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记忆中的童年,永远是这样的青山绿水
16岁之前的岁月,杨永娟是在洱海边上度过的。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洱海清澈得可以看见水里的小鱼游动。晚上的洱海是小孩子的天堂,尤其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大人在洱海里洗麦,小孩子就在海边跑跳、玩闹,是她成年后都念念不忘的美好景象。
后来,随着旅游业的过度开发,洱海逐渐浑浊,再也看不到鱼。1998年,杨永娟也随父母迁居到了昆明,长大成人、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但是她一直都知道,自己一定会为家族传承做些什么。
2015年,她动心起念,有了造一座房子的念头。2017年,她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了“兰往”。
她说,大理白族人有这样的传统:吃喝衣饰上可以非常简单,但是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住宅非常用心打理,所以这栋房子从设计和建造,她都和设计团队反复讨论打磨,力求做到心中的完美。

有人说,这是环海路周边最让人难忘的房子
房子承载了她对故土的乡愁。小时候,她在当地的大家族长大,住在一个大院中,是被宠爱的小辈。那时候,祖辈做生意,常会带她在身边。她耳闻目染,从家族长辈身上学到了淳朴、坚定的品质。即使在长大后自己创业,这些来自童年的记忆都始终在给她力量。
在她看来,“回去”,是早晚的事。
2017年,当地政府在76个项目上投资了270亿元,用于保护和整治洱海水质。这一治理项目很快有了成效。杨永娟说,现在她能看到的洱海,和童年记忆中的并无二致。她自己也没想到,还能看到那一片熟悉的海域回到原来的样子。
回到家乡,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逛当地的市场。“这里的市场特别好玩,五颜六色的,比城市里的有趣得多。“大理喜洲当地的市场有许多特色时令的食物,乳扇、生皮等等。”

和奶奶一起做饭,是她最爱做的事情
她喜欢买回去自己烹饪。甚至她自己也不知道烹饪的手艺从何而来,她说,自己小时候,总是跟在长辈身边,看着长辈做家务,好像自然而然就会了。
她提到当地的一种乳扇,虽然现在外地也能见得到,但是手工制作的技艺已近失传。她觉得很可惜,一直希望能够将当地美食的制作手艺保留下来。
几乎每次回去,她都会去看望奶奶。“尽管我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是在奶奶身边,我就总还是像小孩子一样。”
奶奶腿脚已经不太利索,但还是会在早上起来,精心为她准备早餐,又从自己的老宅拎到“兰往”。院落里的果子成熟了,奶奶顾不上自己已经年纪很大,也会想要努力摘下果子给小辈们吃。
当地村寨的老人们都是看着杨永娟长大的,她有时候惊异于无论过去多久,这些长辈都是一如既往地朴实、善良、智慧。在村子里走上一圈,每个人都会和她打招呼。这种回家的归属感也令她感到无比放松。
“有时候,仅仅是和这些老人一起待上一会儿,也不用说什么话,都会感觉被注入了力量一样。”
杨永娟也会带自己的孩子回来,孩子们都超级喜欢这里,在洱海边丢起石头来,一玩就是两小时不肯走,她仿佛能在这两个小朋友身上再次看到自己的童年。
“更神奇的是,在城市里,总是会担心小朋友磕碰到哪里,绝对不敢让他们脱离自己的视线。但回到这里以后,即使是才三四岁的小朋友,我也放心让他自由活动,从来不会有什么太多的担心。”
洱海治理后,大理的居民生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里一度是旅游业过度发展的地方,遍布的是民宿和餐饮。
但是随着水质的治理、旅游市场的整治,这里正在吸引着一批新的移民,以及像杨永娟这样离开后又回归的本地人。

一条曾经报道的设计师谢柯在大理的住宅,可以近距离享受到全天的阳光和月出苍山的景象
有人在城市里拼搏事业,把大理当成一个能时常回来放松的心安之所;有人的工作性质灵活,就索性来到苍山洱海间工作;有人则在大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展出了新的事业。
杨永娟有一位来自杭州的朋友,是中古家具的藏家,也经营相关的生意。他放弃了杭州的稳定工作,来到大理购房居住,并且花大部分的时间深入当地的村落,去淘来自民间深处的老家具。“他对大理现在比我还更了解”,杨永娟半开玩笑地说。
又比如一条曾经报道过的来自重庆的设计师谢柯:他在洱海边上买下了一栋别墅,根据光线的走向来装修和改建。他的日常,就是顺着光线的方向在这方空间里喝茶、听古典乐。
谢柯曾说,他觉得现时的大理比他的家乡重庆更具烟火气,就在家的周边,就有好吃多样的清真饭店、拌面馆、社区咖啡店等等。在这里的生活可以非常得日常、闲适。

大理,永远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
大理这座古城,曾经吸引了太多来了又走的游人,现在又开始有更多“来了不想走”的创作者、艺术家、设计师的入驻。他们在大理重新构建关于生活的想象,同时大理也在因此发生着变化。
旅居大理多年的作家许菘曾说,大理的人和人之间,始终都是以一种“交流”的方式生活。
建筑师舒坦把自己改建的院子对外开放、招待朋友
建筑师舒坦也是旅居在外的大理人。他租下了1000多平米的荒废院子,改建成了民宿“凤阳山房”。房子用原木、原石还原了白族民居的传统之美。舒坦在大理的日子,就住在这里喝茶、看景。
他坚持两个院子作为开放平台给大家使用,熟悉的朋友都知道门禁密码,随时可以进来喝咖啡、会客,根本不需要打招呼。
杨永娟和谢柯等人也类似,他们建造一个符合自己生活审美的家,却又没有把房子当成纯粹的“私宅”,而是一个可以招待、结识新朋友的场所。
“兰往”是半自宅、半民宿,来住的往往也是朋友,或是朋友介绍来的新朋友。属于城市的“中产”“精英”之类的头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共同感受这里的生活。

分别为兰往二楼的小露台和四楼天台 这里到处都是可以和朋友小坐聊天的陈设
这些人自然而然地在大理形成了自己的社群。杨永娟喜欢在她的天台和院子里招待朋友,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在厨房烹饪当地特色的美食。
“很多从大城市新搬来的朋友,生活习惯比较城市化。他们会分享大理当地的咖啡馆、甜品店、新开的买手店给我。我作为本地人,则更加了解本地有哪些有趣的菜市场和好玩的地方,我有时候会在给他们介绍当地的食物,比如生皮要怎么吃、鱼要怎么做,他们都觉得非常惊奇。”
对于她来说,这也是一个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
杨永娟对于未来始终还有一个想象:等再过几年,她就真的回来生活,甚至还想要竞选村长。
“这个地方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很多美好的东西没法传承。比如婚俗、服饰、美食,我想用一些更加创新的方式,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
她离开家乡后,在大城市生活了很多年,越来越感觉到,她从小习以为常的村民的生活,原来“一点都没有落后,只有超前的地方”。他们推崇手工、讲究爱护自己的住宅、总是会把住处打扫干净、热情淳朴好客,这些都让她充满归属感,也感觉无比珍贵。
可以说,“兰往”这栋建筑本身,也是她对这种精神一次实践。
图片来源:摄影师 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