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堂”一詞由來已久。我們常說的“搞名堂”意思是玩花樣。此外,“名堂”還有結果或道理的含義,如:“今天用了一上午,也沒討論出什麼名堂”。“沒想到這裡面還有這麼多名堂呢”!
“名堂”的“名”和“明”同音,在古代指“明堂”。明堂是上古時期帝王接見諸侯和長者的地方。具體建造方法由於年代久遠,已經失傳。
據說漢武帝好大喜功,一心想效法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做出一番事業,流芳百世。有一次,他巡狩到泰山,山上恰好有一處古時的明堂遺址。漢武帝見了後雄心大發,吩咐手下要在原址上重建一座明堂,以顯示自己“天子”的威儀。但下屬翻遍上古時期的古籍,也沒找到“明堂”的建造方法,最後只好作罷。
唐朝時國力強盛,經濟繁榮,重建明堂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昭示自己如“三皇五帝”般英明,於是要求下屬建言造明堂之法。有人投其所好,寫出《黃帝明堂經》一書獻於武後。上書:“正殿巍峨,四面水繞,空中有響履木鋪成的復道通到岸上……”
武則天看後非常高興,欲照經中的描述建造明堂。大臣劉允濟認為建造明堂勞民傷財,就寫了一篇《明堂賦》,譏諷那人不知弄的什麼“明堂經”,明堂經裡也不知搞的什麼“明堂”,純屬子虛烏有,胡說八道!武則天看了深為贊許,就沒照著“明堂經”去造“明堂”。
後來這事流傳開來,人們就把稀奇古怪別出心裁的東西稱作“搞什麼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