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培元氣,詩書發異香”(南蘆草園)
“禮樂百年承燕翼,詩書千載荷龍光”(西松樹胡同)
“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前車胡同)
“芳草瑤林新幾席,玉杯珠柱舊琴書”(保安寺)……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粉房琉璃街65號
中國自古崇尚“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也是這類門聯在老北京也是比較常見的原因吧,但最多的還是“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東四六條43號
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數南蘆草園12號這家,門上刻著“忠厚培元氣,詩書發異香”,好似書香世家,但其實主人家過去是
賣姜的,這也正對上了上下聯中的“培元氣”和“發異香”。再仔細一想,一個賣姜的都講究“忠厚”,講究“詩書”,放到現在得讓多少人臉紅。
忠厚培元氣,詩書發異香 南蘆草園12號 圖源
@Bingoye
也有的
寄托山水,
陶冶性情:
“卜居積水,世守研田”(板橋二條)
“和風甘雨,景星慶雲”(宮門口橫胡同)
“江山千古秀,花鳥四時春”(壽喻百胡同)
“春暖觀魚躍,求告聽鹿鳴”(皮庫胡同)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西栓胡同)
“山光呈瑞采,秀氣毓祥暉”(楊梅竹斜街)
“鳳藻池丹陛,龍光錫紫宸”(洪福胡同、北興胡同)
“座攬清輝萬川月,胸湧和氣四時春”(棉花下三條)
“碧海月明珠獻瑞,藍田春暖玉生輝”(東壁營胡同)
“天臨華蓋星辰近,地接蓬壺雨露深”(大帽胡同)
“黃龍駕雲騰滄海,紫鳳矯翮凌清霄”(粉房琉璃街)
“林花經雨香猶在,芳草留人意自閒”(草場三條)
其中,筆者最喜歡的是板橋二條5號的“卜居積水,世守研田”,院主人是位出身不俗但處事低調、德藝雙馨卻平易近人、生活簡樸且與人為善的一位畫家——
許林邨。
許老祖上是官宦之家,也是書畫之家,自小研習書畫,後以此為生。他原本住在琉璃廠延壽寺街的一條名為“
許家大門”的小胡同裡,這胡同便是由他們家的大宅子命名的。後由於家道中落,許家大門被賣給了鶴年堂的經理劉一峰,胡同也因此改名“
劉家大門”。
搬離富麗堂皇的老宅,許老住進了破舊低矮的板橋二條5號。此間落差甚大,但許老卻將這些看為過眼雲煙,還親自在門上刻下了這副對聯,以示自己一粟草堂安作畫,不求聞達隱湖邊的心態。
卜居積水,世守研田 板橋二條5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
不善張揚的老先生,文革中卻幹了一件令無數人震驚的大事。當時,老舍先生的自殺令無數人心痛,許老便是其中之一,他輾轉反側,最終決定拿起刻刀,為老舍先生刻一塊石碑。
冒著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險,許老白天正常工作,晚上拿起刻刀。無數個不眠夜,無數次揮刀,石碑終於刻成,其上刻著:“
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辭世處,六七年周年紀念許林邨敬立”,竟是將自己的名字也刻上去了!在友人幫助下,將其立在了老舍先生投身太平湖的岸邊。
這塊碑後被稱作“
老舍第一碑”。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先生曾這樣稱贊許老:
大智大勇無所畏懼,小巷小民金石為開。
如今石碑早已遺失,僅留拓片,上圖石碑為後人復制。
或著意家庭和睦,祝福家業發達:
“貴壽無極,喜慶大來”(南官房胡同)
“登仁壽域,納福祿林”(小絨線胡同、保安胡同)
“世遠家聲舊,春深奇氣新”(洪福胡同)
“敦仁皆樂土,口澤自流長”(能仁胡同)
“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北大吉巷)
“晉磚五鹿宜子孫,雙洗雙魚大吉祥”(大乘巷)
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 北大吉巷47號
但更多的還是傳承千年的道德品行:
“敦詩悅禮,含謨吐忠”(興華胡同)
“繼善為樂,述德乃佳”(大帽胡同)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珠八寶胡同)
“惟善為寶,則篤其人”(草廠五條)
“恩澤北闕,慶洽南陔”(草廠七條)
“無欺心自安,有容德乃大”(後車胡同)
“修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鐵影壁胡同、東工匠胡同)
“德門清且吉,仁裡樂而安”(北魏胡同)
“文章利造化,忠孝作良園”(中蘆草園)
“悅心通妙法,善道悟真源”(護國寺街)
“芝蘭君子性,松柏古人心”(西教場小二條)
“敦厚宜崇禮,善余總致祥”(北官房胡同)
“江廈勳名綿舊德,山陰宗派辟新聲”(西河沿)
“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事無奇但率真”(頭發胡同)
“富春吉祥大壽考,和親安樂宜子孫”(小沙果胡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則篤行出則友賢”(武定胡同)
修德如執玉,積德勝遺金
這些門聯,蘊含著的不僅僅是這一門一戶一家一院的家風和座右銘,更是傳承千年的品德。
這些門聯,字體多為楷書、隸書、草書、行書和篆書,大多出自書法名家和社會名流之手。
遺憾的是,文中所記錄的門聯不過是老北京門聯的冰山一角,不知還有多少精彩的,已經和我們失之交臂。
曾見過楊梅竹斜街的半幅對聯:“合力經營晏子風”。據傳是因為大院裡新搬來一戶,為了把房子往外擴大一些,就把右邊的大門給卸了,換上了一扇小門。於是,便只剩下了下聯。
隨著胡同整條整條地拆遷,四合院成片成片地消失,門聯也越來越少,往後我們再看門聯,可能只能去博物館裡看了吧。
關於老北京的門聯,您還知道哪些?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如有興趣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後台回復“
老故事”進入“西城老故事群”~
· end ·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 任先大,清代梁章钜《楹聯叢話》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6
[2] 肖復興,北京的門聯,新京報
[3] 小雨點,老北京胡同的門聯
[3] 央視紀錄片《楹聯裡的中國》第六集 根脈相連
[4] 泉瑩,桃符·春帖·對聯,尋根,2003(1)
[5] 王永寬,桃符演變為春聯的文化探討,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0(2):8-12
[6] 譚蟬雪,我國最早的楹聯,文史知識,1991(4):49-52
[7] 張振華,西城街巷門聯,北京西城往事
[8] 舒了,漫話北京胡同老門聯(二),北京西城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