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比喻不得不幹,這個說法有何來歷?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是指箭搭在弓弦上,不得不發射出去。比喻情勢緊急,不得不采取措施或事出無奈。
語出自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另見宋代李的《太平御覽》卷五九七:“陳琳作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太祖愛其才,不咎。”
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初仕袁紹,後歸曹操。精通詩賦,才華出眾。最初在袁紹手下任職的時候,曾代為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有人把它呈送給曹操,曹操這天正好頭疼病發作,躺在床上休息。但看了陳琳寫的文章後就立馬坐了起來說:“此篇檄文治好了我的病。”
後來,曹操擊敗袁紹,占領鄴城,對陳琳說:“你當初為袁本初作討伐文告,只要怪罪我就可以了,為何還要辱及我的父、祖輩呢!”陳琳謝罪道:“搭在弓弦上的矢能不發射出去嗎?”言下之意是各為其主,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曹操對他的才華十分喜歡,就不再追究他的責任。
後來,人們就用“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來表達情勢危機下斷然采取的行動。
我們常說的“開弓沒有回頭箭”、“如箭在弦”都有這個含義。如《魯迅書信集·致楊霽雲》:“我覺得以文字結怨於小人,是不值得的。至於我,其實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