首都已被百姓戲稱為“首堵”了,在路上堵個兩三個小時那是常事,於是我就沒敢去。人雖然沒去,但我還是在電視上領教了北京的“堵”,我這次回國正好趕上了“八月十五”和“國慶”兩個節日,許多人都開車回家過節,於是北京還有上海出現了史上空前的“巨堵”,看著電視畫面上那條被“鎖住的長龍”,我的感覺簡直就像是在看一部災難片。
我就呆在沈陽。
可是作為二線城市的沈陽,“堵”的問題也好不哪去,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究其原因,我猜有一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車多了。十年前當我在加拿大買了我的第一輛車,一台二手本田雅閣時,那個激動勁兒別提了,我還記得當時熱播的電視劇“劉老根”裡給劉老根投資的女老板開的就是這款車,連顏色都跟我買的一模一樣,家裡人也都跟著歡欣鼓舞了好一陣子。在那時,汽車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件奢侈品,是個很大的“大件”,可轉眼沒幾年,汽車便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最近幾年回國,看到的私家車一年比一年多,路上跑的,路邊、小區裡停的烏泱烏泱的到處都是,身邊的朋友幾乎都有車,許多人家還不只一輛。出租車司機告訴我沈陽現在每天還在以600多台的速度增加著。車輛多了,道路不夠用了當然就堵了。
其次,道路不發達還要年年修(嚴格的說是“翻”),不堵才怪。2008年春天我回國,發現沈陽到處都在修路,整個沈陽城用“烏煙瘴氣”形容一點不為過,慘不忍睹,想要去一個地方總要七繞八繞的半天才能到達,弄得心裡很煩,可也沒有辦法,也不能抱怨,因為修路是為了迎接奧運會,可問題是中國申奧成功的時間是2001年7月,是盡人皆知的事,為什麼到了最後時刻才緊趕慢趕地全城熱挖?挖就好好挖吧,不,純粹就是對付,淺挖淺鋪,薄薄的一層。出租車司機們都說:看著吧,過不了幾年還得挖,還得修。果不其然,今年夏末秋初回國,整座城市又開始挖上了,據說是因為2013年的“全運會”又要在沈陽開了,就這樣,沈陽又在“迎接全運會,建設新沈陽”的熱潮中沸騰了起來。
還有,在沈陽(我估計其他城市也一樣)有交通規則,但是沒有多少人遵守。不客氣的說許多開車的人(不能說是司機,因為很多人還不太會開)都是在瞎開,亂開,比如說大街上的車輛很少有按線行駛的,行駛過程中換線也很少有人打轉向燈,到了十字街頭“轉彎讓直行”的交通規則變成了誰先搶到誰先行。出租車就更是像這裡的高山障礙滑雪一樣,左轉右拐,不經常回國的人沒有不被嚇個好歹的,亂擠亂搶不說,經常穿過道路中間的雙黃線開到對方車道上去了。有人說,這是國情,這是市情!可是開車總得有個規矩,按照規矩來吧,如果大家都從國情出發,跟著感覺開那不亂了套了才怪呢!。據說,香港的汽車要比沈陽的多,香港的人口也比沈陽的多,可香港的交通狀況卻要比沈陽好得多,可能歸根到底還有個城市的交通管理和規劃的問題。
最後還要說的是,從前開車是個技術活兒,司機也是個職業,現在車多了,開車的人多了,也雜了,有考票的,也有買票的(據說還明碼實價),所以有人把新手上路叫做殺手上路,路上殺手多了也就難免交通混亂以致車禍不斷了。不久前發生的校車“事故”看似偶然實為必然。你想都想不到那麼小小的車裡怎麼能塞進那麼多孩子,簡直就是拿生命當兒戲。在加拿大,校車不是掛了牌子塗個顏色就叫校車了,車是最好的車,不光狀況好,車子新,牌子也靚,大多是奔馳、沃爾沃的級別,司機更是嚴格篩選,所以,盡管交通事故時有發生,來加十一年,校車出事的情況我還沒有聽說過。
幾次回國我都想過借輛車自己開,感覺一下還是沒敢,怕國內的交通狀況自己開不好,怕一旦開好了回到加拿大又適應不了,所以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在國內期間的出行工具主要是出租車,對此感受很深,牢騷很多,想單獨用一個篇幅寫一下,在此恕不贅述。偶爾也有打不著車的時候,我也坐過幾趟公交車,說實話,現在國內的公交車還真是發達,車次多,車況好,也很新,坐上去視野遼闊,很是舒服,最主要是價格便宜,一塊錢做到底,只是上下班的高峰時段不易乘坐,否則胖的擠成瘦的,瘦的擠成扁的,扁的擠成相片了。
對於我來說,最難的還算是步行過馬路了。
由於在國外呆得久了,我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小了,只要是有可能,過馬路時我都會挑有交通信號燈的路口,踩著斑馬線,看到交通燈上綠色的小人閃動著才敢通過。可是我發現就是行人的信號了,過馬路還是有危險,還要左顧右盼,因為在你過馬路的時候前後兩邊右轉的車輛也有權使用道路,而馬路左右兩側的自行車、助力車、摩托車則跟本不把紅燈放在眼裡,照樣在你身邊穿過,這樣你還是要小心奕奕,瞻前顧後,稍不留神就會被刮到碰到。還有,相對於城市人口來說,國內的交通道路不算發達,有交通信號燈的路口也不算很多,也沒有機動車讓行人的說法,可能交通法規上有,而真正執行的沒有,所以在沒有信號燈的路口人們基本上是靠著膽量和經驗穿越馬路,這樣一來,對於我們這些常年在海外生活的人來說便成了難題。
我研究了一下,海外華人對過馬路的的適應過程一般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我們是傻傻地等著,等到左右兩邊都沒了車了才敢過馬路,可惜這樣的時候不是很多,所以我們也就總是傻傻地等著。第二個階段,我們試探著跟著旁邊的人一起過馬路,一來相信他們比自己有經驗,二來用他們來壯膽兒,三來萬一出事也拿他們當墊背的。第三個階段,我們自己試著前進,先看左邊沒車了,便快速走到馬路中間,任身後由左向右,身前由右向左的幾排汽車把自己夾在中間快速行駛。第四個階段,哥哥我大膽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頭,看誰敢撞我?
說是四個階段,其實每次回國我也就基本停留在第一階段。
原文鏈接:
http://blog.sina.com.cn/feng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