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重要性
在这一次就职演说中,川普大谈的是希望,大谈美国的黄金时代(Golden Age of America),甚至大谈民族团结(national unity)。如果说川普1.0是以旧秩序的破坏者出现的话,川普2.0似乎有意成为新秩序的建设者。
他也有时间组建自己的团隊。一些川普1.0时代的高官各种献媚也没用,川普不再用建制派的人了,包括前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前国务卿蓬佩奥、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等,儘管有些人与川普的观点重合度很大。
共和党智库推出的《2025计划》中很多要点被川普採用,但川普对《2025计划》本身敬而远之,甚至坚持说毫不知情、毫无干系。
川普对有用的观点从来不羞於窃为己有,但在人事上,他需要的不是职业官僚组成的内阁,而是忠臣宠臣组成的朝廷。「工商王子」则是出入王室的贵族,其中马斯克是很特殊的一个,他对川普的大选胜利功不可没,他对川普2.0的影响更是值得关注。
这之前,马斯克在政治上并不活跃,这也符合美国「工商王子」的传统。不管是华尔街,还是硅谷,美国的「工商王子」一般避免在政治上过於出头露面,避免「金钱干政」的嫌疑,儘管这是天底下最公开的秘密。
马斯克实际上是「反华尔街」的。不管是创立SpaceX,还是经营特斯拉,马斯克与华尔街「冒大险、赚大钱」的思路吻合,但与华尔街「重收割、轻资产」的思路背道而驰。马斯克特别会讲故事,特别能拉投资,特别有本事把股票(特斯拉是上市的)和身价(SpaceX不上市)炒上去,但按照「街上」通常的投资逻辑,特斯拉和SpaceX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比如说,特斯拉股票红火,不是因为美国电动汽车行业蒸蒸日上,更不是因为特斯拉盈利好,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要到2020年才首次获得全年盈利。同样从事电动汽车,美国唯二的Rivian就活得很挣扎,股票在2021年底还是接近130美元的高位,半年後就跌破30美元,此後一路走低,现在10-16美元之间浮动。拜登可以出台种种法案拉动,华尔街依然不为所动。
现在SpaceX在航天发射和轨道经济方面干得有声有色,但2002年建立的SpaceX根本不是为盈利而建立的,这是为马斯克的火星旅行梦想而建立的,而且也要到2023年才首次盈利。SpaceX根本没有上市圈钱变现,依然是私有的。
在美国崛起的时代,「工商王子」大多是制造业起家。约翰·洛克菲勒是开採石油的,埃洛伊特·杜邦是搞化工的,亨利·福特是造汽车的,科奈利斯·范德比尔特是开铁路的,安德鲁·卡内基是搞钢铁的。现在,很多人是金融起家的,如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等;还有很多是IT和互联网起家的,如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杰夫·贝佐斯、谢尔盖·布林等。
马斯克最早也是从互联网起家的,他创立的PayPal至今依然是美国重要的缐上支付平台。他从来没有远离信息科技,作为最大的捐资人,他与山姆·奥尔特曼等人一起在2015年底创建了Open AI,并与奥尔特曼一起担任最初的并列CEO。
但他更加热衷於实体科技。特斯拉不是他创立的,他是董事会主席和大股东,2008年起担任CEO,直接操刀运作。SpaceX则是他创立的。必须说,在麦克·戴尔等在80年代创建电脑公司之後,马斯克是过去40年里美国少有的还在创立实体制造业公司的「工商王子」。
马斯克直接衝杀在高新科技工业的前沿,在融资方面身经百战,对华尔街在美国去工业化中的作用深有体会。他也通过SpaceX与NASA和美国空军有很多交道,对政府效率低下在美国科技和制造业衰退中的作用也深有体会。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看到了21世纪中国式工业化的爆炸性威力。上海特斯拉在政府效率、供应链实力和人才隊伍的完美交响曲中,从签约到动工只有半年,然後10个月内工厂建成,首批Model 3开始下缐,以单位产能计算的项目造价比美国同等工厂低65%。最初产能就达到特斯拉的30%,现在已经超过50%。
美国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CEO大把大把,但有如此具体、直接、世界级规模的中国制造经验,而且对政府效率、供应链实力和人才储备乃至对国家整体潜力有深刻理解,马斯克可能是唯一一人。如果有人理解中国对MAGA不可或缺,至少不可能靠踩著中国实现MAGA,马斯克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
●马斯克「表白」川普
在政治上,「觉醒革命」倒了他的胃口,脸书、推特等联合封杀川普更是踩到了他的神经。当他最终买下推特的时候,便启动了另一个惊人之举:在第一周里裁员一半,最终曾有7500名员工的推特只剩2000人,并且运作如常,并没有像很多人预言的那样轰然倒塌。
美国经济环境对制造业不友好,中国经济的惊人现实和更加惊人的潜力,加上突然爆发的参政热情,使得马斯克成为2024年川普竞选的最大助推器,也成为当选後川普的BFF(Best Friend Forever)。
马斯克对川普的影响现在还难以完全评估,政治生态中也不存在BFF,尤其对川普。但马斯克对川普确实是特殊财富。
奥巴马是在小布什末年的金融风暴迴响中上任的,他的关键口号是Yes we can,更加实质性的口号是「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但他的再工业化最後一事无成。川普的关键口号是MAGA,关键也是再工业化,同样一事无成。拜登再叫唤了一遍,通过了几个法案,依然成事甚微。
很少有人注意到:美国的再工业化都是一些职业政客、律师、教授甚至媒体人在主持,对华政策则是一些意识形态挂帅和对真正中国理解寥寥的人在主持。马斯克是过去几十年里唯一对最高决策有重大影响而且真正用自己的钱干过大工业的人。他也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有第一手经验的实干家。对推特的独家控制,还使得马斯克成为前所未有的集舆论、决策、实业於一身的超级寡头。川普让他直接住进海湖山庄,不是需要人陪喝茶、打高尔夫球,也没有回馈竞选支持那么简单。
马斯克自告奋勇要对政府效率大开杀戒,更是大对川普的胃口。还记得川普在第一任期的时候就要「排干沼泽」吗?除了在脱口秀上开心地大吼「You are fired」,川普并无整治机构效率的真实经验,对华盛顿错综複杂的官僚机器更是无从下手。有马斯克自告奋勇,成了是川普的功劳,败了是马斯克的人头,妥妥的双赢。
在某种意义上,马斯克可算是川普的镜像。川普在政治上有多不按常理出牌,马斯克在商业上就有多不按常理出牌。马斯克的抱负在於高新科技工业,SpaceX、OpenAI才是他心仪的,而不在官场政治。但政治碍他的事了,华尔街的商业政治碍他的事,华盛顿的官僚政治更碍他的事。
他要整治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态。整治手下的公司只是开始,借助川普的破旧立新力量,整治美国官场积弊和以进步主义为名的虚伪化政治和社会思维定势,并重建实体经济优先的经济生态,才是正剧。这与川普正好不谋而合:讨厌过度监管(包括商业监管和言论监管),讨厌DEI(多元、平等、包容),讨厌「觉醒革命」,推动「常识革命」,这些只是共同的「外快」。
马斯克无疑代表大资本,但可能代表的是新资本的入场,「深层政府」换届了。
马斯克与川普的政治蜜月能维持多久,是所有人都好奇的问题。但马斯克是在商言政,他不需要从政来扩大影响,他自己的X(前推特)就是最大的喇叭筒。他也不需要政治影响来扩大财路,他领导的政府效率部在设计上就是光桿司令,还是自带乾粮的。他只需要不碍事的华盛顿和华尔街就可以了。
马斯克与川普肯定并非事事一致,比如说,马斯克质疑川普新张罗来的5000亿美元「星际大门」计划的资金来源。马斯克还反对关税,而关税对川普已经是「迷之好使」,连中国要是在TikTok出售事宜上拒不合作也需要关税伺候。
●「关税大侠」
川普对关税的执迷并非一味愚蠢,他最崇拜的安德鲁·杰克逊就是「关税建国」的先驱。
在美国的开国元勋之後,杰克逊可能和林肯一起,是美国的「再造元勋」。说起来,杰克逊是民主党的创建人,被政治反对派用他的名字Jackson起绰号为Jackass。Jackass是骂人话,有傻驴的意思,但也有平实、憨厚的意思。反对派在骂他,但杰克逊和民主党索性借坡下驴,以驴为党的形象。在2001年之前,川普也是民主党。
杰克逊率军佔领佛罗里达,为美国扩大疆土;作为总统,他签署了《印第安人驱除法》,在种族清洗中夺取大片土地;离任後,他参与策动德克萨斯叛乱和独立,为美国最终吞併德克萨斯铺平道路。他也是反精英和捍卫平民利益的先驱,更是无情粉碎政治反对派的好手。
作为总统,他更是高关税的坚决捍卫者,通过高关税挡住了便宜的英国进口,为美国制造赢得空间,同时打通国内市场,最终为美国工业化铺平道路。
但还记得东施效颦吗?
杰克逊时代的美国是农业国,小农经济在本质上就是自给自足的,外贸是奢侈品的互通有无,提高关税壁垒对美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多大影响。
川普时代的美国是後工业国,制造业已经萎缩了,从生产到生活,对进口的依赖性极大提高,农业倒成了大宗出口。
美国不是不可能用关税保护出国内制造业,但条件是被关税壁垒挡在外面的国家,在竞争力方面对美国没有太大的落差,或者相关国家的出口只有流向美国,别无出路。
如果美国竞争力没有太大落差,适当的关税把进口成本提高到失去竞争力,美国制造就可以平替了。如果相关国家的出口主要流向美国,而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高,他们必须吃下部分甚至全部关税负担,避免被别的国家平替,自己遭受巨大损失。
在这唡点上,中国是很糟糕的关税战对象。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太大,加了关税都竞争力十足,不仅美国无法平替,其他国家也无法平替,或者没法不依托中国供应链而平替。另外,美国在中国外贸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中国外贸「去美国化」後还在犟势增长,关税负担基本都是美国吃下的。这唡点正是6年贸易战里反覆证明的。
加拿大和墨西哥正好相反,是美国关税战的理想对象。在全世界聚焦川普2.0会如何打响美中贸易战2.0的时候,他首先拿加拿大和墨西哥开刀,不顾北美自由贸易协议,要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施加25%的关税。
加拿大经济和美国的同质度很高,但加元币值只有美元的70%。历史上,加元价值曾经高於美元,但自70年代末以来,加元币值一直低於美元,现在再次直奔历史低位。
「便宜」的加元使得加拿大制造具有竞争力,但25%的关税抹杀了这点竞争力优势,美国制造可以轻易平替。所以,对加拿大施加高关税是可以把加拿大制造带回而变成美国制造的。
美国市场占加拿大出口的75%,由於地理和政治限制,加拿大要开拓美国以外的市场不易。工业品有美国制造一样的问题,美国在国际上卖不动,加拿大也卖不动;加拿大能源与美国高度绑定,管道、码头建设严重缺乏,想卖都缺乏出口。
更重要的限制来自政治。加拿大油气向欧洲出口拼不过美国的犟卖,向亚洲出口已经错过了中国市场的高峰需求。而且中国早就过了求油若渴的时代,俄罗斯、中东、中亚都成为可靠供应来源,中国自己的海洋油气和大陆页岩油气开发也在进行,并不需要加拿大的油气。近日有一些原住民酋长呼籲重开「北方门户」管道项目,他们当年的反对扼杀了项目,现在怕川普上台後断了他们的好日子,早干什么去了?
加拿大可以向美国制造徵收关税,但除了出口气,唯一作用是推高通胀。美国市场比加拿大大得多,向加拿大的出口只佔美国制造小头,关税反制的损害对美国不太大,但赢回来的制造业好处大。
墨西哥那边是另一个问题。劳动力成本落差不会因为关税而改变多少,但美国市场占墨西哥出口的80%以上,墨西哥制造的可替代性又高,很可能墨西哥只能吃下关税中的大头,以保持竞争力。那样的话,关税成为美国的税入,但对通胀影响较小。
加拿大和墨西哥不仅是美国关税的软柿子,还是重要的试水。川普一方面要向全世界徵收关税,另一方面也不想直接触发爆炸式的通胀。如果对加拿大的关税带来美国制造的平替,通胀的坏处得到就业和税收上升的补偿;如果对墨西哥的关税主要由墨西哥吃下,通常都不显著,而美国税入直接增加;那样关税战就赢定了。
在中国之外,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最大的贸易夥伴。这唡家拿捏住了,欧洲和日本、韩国就好办了,来自那些地方的进口还真不是以美国必需品为主,是关税战的好目标。这一圈关税战打下来,不能解决美国的全部贸易平衡问题,但也解决一大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