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綜合新聞
百萬“鍍金”海歸月薪2500
門檻一降再降仍難找工作
大學畢業後,張帆自費留學英國。4年間,學雜費及各類開支累計花費90萬元。去年回天津後,張帆四處找工作,但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
回國之初,張帆曾給自己定下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國大企業不去;年薪低於10萬元不去;非市中心工作不去。但經過幾次面試後,她發現海歸 不那麼吃香了。為了能盡快找到工作,她不僅降低了對招聘單位的要求,連工資待遇也是一降再降,底線是稅後3000元。盡管如此,回國一年後她仍然沒有找到 一份合適的工作。有的企業嫌她沒有工作閱歷,有的企業擔心她幹不了幾天就跳槽,有的讓她回家等消息,但就此沒了下文。
月薪2500感歎留學太不值
今年年初,張帆在家人的幫忙下,終於在一家國企找到了工作。“沒幾個同事知道我是海歸,因為我覺得被人知道了有些尷尬。”張帆認為,她現在的工作和收入,沒有留學經歷一樣能獲得。作為海歸,她在技術方面並未明顯強於其他同事,優勢僅體現在英語口語、個人視野和生活經驗方面。
作為某國企的企劃專員,張帆的月薪不到2500元。每月除去交通300元、衣服零花500元、餐費300元、手機費和上網費200、社交應酬1000元,工資已經所剩無幾。“投入”和“產出”的巨大反差讓她越來越覺得,留學太不值了。
觀點
政府部門:“水土不服”難適應
近年來,海歸變“海待”早已算不上什麼新聞了,越來越多“海待”的出現,也凸顯了海歸競爭力下降的現實。市外專局張晶處長表示:“近年來,國內就業壓力加大,海歸面臨的就業競爭更趨激烈。當前待業的海歸,要想順利就業,重點要解決的是適能、適位問題。”
張晶分析,一部分海外留學人才回國遭遇兩個不適應,一是在工作、創業中出現“水土不服”現象,感到環境不盡如人意;二是面對預想和現實的落差, 自身心理難適應。重要的是,不要怨天尤人,要積極適應環境。此外,在工作和創業中,要多學習和了解國內的政策、法律等有關知識。
用人單位:企業招聘更“務實”
一位世界500強企業駐天津總部的人事總監坦言,企業對海歸的選擇越來越理性,首先需要看海歸的價值,看海歸能給企業創造什麼樣的效益。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務實”已經成為用人單位的共識,這一理念體現在對海歸人才的學歷背景、工作經驗和技能的要求上。比如,要求海歸在國外同行 業企業中真正從事過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而不是一些低層次、接觸不到企業核心管理理念和技術的輔助性崗位,而這恰恰正是許多海歸的軟肋。
留學中心:眼高手低最缺經驗
天津市留學服務中心的專家認為,海歸就業難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好高騖遠,很多海歸非世界500強企業不去,非高薪職位不求;二是所學專業 無用武之地,有些學生在選擇留學專業時,沒有考慮到將來的就業問題,結果導致所學專業在國內用不上;三是空有理論知識而無實踐經驗,很多留學生缺乏工作經 驗,而國內企業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更願意招收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應聘者;四是海歸都扎堆兒東部沿海大城市,但實際上中西部地區和內陸城市更急需人才。
調查
上半年回津海歸就業僅三成
記者從市外專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海歸達500多人,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其中,48人在創業園創辦企業41家;100多人在各大高校實現就業。市外專局張晶處長告訴記者,剩余的350多人中,絕大多數的就業狀況不理想,很多還在待業中。
僅一成海歸滿意現在工作
日前國內一家知名媒體的調查顯示,80%的自費留學海歸屬於工薪家庭,八成留學生留學總花費在50萬以下,90%的人對回國後的月薪期待為 3000元到5000元,80%的人期待的工作單位性質為外企和上市公司。而對於目前的工作,70%的人認為“還湊合”,10%的人認為“比較滿 意”,20%的人“不滿意”。
對策
海歸就業有了“綠色通道”
據悉,市留學服務中心、中國北方人才市場、中國天津人力資源開發服務中心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才服務中心,已共同構建留學人員來津就業聯動服 務機制,進一步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引進海外人才合力,為留學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搭建一個集信息咨詢、手續辦理等為一體的就業服務平台。四家人才服務機 構將定期通過網絡、海外人才工作站、海外華文媒體等渠道發布海外人才的求職信息和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對與天津市用人單位達成就業協議或簽訂就業合同的留 學人員,將開辟綠色服務通道,及時為其辦理來津工作的相關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