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喝着朋友送来的大红袍,先不管它真假,只想知道它的来历,于是上网查查,学习了...
大红袍,乌龙茶系武夷岩茶之王。茶界泰斗张天福曾对其评价:“凡茶香种种,有品种香、土壤香、气候香、加工香,武夷岩茶四香具备。”而王者大红袍,自然汇聚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的灵秀清透气息,更具不同凡响的品质与韵味。
据民间传说,因大红袍生长于武夷山悬崖之上,每年采摘时节,茶农训练猴子攀崖采摘,采茶猴身着红背心,因此得名。还有一种传说,唐朝初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夜宿武夷山天心庙,半夜时分秀才突然腹痛难忍,庙中住持急忙泡来一碗茶,秀才喝下顿觉一身轻松。秀才考取状元,衣锦还乡时,就将身着之红袍披在那棵解除他病痛的茶树上。
从历史的尘埃中一路走来的大红袍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轻松,而是历经了风风雨雨。大红袍的前世是武夷茶,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多以蒸青团茶出现,即龙团凤饼。元朝,武夷山有御茶园,每年进贡的茶叶达5000饼。明朝初年,因为上流阶层的饮茶习惯发生很大的变化,武夷茶因此备受冷落,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武夷茶便难以踏足宫廷。此后,武夷山人求变求新,将团茶改为散茶,并发明了将揉晒、发酵、焙烤相结合的制茶新工艺,这是茶叶发展史上最辉煌的突破,也是武夷岩茶和大红袍独特制作技艺之渊源。
随着张艺谋“印象”的上演,为大红袍的今生增添了不少新故事。“印象大红袍”以“物”言“悟”,以茶老板为首的“印象茶馆”中的伙计众人作为线索,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又一个让人应接不暇的故事片段。从“听茶吟诗”到“二仙斗茶”,再到展示武夷山人繁复细致的制茶工艺,环环相扣。
导演并不仅仅意图做一个“大红袍”茶叶的全景广告,而是在整个纷繁错落的表演里教化观众能够“放下”:放下烦恼,放下抱怨,放下痛苦,放下郁闷;然后拾起“轻松”,拾起“清净”,拾起“感激”,拾起“幸福”。
“茶”的精髓不在于工艺的繁复,冲泡规矩的浮浅,而是需要一种悠然淡定的心境,才能够品尝出真味道。而这种心境恰恰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心中逐渐消逝的情怀。叶启桐认为,饮一次茶就是把浮躁的俗心烦事放下的那个短暂的心路历程,唯有其时才能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使冷淡的心情变温暖。“这不单单是茶的文化和精神,也正是现在社会正需要的一种寻找自然,回归温暖的心境。”
1 大红袍的冲泡方法
通常有有壶泡法和杯泡法两种,人多时宜用壶泡,人少宜杯泡。浸泡时间,依照泡饮者的习惯和爱好,应适当调节茶量、水量、且清温度水冲泡和适宜品饮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茶量:以容器(壶或盖杯)大小而定,一般为容器量的半数量。
水量:以茶量为准,一般一克茶叶20-25毫升水。
水温:应达初沸98摄氏度以上,特别是第一次冲泡。
浸泡时间:第一次以1分钟,第二次1.5分钟,第三次2分钟较适宜,优质武夷岩茶可以冲泡六次以上。
冲泡方法:应注意沸水高冲,到略高于容器面、刮去壶、杯表面泡沫、净盖后盖好分杯应低斟,可减少茶香飘逸。
品饮方法:品茶应先看水色是否清沏艳丽。橙黄或深橙黄色,水色是否三层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为优,再闻其香,香要清纯无杂气而幽香为佳,三品其味,徐徐入口领略水香是否一致。
二泡:应重点放在茶味上,茶味是否醇厚,有否有较低明显的苦涩味或杂味,茶汤虽吞下而口腔似有物留下,较原来有沉的感觉。
三泡:应重点放在韵字上下功夫,茶汤在口腔中是否有鲜爽感,有一种天然韵味,在喉头有润滑爽口之快感,还未想将茶汤吞下时有滑溜而下喉之感,武夷岩休十分讲究“岩骨”喉韵咀底,杯底香,(杯中水饮完后闻杯底香等)品茶是一种精神感应,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谢谢分享好文,您的此篇文章已被发布到北美中文网首页,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联系,谢谢支持!
说是很贵重的一种茶叶,但一直没吃出什么不同,家里剩半罐大红袍,想着反正没人喝,把它全用来做了茶叶蛋,蛋还行,有点清香,除此外,还是没什么特别。
forpoints _BBCODE_WROTE: |
说是很贵重的一种茶叶,但一直没吃出什么不同,家里剩半罐大红袍,想着反正没人喝,把它全用来做了茶叶蛋,蛋还行,有点清香,除此外,还是没什么特别。
|
太奢侈了!你那蛋吃完了吗?大红袍茶蛋可是无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