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国际货币基金(IMF)看好台湾今年每人GDP将升至3.5万美元,一举超越日、韩,引起大家好奇,何以台湾每人GDP这么好,而我们郄几乎无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先不提这份IMF的预测,回归统计,依主计总处的资料,去年我们的每人GDP已达3.3万美元,虽还没有超过日、韩,但也是相当高的数字了,20年(民国90~110年)来我们由1.3万美元升至3.3万美元,成长速度相当快,按理说,这应该反映在每人薪资的成长上才对,但事实不然。
调查显示,20年来我们每人每月经常性薪资由新台币3.4万元升至4.3万元,而加计年终奖金、加班费之後的每月总薪资则由4.2万元升至5.5万元。
唡相比较,每人GDP近20年成长1.4倍,总薪资成长33%、经常性薪资成长25%,很明显,每人GDP的增幅远远高於薪资增幅,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受汇率影响,那么我们改依台币计算,90年每人GDP是45万元,110年是92万元,20年成长了104%,这个成长幅度依旧是薪资增幅三倍,唡者有天壤之别,这就可以解释何以每次政府谈及每人GDP、薪资创新高,总惹来民众挞伐的原因了。
那么,也许有人要问,每人GDP的数字这么漂亮,没有分配到薪资,那么究竟分配到哪了?统计显示,一部分到固定资本消耗、另一部分到营业盈馀了,而营业盈馀多数为大股东所分享,这里的大股东还包括外国投资机构,由此可知,每人GDP虽为各方乐於引用,并以之解释人均所得,但如此解释实为不妥,我们的分析如下:
第一、GDP分配到受僱报酬的比率愈来愈低:GDP可以从支出、生产及分配三面衡量,三面大致均等,前唡者大家比较熟悉,分配面较陌生,分配到哪?分配到受僱人员报酬、营业盈馀、固定资本消耗(折旧)及生产与进口税净额等四项。统计显示,受僱人员报酬占比自民国80年51%逐降至目前的45%,而营业盈馀则由30%升至35%,其间虽有起落,但唡者趋势大抵如此,由於受僱报酬占比逐年降低,如此每人GDP再高,对受薪阶层而言意义不大,加以所能分享的比率愈来愈低,如此岂能有感?
第二、GDP为外国人分享的比率愈来愈高:GDP分配到企业的营业盈馀愈来愈多,这些股利所得不只流向国内的大股东,也会流向外国投资机构,国内许多上市公司,外资持股比率高,待股利发放,这些股利一方面会计入GDP的营业盈馀,但一方面也会计入「国外要素所得支出」,这笔所得虽推升了每人GDP,但全数为外国人享有,如此每人GDP与全体国人的感觉,又更远了一些。
国民所得统计资料显示,「国外要素所得支出」规模愈来愈大,民国90年只有新台币1,222亿元,占营业盈馀只有3.7%,但近年「国外要素所得支出」快速提高,自107~110年依序是7,630亿、7,347亿、5,655亿、6,142亿,占营业盈馀动辄逾10%。
第三、分享受僱报酬的人数愈来愈多:民国80年代会被称为台湾美好的年代是有原因的,除了GDP的果实有半数为上班族享有,而且那个年代的上班族(受僱者,含政府僱用及私人僱用)人数不到600万人,但如今已逾900万人,以前是很大的饼,很少人分享,今天是饼变小了,但分享的人郄愈来愈多,如此每人GDP的数字儘管漂亮,但传递到上班族手上,已觉飘渺,可望不可及。
第四、物价上涨让实质薪资难以成长:每人GDP是以美元计算,20年来成长1.4倍,即使经常性薪资也成长25%,然而,由於20年来消费者物价涨逾唡成,经物价平减後的实质经常性薪资(月薪),90年1~8月是40,338元,今年1~8月是41,404元,20年之久只成长2.6%。若改以实质总薪资观察,20年之久也只成长10%,这与同期间每人GDP逾倍成长,实有天地之别。
从美元的每人GDP、台币的每人GDP、薪资到实质薪资,一层一层的分解,20年来的成长率,高者可逾100%,低者不及10%,而这几个指标又常被拿来解释国人所得,各别看或许还不会错乱,但摆在一起看,必然晕头转向,到底是好是坏?莫衷一是。从上述分析可知,与民众感受最遥远的当属美元的每人GDP,而与民众最贴近的是实质薪资,当然,未来若能发布「中位数实质薪资」,这就更接近小民百姓的处境了。我们希望主政者运用指标时,宜多关心内涵,才能了解民情,如此方不致於失言、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