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戰」對峙下,許多國家必須選邊站。然而事實上,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全球市場,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可能更關注經濟利益,而非政治意識形態。即使美國施加政治壓力,許多國家可能仍選擇與中國合作以降低成本。而民主陣營內部的利益分歧可能削弱聯盟的穩定性。例如,歐盟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較高,可能不完全支持美國的強硬政策。部分國家則可能選擇在美中之間保持平衡,而非完全倒向美國。
消費者和企業對於成本效益的關注往往超越政治或意識形態的影響,使經濟因素的滲透力可能超越政治因素,削弱民主陣營的凝聚力。以華為的5G技術為例,美國對華為進行多重封鎖,試圖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其進入美國及其盟友的市場。然而,儘管面臨美國的政治壓力,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的許多國家依然選擇華為的解決方案,價格優勢和成熟技術的結合使得華為在這些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在策略上,中國的市場規模和政策支持使其能夠在應用創新和供應鏈重整方面取得進展,通過擴展成熟技術市場、推進國產化進程及加強與新興市場的合作,可逐步削弱技術封鎖的影響。短期內,技術封鎖和政治壓力可有效削弱中國的高端技術發展,並鞏固美國的領先地位;但中長期如果中國能有效利用經濟滲透力和市場規模,並逐步提升技術自主性,美國的策略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
總之,美國的新冷戰策略在短期內可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其長期效果則取決於:民主陣營的穩定性和凝聚力能否持續、中國能否通過市場擴展和技術突破削弱封鎖影響,與全球經濟是否能在政治壓力下保持多元化。而最終政治與經濟交織的動態平衡可能結果是:技術和市場形成多極化格局,美中各自領導不同技術領域,而非單一國家完全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