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蟑螂也是“活化石”之一,理由是它們的歷史也達到了3.2億年之久,但不一樣的是蟑螂可是真正的贏家。
蟑螂所屬的蜚蠊目,其化石數量僅此於鞘翅目昆蟲,屈居第二,它們自誕生起就是最成功一類動物。首先是分布范圍極為廣泛,從目前已發現的化石證據來看,從歐洲到美洲,東亞到中東,都有蜚蠊化石出土。
它們的裝備也十分先進,早期昆蟲的翅膀不能折疊,比如古蜻蜓,休息時翅膀也是張開的,小時候應該有人會用捏翅膀的方法來抓正在休息的蜻蜓吧。
而蜚蠊目昆蟲率先進化出了可折疊的翅膀,前翅革質,後翅膜質,飛行的時候展開,休息的時候折起來隱藏,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也更利於在陸地上的活動。
蟑螂的種類繁多,絕不僅僅是我們深惡痛絕的那幾種常見的小強,事實上對人類有害的蟑螂也僅僅30余種,在整個蜚蠊家族4000多種中,占比不到1%。
在自然界中的其他蟑螂也並不都是吃剩菜啃垃圾的角色,它們手段豐富技能多樣,有在水生或半水生的蟑螂,有通過擬態躲避捕食者的擬態蟑螂,還有進化出強健後足的跳躍蟑螂。
並且科學家還發現,最早的完全社會性昆蟲可能就是蟑螂。在中生代的琥珀中,發現了一種身體狹長、體色淡化的蟑螂,它們身上具有發達的感覺毛,頭大、唇須長,與社會性昆蟲的特征非常相似。
事實上,2007年開始,作為昆蟲裡最有代表性的社會性物種,白蟻被並入蜚蠊目,顛覆了我們從前的認知,更加說明了蟑螂在歷史上的成功。
對於整個蟑螂家族而言,它們還未曾衰敗,至於它們的體態長期以來變化不大,原因在於這套裝備的適應性真的太強,不信的話回想一下你追著蟑螂打的狼狽模樣。
不錯的飛行能力,優秀的奔跑速度,收起翅膀後可鑽入各種縫隙,最可恨的是還能爬牆,對震動和光線極為敏感,總能在你使出致命一擊前預知危險。
那麼蟑螂停止進化了嗎?不僅沒有,它們甚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化著,當然並沒有體現在外表上。前面提到了蟑螂家族中僅有不到1%對人類有害,但就是這區區二三十種就能讓人類吃盡苦頭。
據統計,美國政府每年花費超過15億美元來消滅蟑螂,是防治艾滋病預算的2倍,但可怕的是它們對藥物的抵抗力進化速度非常快,如果藥物不能迅速殺滅一個蟑螂群落,那麼它們的抗藥性會迅速增強,並且傳給後代。
對蟑螂這種“活化石”而言,進化從未停滯,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的基本盤太強,小修小改不容易被察覺罷了。
琥珀中的古蟑螂與現代蟑螂非常相似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種比較復雜的“活化石”——鱷魚,很多人都以為鱷魚的出現要早於恐龍,有的還會知道一些某某鱷的史前物種。
比如狂齒鱷,從外形的生活習性來看它們都與今天的鱷魚很相似,但別被名字裡的鱷給騙了,狂齒鱷屬於植龍目(植龍這個名字是個誤會,最早認為是植食的),與現代鱷魚所屬的鱷形超目前緣關系並不近。
一個最顯著的差異在於植龍類的鼻孔更靠近口鼻基部,不像鱷類那樣鼻孔位於嘴巴末端,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們是自然選擇造就的趨同演化。
植龍類的鼻孔位置更近口鼻基部
植龍類稱霸淡水後便快速衰退,而鱷類之後才開始崛起,在侏羅紀開始稱霸淡水,但實際上鱷魚祖先的進化史其實要比想象中的復雜。
它們在淡水、海洋、陸地之間反復橫跳,與同時期的競爭者斗爭,有的從淡水向海洋進發但最終滅絕,有的從淡水向陸地,但最後兜兜轉轉還是只能守住淡水這塊根據地。
地蜥鱷(一種海洋鱷魚)復原圖
有學者認為鱷魚不是活化石,因為它們在漫長的歷史中並沒有停下腳步,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努力了上億年最終還是回到了解放前,讓人感覺它們停止了進化像個活化石。
活化石這個說法最早是達爾文創造的,本意是指某些帶有古老特征,像化石一樣能夠提供演化證據的物種,但後來隨著大眾和媒體的傳播,活化石變成了指代那些所謂沒有停止進化物種。
現存的腔棘魚物種也並非就當年四足動物的祖先
其實生物的進化是不會停止的,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算是鱟類,如果真的沒有進化,那今天也不會有達爾文鱟和美洲鱟兩個物種名了。
即便真的有所謂的“活化石”,我們也不用去追捧,這些孑遺生物也並非什麼強者,因為長時間的苟活不能證明強大,真正的強大要靠那些滅絕的弱者來襯托。
劉羽陽(翻譯). 早古生代海洋中的主角劍尾類和廣翅類:5.4億年的演化軌跡[J]. 科學世界, 2012(3):82-83.
劉珂,廖永岩,任天嬌,朱鵬.分子生物學證據揭示的鱟演化[J].北部灣大學學報,2020,35(04):1-6.
郭銀霞,高太平.蟑螂,化石中的另類霸主[J].化石,2011(01):2-6.
梁軍輝,任東,葉青培,劉明,孟祥明.中國蜚蠊目昆蟲化石研究[J].動物分類學報,2006(01):102-108.
FERRIS JAB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Living Fossil. Nautilus, JANUARY 1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