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緊接著於3月中旬發表的國防白皮書證明了上述看法。白皮書不僅宣示共同防禦的信念,更宣示擴大國防產業的能量,以達到「2030湑r婦托鰲溝哪芰Γ廡┳魑嘎凍鰡|個可能的後續發展:第一,預料歐盟將持續增援烏克蘭,迫使川普無法在談判桌上與普丁順利共享晚餐。這意味著歐盟可能出現新的防禦陣缐,北約獨立自主性也將提高。第二,也是最應該被關注的,乍看之下川普似乎贏得這一著棋,達成他要求歐洲各國多支付共同防禦費用的目標;但實際上這是奠基在對美國的不信任之上,而這也讓歐盟在整個財政支出上付出極大代價。這些財政經濟成本勢必要尋求再平衡,但此時又偏逢川普在關稅議題上的任性主導,這將擴大中國與歐盟、全球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的經貿、科技、農業等方面的合作空間與機會。
無論烏俄戰爭最後如何談判結束,我們都必須注意歐美不信任的裂痕是否會持續擴大至全球貿易,甚至造成全球對於民主共同價值的分歧。即便川普似乎在透露「聯俄制中」的布局,但要清楚知道,單槍匹馬與狼共舞的川普,未必能夠有效掌控風險,台灣並沒有樂觀其成的本錢。
川普處理俄烏戰爭的談判模式,與他在其他地緣政治議題上的作風相仿,延續一貫的交易策略;然而,美國在烏克蘭與台灣所涉及的國家利益,仍存在本質差異。從歐巴馬政府至今,美國逐步建構以中國為競爭對手的印太戰略,歷屆政府也敦促歐洲增強武力、確保對俄羅斯的威懾力,從而釋放美國轉向印太的戰略能力;因此川普在烏克蘭與台灣的戰略布局,仍有其戰略結構的考量,不可一概而論。
但我們也必須朝可能不利的結果來湑r浮H虻卦嫡位蛐碚魷殖て誚峁棺洌鉸怨叵檔涔犠啤5泵攔氡痹寂訪碩未笳結80年來、堅若磐石的戰略關系出現問題。一方面,由美歐長期建立的軍事外交、經貿秩序將重新洗牌,另一方面,由美國主導的區域戰略安全網絡正經歷重新調整。我們雖無須質疑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立場與利益,但我們確必須保持更多政策彈性,除了拓展台灣與美國合作籌碼,同時更需要加強維持推進鄰近各國對印太地區安全和平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