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氧
“妇女”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依然是一个
带有贬损意味的形容词——
一个婚育多年身材走样、
任劳任怨满身油烟气、
市侩蛮横的
黄脸婆形象。
某平台博主关于妇女节的调侃台词,妇女依然是一个不愿被接受的词语
但叔想说,其实在最初,“妇女”这个词拥有相当美好而勇猛的含义。
而千百年来对于这个词的污名化过程,也可以说是一部
父权统治下的女性忍辱史。
正视女性身份,首先从为“妇女”正名开始。
01
“妇女”的诞生和污名化过程
“妇”最初在甲骨文里,曾意味着母系氏族里的
掌权女性。
人形旁边的“帚”是她们的武器和权杖,也代表了她们权威的身份象征。
“妇”的字形演变,①和②为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例如中国最早的女军事家商王武丁的后妃
妇好,曾多次带兵打仗拓展疆域,还会主持祭祀掌管神权。
身披铠甲的妇好像
春秋时期,“妇”依然没有后世那种极端的鄙视意味。
《孟子》中还记录了晋国有位善于打虎的勇士名叫“冯妇”。
冯妇搏虎
但在自汉至清的封建演化过程里,“妇”的含义开始在
夫尊妇卑的社会体制下发生转变。
《说文解字》里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大戴礼记》里也说,“妇人,伏于人者也。”
“妇”音同“服”,含义也变成了贤良淑德的女性拿着扫帚打扫家务、生儿育女、服侍丈夫。
此后千年的演变里,“妇”字彻底成为一种
顺从依附性的卑微象征。
而封建父权体制下背负着沉重精神枷锁的女性,不仅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地位低下,也逐渐丧失了独立自我的人格。
《大红灯笼高高挂》,自我被一步步吞噬的颂莲,最终成为别人口中疯掉的四太太
直至近代,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里,“妇女”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并受到关注:妇女运动、妇女解放……
从革命年代到新中国诞生,“妇女”成为了“能顶半边天”的
独立自主新女性的代称。
多么蓬勃的生命力
“妇”在此时,再也不是那个拿着扫帚小心打扫庭院的贤顺形象,而成为有能力和决心把封建体制大山推翻的力量象征。
但今天,各种污名化行为里,“妇女”二字不仅重新被罩上
黄脸婆、刻薄老女人的刻板印象,甚至还多出许多层
羞辱性的意味(类似“一日之后女生变妇女”的充满男性凝视的恶臭玩笑)。
这恶臭,熏得叔都受不了
“妇女”一词在历史进程中的褒贬浮沉,是女性不平等社会地位的最直观体现。
除了从自主到依附地位的变迁,女性还承受了许多其他方面的人格羞辱,例如“妇人之仁”、“妇道人家”、“长舌之妇”……
韩信吐槽项羽“妇人之仁”,怎么男人做错也要类比到女人身上
“妇”这个字,被迫背负了男尊女卑制度下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妇女”在封建社会一次次的概念强化中,逐渐变成了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且没有决断力的平庸存在。
02
用“女王”代替“妇女”
女性地位就真的提高了吗?
当整个社会习惯用“女神节”、“女王节”、“女生节”来替代“妇女节”时;
当女性依然对“妇女”的称呼唯恐避之不及时,本质其实还是对“妇女”身份和年龄的一种歧视。
“女神”、“仙女”,这些词语的出发点也许来自赞美和祝福的好意。
但究其背后,是被隐藏和被美化的、紧紧束缚在女性身上的年龄羞耻感;
也是对白瘦幼审美渴望而不自知的体现。
海霞,“自己奋斗得来的,更自豪自信”
是的,从“少女”到“妇女”,青春在无可避免地流逝。
但“妇女”所代表的人生体验和丰富阅历,为什么不能被大大方方地认可和欣赏呢?
谁说女性的魅力,不能和渐增的年龄成正比?
用咱们咏梅老师谈论年龄的一句话,“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前面的路还远长着呢!
“年龄不是我的敌人,我的故事写在我的脸上”
那些越老越有魅力的女性,从女演员到女主持们,就像一块通透亮泽的美玉。
她们直面并接纳岁月攀升的痕迹,美得大气舒展、智慧洒脱。
勇气和自信,就是女性最好的保养与装饰品。
周涛,“心里永远住了一个年轻人”
而“女神”、“女王”这些糖衣炮弹式的消费狂欢和指代萌化。
是对真正的女性处境与女性权益的忽视,也是性别平等的一种倒退。
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被叫做女王,女性地位就真的提高了吗?
你我都明白,女性的真实处境,远没有那么美好乐观。
从妇女拐卖到性别偏见,从男女就业不平等、同工同酬难实现,再到女性生育价值保障艰难、行业天花板突破阻力重重……
横亘在女性面前的问题,从来不是靠几个奉承美化的词就能解决的。
女性处境的改善,要靠我们自己踏踏实实去发力、去呼吁、去争取。
《妇女参政论》,”我们想成为立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