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maohu
- 時間: 2021-9-23 23:16原創:嘈坊
文 | -9sky
編輯 | 嘈坊
2015年4月7日,曹德旺做客《總裁在線》。
主持人問:還有另外一個中國人,他也到美國做慈善,您知道嗎?
曹德旺:呵,你說的是陳光標吧?
而曹總的話陳光標沒有聽,時光荏苒,不過一年時間,所說的事也一一在他身上應驗。
2016年9月,《財新周刊》的一篇名為《再看陳光標》的文章,
徹底將他“中國首善”的假面摘了下來。
在文章裡,陳光標“數罪並罰”,被爆出“倒賣拆遷項目賺差價、慈善資金注水、靠著與大人物的合照騙錢、騙名、騙項目,甚至私自刻用公章”等黑料。
陳光標傻了、呆了、抓耳撓腮,以至於在三天後,他火速安排上了記者發布會。
就所有的問題做了回應,是“首善”還是“首騙”,陳光標第一次將所有故事搬上了台面。
那時的陳光標,早已沒了往日的自信和篤定。
在2008年之前,陳光標還是一個極具新聞性的慈善人,
他是2008年首批趕到汶川地震災後現場的慈善家,每逢捐款,陳光標必定先通知記者,
相比於其他慈善家的低調,他近乎誇張的行為、怪招頻出的新聞,
讓陳光標一度成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名人故事”,
甚至被人戲稱為“標哥”。
但自從2016年之後,陳光標“消失了”,直到2020年才又有了他的消息。
只不過這一次卻是回光返照。
曾經那個以上頭條為樂趣、博眼球的“中國首善”被拍倒在歷史的沙灘上,
陳光標的面具被《財新周刊》以一種近乎“殘忍”的方式取下。
果然,謊言終究會被時間擊破。
讓我們走進陳光標。
01
在安徽與蘇北的交界,有一個地方名叫“泗洪”。
極度貧困,而這便是陳光標的家鄉。
1968年,陳光標降生在江蘇泗洪縣的一個農民家庭裡,
據他所言,陳家相當窮,簡直與少年時期的朱元璋有得一拼。
自打生下以來,直到10歲之前,陳光標的碗裡稀飯都少得可憐,更別說散發香味的肉了,
2歲那年,陳光標碗裡的稀飯才突然多了一點,後來他才得知:
其實家裡有5個孩子,但因為窮,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先後被餓死。
那時,吃得上飯已經是他活下去的唯一願望。
在其他孩子能夠“大搖大擺”地上學,簡樸生活時,陳光標便已開始養活自己。
為了掙夠那1塊8毛錢的學費,年僅10歲的陳光標就已經開始“經商了”。
那時候縣城裡條件也差,十分缺乏自來水,城裡人想要喝水都要去路邊的水攤上買。
而陳光標正是摸到了竅門,挑著兩個小桶從三四十米深的井中提水,
然後走到離家1.5公裡的集鎮上去賣。
在其他水攤還經營“一分一碗,再喝再買”的路數時,陳光標卻搞起了“一分隨便喝”的經營模式。
銷路瞬間暴漲,憑著苦、累,一天就能賺成年人半天的工資:兩三毛錢。
別看這點錢微不足道,卻掙夠了他上學的錢。
當年在他的小水攤,還曾為一位老師免費端上過三碗涼水。
當那位老師執意掏出兩毛錢,鼓勵他好好讀書,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讓他幾次從夢中笑著醒來。
而這段“經商”經歷,也讓陳光標小兒成名,過早的摸清了賺錢的門路:要想賺大錢,就不該計較得失。
這句“不計較得失”似乎也成了他經年之後的鋪墊:為了賺大錢,就要花更多的錢鋪名利路。
賣水賺了錢後,陳光標又開始琢磨新的生意。
15歲那年,他又將目光盯上了“冰棍”,
在那幾年,雪糕生意新奇、利潤高,於是陳光標開始批發雪糕,拿到縣城裡賣。
不過冰棒生意卻“日落西山”,再沒了水攤的銷售成績。
後來陳光標總結自己的失敗經驗時,是這樣說的:不是賣的不好,而是身邊總有一些眼巴巴瞅著雪糕的小孩,自己看著心疼,就主動把雪糕送給他們。
賠錢賺吆喝的陳光標沒能賺多少錢,反而賠了。
之後,他又做起販糧的生意,每到周六日,鄰居總能聽見拖拉機“噠噠”的聲響,一准能猜到這是陳光標又去做買賣了。
一次能掙300塊錢的販糧買賣,讓17歲的陳光標,成為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 -
-
第 2 樓 / maohu
- 時間: 2021-9-23 23:17誰都想不到,那個從小沒吃過飽飯、身高一米六幾的小個子,會如此成功。
結果,還沒等陳光標將這筆錢存起來,一個更大的“教訓”接踵而至。
賺錢之後的他又碰上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與外鄉人合作操持棉鞋生意,這在當年也絕對是鄉裡的獨一份。
而手裡有筆閒錢的陳光標,心勇膽大,一股腦的將手裡的3萬元全部投了出去。
本想狠狠賺一筆的陳光標,在收到貨的那一刻,傻眼了。
那批貨是鞋不假,但鞋底全都是硬紙板糊的,根本賣不出去。
於是陳光標在血淚中上了“人生第一堂課”。
沒了錢、丟了面子,陳光標在自責中血本無歸。
但也是那一年,陳光標找到了人生中第二個目標:考大學。
結果他還真的考上了南京中醫院學院,變成了含金量極高的大學生。
大學四年過後,陳光標一溜煙的被分配到醫院,當上了醫生。
有人說:“陳家的小兒子真爭氣,老陳家祖墳冒青煙了。”
三代貧農,出了一個大學生,還當上了醫生。
但陳光標卻十分不滿意,直言自己沒上大學生就已經成了“萬元戶”,如今變成了高學歷,卻越混越差。
於是,他果斷辭去了鐵飯碗,在南京尋找“發財大夢”。
02
1995年的夏天,莽撞“下海”的陳光標,白天上街尋找發財機會,晚上則睡在不見天日的地下室裡。
一天在街上“流浪”時,陳光標被一群人吸引了。
這群人圍著一台設備嘰喳不停,不時還傳來驚呼聲。
等到他走近一看,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是一台耳穴病探測儀,只需要把兩個電極夾在耳朵上,就能測出身體上的疾病。
圍觀群眾眾多,這讓陳光標發現了新的商機。
很快,他找來相關方面的專家們,拿著僅剩的3000元,對儀器進行了簡單的改進。
說到底,就是為儀器夾了一塊顯示屏,於是一台名為:“跨世紀家庭CT機”橫空出世。
為了宣傳這台儀器,陳光標花了15塊錢購置了一床被子、一張涼席,
白天賺錢,晚上就睡在新街口的郵電走廊裡,刷牙洗臉全在公測解決,自此便開始了他的“發財之路”。
於是,他用兩個月的時間,迅速的賺了2萬塊。
有了啟動資金,陳光標開始大展拳腳,成立了自己第一家公司。
在那個保健品還算稀奇、能夠包治百病的年代,售價8000元的“跨世紀家庭CT機”賣的十分好。
一年之後,陳光標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0萬。
都說人的欲望無窮無盡,這對於窮怕了的陳光標來說,更是至理名言。
在賺到1000萬之後,他又看中了靈芝產業。
於是信奉“撈偏門、賺大錢”的陳光標開始了第二次“暴利”產業。
他將泰安的靈芝以200元一公斤的低廉價格收購,磨成粉、制成膠囊,以2000元一盒的高價賣出。
如此反復,陳光標又狠賺一筆,賬號裡已經有5000多萬的存款。
而這一次,他不光是賺到了錢,還收名得利。
因為他開發的靈芝膠囊促進了山東泰安的經濟,讓不少藥農富了起來,政府還特地找上門,為他頒發了特殊津貼。
這一年,陳光標剛剛30歲,從貧下中農,到千萬富商,他只用了13年。
如果故事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想必陳光標雖不會聲名鵲起,但卻可以大有成就。
但壞就壞在他的“高調”。
2008年,汶川地震讓牽動了所有同胞的心,而陳光標就是第一批趕到現場的企業家。
當時,他帶著120名志願者、60台操作機械奔赴汶川。
“他親自背、抱,抬出了200多人,救活了14人,捐款過億”。
這一善舉讓陳光標一舉成名,入選中央電視台年度經濟人物,從企業家變成了慈善家。
在媒體的高度渲染和曝光下,陳光標成了名人,各種訪談節目、采訪紛紛找上門去。
而沉寂許久、本身低調慣了的陳光標,一時之間再一次嗅到了“商機”。
他利用媒體,豎起了“慈善”的人設,做起了廣告生意,而他便是最大的客戶。
嘗到慈善甜頭的陳光標,開始瘋狂捐款,每一次捐贈他都要提前叫來媒體,活生生將慈善變成了“作秀”。
不僅如此,他還把環衛工人拉來合影,給每個人發高價羽絨服和幾百元現金;
還曾在會議廳內,用3100萬現金,一捆一捆的架起“現金牆”,為的便是方便媒體拍照。
捐款儼然變成了作秀,但陳光標的“謎之操作”還沒有結束。
2011年,陳光標徹底走向了“慈善娛樂化”,這一年也可以成為他的“藝術年”。
他曾在鄧麗君墓前獻唱、身著正裝供記者拍照;
為了宣揚“正能量”,他在“中國無車日”砸了一輛奔馳汽車,更是號召所有員工一起騎自行車。
甚至一度喊話巴菲特與比爾蓋茨,聲稱自己要捐贈所有的個人財產,據陳光標自己所說:十幾年來,自己已經累計向社會捐贈了14億。
在一片驚呼聲中,陳光標的謊言被拆穿了。
在眾多媒體紕漏的資料中顯示,光是2010年,陳光標並未完全履行捐贈承諾,錢財高達3億,甚至有些捐款單位都不存在。
原本大眾對於陳光標的“高調作秀”已經習以為常,但一出“赴美給窮人發錢”的鬧劇,徹底將“中國首善”的外衣扒了個幹淨。
2014年,陳光標在美國紐約富人區高調行善,給流浪漢、賣藝者捐錢,面值高達100美金。
但來往的人群大多數冷眼相待,而一邊滿臉笑容的陳光標十分尷尬。
沒想到,這件事非但不被美國人贊揚,回到了國內,陳光標更是激怒了群眾。
隨即,一大波黑料席卷了陳光標。
而《財新周刊》更是為陳光標的“高調十幾年”畫上了休止符。
2016年之後,他消失了。
直到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在這時,許久未曾露面的陳光標再一次帶著1000萬的物資出現在大眾視線內。
當記者詢問他的近況時,陳光標說:“之後又陸陸續續捐款7000多萬,只不過不想再高調做慈善了。”
當記者再追問時,陳光標又繼續說:“慈善我會一直做下去。”
當種種真相被揭穿,當數十年積攢的人脈一朝散盡、當從“首善”淪為“首騙”,
我想陳光標的內心一定五谷雜陳、一如當年渴望一碗飯的瘦弱小孩。
但陳光標卻是聰明的,在盛世造勢,在低谷隱退。
常言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陳光標傻嗎?未必。
但聰明可能並不是他的目的,或許流芳百世才是他的追求。
只是,奈何一句:世事無常啊!
-
-
第 3 樓 / guokybh
- 時間: 2021-9-23 23:28
-
第 4 樓 / Slowbro
- 時間: 2021-9-29 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