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成都铸造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质地,存世数量极少,近来为泉界所瞩目。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其《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曾经展出西王赏功银钱、铜钱各一枚,均为罗伯昭先生旧藏。
平尾赞平藏西王赏功金币
1957 年罗伯昭先生将其收藏的 15427 枚钱币,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 ( 国博前身) ,西王赏功亦在其中。国博馆藏西王赏功皆为圆形方孔,钱体相对较薄,轮郭宽平,“西王赏功”4 字楷书钱文,直读。背外郭较面郭稍宽。银钱钱体略带黑锈,色泽暗淡,背面肉上略显粗糙。钱文 “赏”字右半部、内郭下部及 “王”字上横右侧均有一道纵向浅裂纹。经照片与拓本比较,可知戴葆庭先生藏拓与罗伯昭先生藏泉是同一枚钱。钱径 50. 27mm,重 36. 4g 。
西王赏功铜钱形制、钱文与银钱风格近似,外郭边缘磨得较为圆润,正面钱文 “赏” 字 “口” 的中心填实, “王”字最末横画略残。背面内穿右下角有一斜横画,与外郭相连; 外郭右侧有一略呈长方形的小铜块凸起。钱径 50mm,重 23. 1g 。
部分西王赏功发现与收藏一览:
将国博馆藏西王赏功钱纳入到有关此类钱币发现与研究史的视野之中,会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国博馆藏西王赏功的认识和了解。一 西王赏功的发现、收藏与著录西王赏功最早见于清代光绪末年的四川成都,至民国时期,已相继见有金、银、铜三种质地,并被数位泉家所收藏。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西王赏功钱大多捐赠或出售给各级国有博物馆 ,一 些泉谱著录有拓本。
“西王赏功”钱,存世极为珍罕。综合近世钱谱著录及各博物馆馆藏资料:西王赏功金、银、铜品近世出土、发现总数不及十枚,分别为2金、2银、2铜。(前文提到的西王赏功金币,为11年嘉德春拍平尾赞平专场拍出,未列入数量报告之中,泉界普遍认为为真品,当时成交价230万人民币)
“西王赏功”金钱,历史记载发现2枚。一枚为著名的钱币收藏家蒋伯埙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四川省成都任职时收藏,直径49毫米,穿径11毫米,金灿如新,光彩夺目,华美富丽,十分诱人,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另一枚金钱面市后,被无知者熔毁。
据著名钱币收藏家马定祥先生著文记述:20世纪初,成都张某于五洞桥一小吃处,以80文铜钱,购得“西王赏功”钱,磨去其轮,见“赫然赤金”,兴致勃勃,沾沾自喜曰:吾无意得一金钱。钱商闻之,上门求观,张已将钱熔之,得金数钱。钱商顿足曰,若不熔,值黄金20倍也。张追悔莫及,丧气数月。
“西王赏功”银钱,文献记载曾先后发现2枚。第一枚为清末民初金石收藏家申砚丞秘藏,后人亡物散,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第二枚为钱币收藏家罗伯昭1933年用重金购得收藏于重庆。该钱银色熟旧,黑锖斑灿,温文可爱,后捐赠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西王赏功”铜钱,新闻报道先后发现2枚。一枚为上海张叔驯收藏,后张远走异乡,下落不明。一枚为上海收藏家孙鼎先生收藏,后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历史跨越400余载后,终于近年在四川现世“西王赏功”金钱及银钱数品,其中金钱1枚,银钱数枚,经与上海博物馆馆藏“西王赏功”金钱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西王赏功”银钱比较,文字书写版式相同,铸造风格统一,关键标志点完全一致,可确认为“西王赏功”钱真品无疑,从而有幸使当世古钱收藏家们得以近距离一睹旷世珍泉“西王赏功”之真容。
西王赏功形制、钱文及其性质:
西王赏功形制与钱文特点西王赏功钱的形制为外圆内方,钱体相对较薄,轮郭平整,背外郭较面郭稍宽。钱文 “西王赏功”为楷体,直读。钱币形制符合明代中期以后钱币特点。
钱文特定含义:
“西王”是张献忠的自称封号。张献忠最早于崇祯三年 ( 1630) 自称 “八大王”。
《明史·张献忠传》: “崇祯三年,陕西贼大起,王嘉胤据府谷,陷河曲。献忠以米脂十八寨应之,自称八大王。” 张氏后来制印 “西营八大王”。张献忠称 “西王”,不仅与 “西营八大王”有关,也可能是因其仰慕西楚霸王项羽。“西楚霸王”是秦末项羽的自号。
泉界普遍认为,西王赏功不是用于流通的货币,而是用于赏功的非正用品。“张献忠据川时,自称大西王,铸金、银、铜三品,以赏有功。”文献中未谈到张献忠如何用西王赏功来封赏,但张献忠以金、银、铜三种质地西王赏功来奖赏立功者,应是受到明代三等赏功制度的影响。此项制度在 《明史·兵志四》有详细记述,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最初始于明太祖朱元彰, “赏功之制,太祖时,大赏平定中原、征南诸将及云南、越州之功。赏格虽具,然不豫为令。惟二十九年命沿海卫所指挥千百户获倭一船及贼者,升一级,赏银五十两,钞五十锭,军士水陆擒杀贼,赏银有差。”
清“双龙”六品赏功银章
也有人认为,西王赏功的性质应是属于纪念章,是明代赏功牌内容与金银铜钱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建国铸造、颁发纪念章、币,并非张献忠首创。有学者认为,战国时期齐六字刀 “齐建 ( 返) 邦 大 刀 ( 化) ”,是田单复齐时齐国特别铸造的纪念币,为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建国纪念币瑓瑧,这一类钱在中国钱币文化中有一传统。西方学者将纪念章纳入钱币学中,中国则将厌胜钱纳入钱币学的范畴,但忽略了纪念章、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王赏功的存在为我国钱币学范畴做了一点补充,中国钱币学亦需建立一套纪念章、币研究体系。
西王赏功铸造时间与地点:
泉界一般认为,西王赏功铸造于张献忠建立大西国之后的四川成都。有学者对此则提出不同观点: “历来钱界多说为张献忠大西朝铸以酬赏军功之物。有研究者据史述,认为张献忠称西王,是在崇祯十六年五月攻占武昌之时,曾铸 “西王之宝”印玺。
“西王之宝”印玺
次年八月,张献忠在成都建大西国,年号大顺。其时称号应为 ‘大西朝大顺皇帝’,绝不可能自贬名份,降帝为王,铸用西王赏功钱。且大西朝一应典章文物悉仿明制,查考有关明制度的记载,凡军功皆赏专铸之银功牌,绝无以钱状物赏功之事。故西王赏功钱应该铸于张献忠建大西国之前。”
张献忠人物传记: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定边 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明史》称他与李自成同年生,张献忠少时曾读过书,成人后参军,曾当过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职,便至延绥镇从军。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官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
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在米脂起义,自号八大王,一作西营八大王。次年,参加王自用联军,为三十六营之一。他英勇善战,很快成为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并以能谋善战的八大王出名。王嘉胤死后,与李自成等归附高迎祥,高迎祥称闯王,张献忠、李自成号闯将。
崇祯八年(1635年)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献忠与高迎祥等共攻略东方。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小故开始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
崇祯十年(1637年),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本人也受伤,政治上发生动摇。次年正月,张献忠率本部义军进驻谷城(今属湖北省谷城县)受朝廷招安授予副将。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张献忠被招安,既不按原安排遣散义军,更不参加对李自成部义军的战斗,而是把守一地加强军事训练,保持自主权。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因对官府腐败官僚无止境的索贿、敲诈、对自己的刁难、不信任已感不满,加之受到李自成的影响,五月初九采用“避实捣虚”“以走致辞敌”的有效战术,重举反明的大旗。以走制敌,转战四川境,使明军疲于奔命。
十四年,大败明军于开县黄陵城,长驱出川,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进破光州等地。明督师杨嗣昌因追剿失败,忧惧交加,旧病复发,在沙市去世。崇祯十六年据武昌,称大西王。不久克长沙,宣布免征三年钱粮,从者愈众。
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府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其他官员当了俘虏。
蜀王朱至澍(shù)
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建立健全制度,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皇位。
张献忠江口沉银
注:部分文字资料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王赏功钱考》霍宏伟;中国嘉德拍卖过往拍卖资料;其他网络文献资料;国博馆藏钱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