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对于天主教会的忏悔,受害者根本不买账。
迟到了太久的忏悔,就不是忏悔了,只不过是因为罪恶无法遮掩而不得不低头。

●法国天主教会性侵案的受害者们要求一个公道。(图源:法新社)
谁都能看得出来教会是何等的假惺惺。
“天主教会是除了家庭或熟人朋友圈外,性侵犯发生率最高的地方。”
由于宗教思想的影响,天真的孩童对教会人员不会有任何的防备心理。
在孩子们眼中,神父是上帝的仆人和使者,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有什么心里话不方便和父母说的,都可以向神父倾诉。
他们有多相信上帝,就有多相信神父。
国外有一部电影叫做《聚焦》,曾引发很大的关注。
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的神职人员猥亵性侵幼童之后,记者不遗余力寻找真相,最终将罪恶大白于天下。
《聚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里面讲述的一切,都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教会内部心照不宣的事实。

● 电影《聚焦》剧照
最令人心寒的,是教会处理性侵案件的方式。
当有些受害者鼓足勇气向教会揭发神父的所作所为,教会的第一反应不是处置犯案的神父,而是如何掩盖真相。
在电影里,波士顿教区的“应对之策”,是把涉案神父调离。
神父调到另外的教区之后,那里没有人知道他的底细,就可以继续为所欲为对孩子下手。

● 环球报刊发的《天主教长年放任神父性侵》报道
可怕的是,他们在下手的时候,会仔细挑选“猎物”。
对于那些家庭富裕、父母和睦的孩子,神父通常不敢随意侵犯。因为这些孩子被浓厚的爱所包围,一旦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很多会毫不犹豫告诉父母。
而成为“猎物”的,往往是本来就十分不幸的孩子。
他们家境比较穷苦,父母离异或者经常吵闹,性格也因此变得敏感自卑。
这种孩子,哪怕受到伤害也不敢随意说出去。他们也更容易对神职人员形成精神依赖。
在家庭中得不到爱,他们就完全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上帝。“上帝总会爱我吧?”
有一个受害者作出了解释:
“如果你是个穷孩子,长在一个穷人家里。宗教的意义非常重大,若得到神父的关注,那更是人生大事。如果他让你整理赞美诗或倒垃圾,你一定觉得自己很特别,就好像是上帝在让你帮忙。所以当他给你讲黄段子时,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尴尬,但这是你们之间的秘密,你便任其发展;他给你看色情杂志,你依然任其发展;你一味地容忍退让,任其发展,直到有一天他侵犯了你,你依然任其发展,因为你已深陷其中,他已经彻底让你丧失了底线,你怎么能对上帝说不?”
你怎么能对上帝说不?
但是,在被神父侵犯之后,即使是无知的孩童也能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羞耻和幻灭,成为他们余生的主要基调。

● 新闻报道中被教父猥亵过的长大后的受害者们
一个年过半百的男子,至今都没有走出8岁那年的阴影。
在那一年,他被自己最信任的神父侵犯。
他说,“我的灵魂永远停留在了8岁。”
4
艺术来源于生活。
天主教会的包庇和纵容,比电影里有过之而无不及。
法国里昂的神父伯纳德从1971年开始,奸污了许多名童子军。
里昂总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Philippe Barbarin)早就知道此事,却非但没有惩罚这个无耻之徒,还想尽办法为他开脱。
这位总主教公然宣称:“这些案件很多都超过法律追诉期了,感谢上帝!”
早在2014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就发布了相关报告,强烈谴责罗马教廷的包庇。
这份报告并没有引起重视。
普通人很多都不敢相信这种事是真的。因为哪怕是在不信教的人眼中,神父也应该是道德感比较强的人群,怎么能干出这么禽兽不如的事情?
梵蒂冈十分强硬地回应了联合国的报告。
教廷声称,联合国此举是想要干涉天主教事务,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这种死不认账,持续到了2018年。
2018年,独立调查团成立。3年之后,真相才被彻底揭露。
在这3年时间里,调查团成员的内心极度痛苦。
他们接到了一个又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受害者,低声诉说着自己曾经的遭遇。
回忆这段痛苦黑暗的人生经历,对受害者其实是一种二次伤害。但是为了让施害者付出代价,又不得不这么做。
最后,调查团公布的受害者数字是21.6万。
然而,真实的数字可能比这要多得多。因为还有很多受害者,出于各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
我们尊重正常的宗教信仰,但我们不容忍任何罪恶。
任何对孩子下手的人,都已经不配称之为“人”。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句话:“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情,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去见上帝。”文/顾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