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有的宗教的目標都是離苦得樂,乃至一切有情眾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以此為目標(佛教認為此乃佛性之使然)。其間之差別,唯在於對苦樂認知的不同。
首先要知苦,也就是要知道什麼是苦。佛法對於苦的解釋,稱之為苦諦。
然後要知苦因,也就是要知道是什麼導致了苦。佛法對於苦因的解釋,稱之為集諦。
然後要知樂,也就是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終極之樂。佛法對於樂的解釋,稱之為滅諦,即苦滅之諦。
然後要知樂因,也就是達到此終極之樂需要怎麼去做。佛法對此的解釋,稱之為道諦。
諦,意為真實之語。此苦集滅道之四諦,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宣講的法。分為兩對因果:以集為因而得苦果;以道為因而得苦滅之果。亦稱之為流轉與還滅之因果。展開來說,即是十二因緣(緣起十二支)。四諦十二因緣,合稱為聲聞乘的法教。
佛教對苦有很深刻的認識。一般來說,佛教把苦歸納為八苦或三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兩種不同的歸納中,五陰熾盛苦與行苦,其實是同一件事。八苦中前面七種苦,是很容易理解的,而這七種苦的根源,即是五陰熾盛苦,也稱作五取蘊苦。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是構成吾人身心的基本元素。其中色為身,即我們人的物理構成部分;受想行識為心法,亦即人的心理部分。其中“識”被成為心王,不同的宗派有六識與八識的不同分法:眼耳鼻舌身意,此六識,再加上唯識宗的末那識及阿賴耶識。受、想、行,則被稱為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有51種(或53種),“受”、“想”為其中兩種,“行”為其余的49種(或51種)。
三苦,對應於三受,即:
苦受 -> 苦苦
樂受 -> 壞苦
不苦不樂受 -> 行苦
苦苦很容易理解,一切的苦受而引發的苦即為苦苦。因為悅意的境界消失而引發的苦,即為壞苦。沒有苦受或者樂受的時候的苦,即為行苦。行苦作為普通人很難感受得到,也較難理解,但卻是佛教最為主要針對的苦。《瑜伽師地論》裡面有一個比喻說,就好比一個人長了一個毒熱癰(熱瘡),當有熱風吹來的時候,就會加重這個瘡的疼痛,即為苦受而導致苦苦;當有一絲涼風吹來的時候,疼痛就會減輕,即為樂受,風停樂受消失而導致壞苦;當既沒有熱風也沒有涼風的時候,這個瘡在那裡,本身就是苦,即為行苦。所以行苦,就是說只要我們的五蘊身心在這裡,本身就是苦。注意這裡所說的五蘊,是指五取蘊而說的,即我們凡夫人由於愛取而得到的人身。聖人具有清淨的五蘊,則非行苦所攝。
行苦,或稱作五取蘊苦,應該是佛教所獨有的。基督教中有很多慈善事業,比如興辦學校、醫院,都是針對苦苦的;教堂給人以心靈的慰籍,可以說是針對壞苦;而針對行苦的,只有佛教。所以佛教並不像基督教那樣創辦許多慈善事業,而是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佛教對苦因的解釋,歸納為貪嗔癡三毒,而此三者亦可對應於三受:
樂受 -> 貪
苦受 -> 嗔(排斥)
不苦不樂受 -> 癡
而此三毒之根源,即為無明。無明是對於諸法的實相有顛倒的認識,即將不淨之身當成淨,將受之苦性當成樂,將心之無常當成常,將一切法之無我性認為有我。
佛教對苦滅的解釋,可以歸結為一個偈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無常的生滅之法滅去之後,以苦之寂滅而為樂。這個也叫做涅槃,翻成中文叫作圓寂。因圓寂並不能涵蓋涅槃所表達之諸義,故仍保留音譯而不翻,即涅槃。
苦滅之道,亦即解脫的方法,則是佛法的精華所在。聲聞乘的法教,道諦是指三十七道品而言。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親、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其中的四念住的內容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即是直接針對吾等凡夫眾生對諸法實相的顛倒認識的。於禪定(止)中修四念住(觀),即可獲得心的了悟而趣入聖流。當然這是極其簡略的說法,在修禪定之前,還有許多的准備工作。
以上即為以在下粗淺的認知,對四諦做一個簡略的介紹。如有錯謬,懇請諸位大德斧正。作為聲聞乘主要教法的四諦法,雖非了義,卻是離我們最近、最容易理解的教法。
從樂的方面講不太好講,所以這個貼都放了半年多沒有更新了

供卻加 寫道: |
從樂的方面講不太好講,所以這個貼都放了半年多沒有更新了
|
苦折騰好了, 樂就講了。
普通理解的苦樂,一是相對而言, 不舒服為苦,使舒服的就樂。 二是這種認識在古義中叫“受”。
古義的苦,與集緊連著的。 或者說其本質就是集。 而集的細化又具體化又精簡化後, 就是貪嗔癡。 苦的反向或熄滅(樂), 是停止集,也就是熄滅貪嗔癡。 它是理論不花哨,但距離實作就一步之遙。 實作中的粗細分級的話,最有號的就是戒定慧三級。
樂不僅僅是不好寫的問題。佛陀教離苦但從來沒教得樂。
得樂是後人投合大眾貪心而設立。當然可以很正派地解說
為離苦的另一種說法。但即使這樣仍然有很大的副作用,粗
面上說,一般大眾不會知道得樂其實就是離苦,會受到誤導。
細一點的層面上說,把一個否定性的命題“離苦”包裝為肯定性
命題“得樂”,就會落在能所對立有所得的框架裡,失去了突
破能所對立的方向。
多年沒過來看了,偶爾走到,發現網名和密碼居然還有效。哈哈,順祝版主大人諸事如意,版上佛友道業精進。
二麻子 寫道: |
樂不僅僅是不好寫的問題。佛陀教離苦但從來沒教得樂。
得樂是後人投合大眾貪心而設立。當然可以很正派地解說
為離苦的另一種說法。但即使這樣仍然有很大的副作用,粗
面上說,一般大眾不會知道得樂其實就是離苦,會受到誤導。
細一點的層面上說,把一個否定性的命題“離苦”包裝為肯定性
命題“得樂”,就會落在能所對立有所得的框架裡,失去了突
破能所對立的方向。
多年沒過來看了,偶爾走到,發現網名和密碼居然還有效。哈哈,順祝版主大人諸事如意,版上佛友道業精進。
|
麻叔吉祥 🙏 歡迎常來敝壇做客 😊,只是敝壇已經遠沒有以前的紅火了。
既然麻叔如此說,我也就不費勁巴拉地說得樂的事了,就用佛陀在過去世舍身而求來的偈頌來作個總結吧: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