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他接到主演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的邀请,出演狼牙特战狙击手何晨光,剧集主创让他先去部队体验体验生活,没想到他一去就是18个月。
当时还没人知道,那条路,才是吴京动作人生未来的方向。
但功不唐娟,许多年后,吴京回忆闯荡港片影坛的往事说,他前往香港发展,因为内地功夫电影稀少,香港在动作题材方面,技术水平与理念是世界一流。
还不止,后来吴京拍摄自己的第二部电影,陈木胜借出了自己的全部动作班底,包括自己的动作指导,李忠志。
这部电影,就是《战狼》。
“好玩儿”
在演《战狼》之前,吴京已经成为军事片绝对的专家。
为了演好《我是特种兵》,吴京深入部队参加特训,在部队中服役了18个月,特种兵做什么,他也做什么。
用吴京的话说,海陆空的军事装备,已经没有自己不知道的。
更关键的是,这十八个月,让吴京终于找到了那条不同于师兄李连杰的路——而这条路,才会让吴京一路通往中国动作电影的未来。
军人角色。
剧集在江苏卫视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令吴京看到了拍摄军事题材的巨大潜力。
但市场当时还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时军旅题材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业内人士劝他悠着点, 搞这个干啥?吴京只回答:“好玩。”
别人说,“吴京你傻啊”。吴京说, “对,我就是傻。”
他就是憋足劲,要拍一部纯爷们儿的电影。
哪怕为了凑到7745万元投资,他把家底都放进去了。老婆谢楠说,没事儿,赔了我养你。
2015年,《战狼》推出,虽然制作水平明显不够精良,却仍然凭借一股硬汉风征服市场,收获5.25亿元票房。
市场终于开始意识到,军事动作片,也能玩出高票房了。
“吴京又被骂了?”
出于对吴京和这个黑马IP的信心,这次资本很快投入了吴京需要的两亿元投资,2017年的《战狼2》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制作。
但吴京不愿按市场通行的法则引入流量明星,增加票房胜算。
影片没有当红的流量鲜肉,钱都用在海外拍摄和引入专业团队了。
结果片中动作场面得到了全面升级,飞机、坦克、海军战舰应有尽有,令观众大呼过瘾。
吴京处处亲力亲为,让整部影片都充满了吴京式的热血。
而就在无意之中,吴京终于真正踩中了时代的脉搏。
随着国力日益强盛,民众爱国热情不断高涨,吴京和他塑造的保家卫国的热男儿血形象,开始取代那些华而不实的花美男,成为很多观众心中的纯爷们的代表。
影片在暑期档上映后,票房一路逆袭,几乎每天都在打破新的票房纪录,最终拿下了56.81亿元票房,成为内地电影票房冠军。
此时的吴京已经出道21年,终于站上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巅峰。
但人红是非多的魔咒,显然也不会放过他。
《战狼2》上映后不久,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很多人向吴京“逼捐”:不给灾区捐1个亿说不过去啊!
实际上早在汶川地震时,他就亲往灾区参与救灾,当时和汶川相距不远的什邡(shifang)市受灾严重,吴京就住在罗汉寺的帐篷里,和官兵们住一起。
他觉得和孩子有缘,还收养了其中两个「小罗汉」,认作干儿子。
这段经历却直到多年之后才被媒体曝光。
更难听的是某些观众对于吴京影片的揶揄。
《流浪地球》上映时,有人还调侃:“这是一部‘太空战狼’”。
还有人看到吴京的电影,一律一星。
面对无端的质疑或指责,娱乐圈常规套路是杨幂式的高情商自黑和八面玲珑,最好来个“高情商”热搜。
吴京倒也输出了不少金句,不过都是这种风格: “看不惯别看”。
最出圈的一句是:“我爱国无罪,I'm Chinese。”
“票房之王”吴京
虽然个人票房猛涨,但其实比起黄渤和沈腾,吴京的个人票房积累之路更漫长。
沈腾完成百亿票房积累,只用了几年。
黄渤达成50亿用了14年时间,百亿不出20年。
而从1995年就开始演电影,一路摸爬滚打,达成个人票房100亿的时间,是24年。
但后来的吴京票房故事,很多都是妙手偶得。
比如《流浪地球》。
吴京在这部电影原本只是客串,他被导演郭帆的真诚感动,答应在片中饰演男主角父亲刘培强的角色,郭帆透露,当时两人一起喝了顿酒,“吴京什么都不care,就是看过剧本,被打动了,觉得牛,就干。”
可由于拍摄过程艰苦,在剧组里一呆就是31天。
结果正拍着呢,三个主要投资方,两个不投了。
郭帆先问吴京, 能不能零片酬。吴京说行啊,没问题。
又过几天,郭帆说京哥你看能不能投点钱。
吴京说可以啊。结果就投资了6000万。从一个特别演出,变成主演之一和影片出品人之一。
投钱的时候国产科幻片几乎没有票房成功的先例,吴京想的是给国产科幻留点种子。
正常人会觉得能收回成本就很不错了,谁能想到《流浪地球》最后卖到了46.18亿元。
但有了这几部电影,吴京依然没有成为 “票房之王”。
根据灯塔数据,成为国内200亿票房第一人的是沈腾。
黄渤以183亿紧随其后,而吴京屈居第三。
改写三人票房排名顺序的,显然是《长津湖》。
但吴京演这部电影的时候想的不是票房。
在零下二十几度的环境里穿着单衣演了几个月,被问到是怎么挺过来的,他淡淡一句:“别给当年的老战士丢脸吧。”
剩下的票房故事,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某种意义上吴京的个人形象越来越固定,当他出现在镜头前面,无论演的冷锋还是伍千里,观众眼中总有一部分是吴京一部分真实的自我。
但这种特色并不是缺点,而是成为了吴京角色的一部分。甚至,是吴京主演电影的一部分。
“哪儿都有吴京”
站在浪头上的吴京,好像从来没变过。
他性格直爽、爱憎分明、快人快语,极度缺乏偶像包袱。
所有艺人应该注意的面子工程,他统统不注意。
他在节目上自曝,打过流氓,醉酒时骂过娘娘腔的路人。
有一次,华少放上一组EXO的合照,问吴京:“你认识EXO吗?”
吴京眉头一皱:“这男的女的?”
哪怕是讨厌吴京的人也不否认的一点,就是他的真实。
而当他的个人形象日益成为一种标签式的存在,甚至不在电影里,也被网友“二创”加入到各种鬼畜、混剪、表情包中…
日常生活中,吴京同样无处不在。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当时代的洪流一涌而过,看看当年的吴京,再看看如今的吴京,就更能明白长者的话多么正确:
“一个人的命运,自我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夹着尾巴做人”
但时代潮流也并非全部的原因。
应该说是吴京一直在努力走自己的路,巧不巧,时代的浪头迎头撞上了他。
那些喜欢嘲讽吴京吃爱国红利的人,其实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就吃不到“爱国红利”?
原因很简单,这是吴京早就融入大时代,成为潮水的一部分。
随着“武打盛世”的消逝,功夫题材的过气是吴京无法控制的,但吴京却始终没有忘记当年的少年梦想,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成全了自己。
回想2014、15年前后,内地娱乐圈正值韩流偶像练习生回国,流量小生崛起、风光无限,
与不断攀升的流量电影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观众源源不断的骂声。
吴京的出现,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他最后成为那个撕开那道口子的人,也和“冷锋”一起开启了大银幕硬汉的新时代,“军人”“硬汉”“保家卫国好儿郎”越来越能扛票房,资本随之转向,投入更大资源,让这股势头更盛。
最终,一切共同构成了潮水的方向。
时代总有聪明人,能看出变幻潮流,先行一步。
但中国电影大潮里,聪明到最后的,反倒是闷头往前冲的吴京。
他6岁学武,21岁拍电影,43岁爆红,鼻梁被打断过,脑袋被开过瓢,腿受过重伤,身上几乎每块地方都被“修理”过,在自己身体模型上画出的未受过伤的地方只有耳朵、脸颊几处。
在《开讲啦》里吴京说,任何一个动作演员都非常想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动作时代。“我可能真的傻,但如果一辈子不能为自己的梦想去坚持一回的话,好像我再精明一点,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吧。”
如今的吴京出现在活动现场,别的演员谈笑风生时,他依然老实地在一旁站军姿岿然不动。
拍《我和我的父辈》中的《乘风》段落,他依然亲自上阵,拍骑马戏份的时候从马背上直接摔下来,受了伤。还是坚持拍完了戏,才去医院检查。
一切仿佛从未变过。
当年《战狼2》票房大爆,吴京给师兄李连杰打电话问,“票房太猛了,我应该怎么办?”李连杰送了他六个字:夹着尾巴做人。
若非如此,能打败吴京的还会只有吴京吗?
时势造英雄,票房神话亦如是。
人生有时运,非人力能强求。
但人要善于把握命运,但如果有一天,真有机会站在时代的浪头上,厚积薄发者,才配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