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字的本義是“豬”,為什麼寶蓋頭下有頭“豬”才叫“家”?
“家”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字眼,很多人一生漂泊在外,但到了最後都還是要“葉落歸根”,回到故土。“家鄉”、“家國”這些詞語曾經牽動著多少游子和古今仁人志士的心。據《周禮·小司徒》注:“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可見“家”至少由夫婦二人構成。我們常說的“成家”其實就是指結婚,一男一女相互結合的過程。
“家”從偏旁和部首角度分析,為寶蓋頭下有頭豬。那為什麼“寶蓋頭下有頭豬”就是家了呢?寶蓋頭,最初的含義就是指一定的空間。比如“宇宙”一詞,“宇”表示四面八方的空間,“宙”表示古往今來的時間,二者都是寶蓋頭,前者表示空間“於”此,後者表示“空間”的來由。後來原始居民發明了房子後,寶蓋頭就常用指屋頂或者房屋。“寶蓋頭下有只豬”的含義就是房子裡養了一頭豬。
遠古時代,人們茹毛飲血,後來才懂得了養殖動物。最初被圈養的動物就包括“豬”。“家”一詞可能來自那個時代。人們把豬養在屋裡,有了一定的生活來源,就成為一個“家”了。在那個時代,人們沒有別的收入,豬就是財富的象征。也就是說,僅僅結婚是不夠的,夫妻還有一定的財富和收入來源,這才是一個和美幸福之“家”。
如《尚書·皋陶謨》:“夙夜浚明有家。”《詩經·桃夭》注:“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這裡很好地區別了我們現在常連在一起使用的“家室”,“室”比“家”的概念外延小,僅指夫妻所居之處。現代問人有沒有“家室”,本義是“你家裡有沒有室?”(意為夫妻起居之所,其實是委婉的問你有沒有妻子。)
屋內中有“豬”方為“家”,家中有妻方為“成家”,家中有“子女”方為“安寧”。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人造字的巧妙和其背後蘊藏的文化觀念。中國歷來重視家庭倫理,士大夫的職責也是先“修身”、“齊家”,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
知識鏈接
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
人類是由古猿進化來的。最初依靠漁獵和采集為生。後來人們懂得了馴養動物的方法來提供食物需求和幫助勞作,這是中國最早的畜牧業。最早被馴養的動物據說是“六畜”:豬、牛、馬、羊、雞、狗。
在中國古代,牛的作用主要是滿足農耕的需要,與西方大量采用馬耕的方式不同。馬主要用來運輸貨物和作為戰爭的工具,養馬在歷代都頗受統治階級的重視。豬和羊除了提供肉食外,主要作用還在於積肥。在化肥產生前,傳統有機肥料對於農耕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雞除了提供肉和蛋外,主要作用是司晨,因為農耕社會一般都是“日出而做,日沒而息。”狗最初的作用是幫助狩獵,後來馴養家畜出現後,作用變為“看家”。這些馴養家畜的出現,對於早期人類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