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罗仁基的文章。总觉得他写得很温馨。
很多时候,天气与节日总喜欢遥相呼应,或是渲染,或是衬托,让人不知道是在节日里沐浴阳光,还是在阳光之中享受节日?
时值北海公园的柳树绿了,长安街头的玉兰开了,香山那条路就该堵了。
清明时分,常常是扫墓和踏青"如影随形"。耳濡松涛声,目染墓名志,滤去许多浮躁,清洗诸多观念。毕竟,人都是攥手而来,张手而去。一切归于自然。远处,簇簇桃花已经盛开,玉泉山脉清晰可见,抚今追昔,心旷神怡。无疑,清明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年中最让人冷静的时候,也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一次心灵的沉淀。
大地复苏伊始,万物生灵竞相,少男少女不折不扣成为节日变换的"晴雨表"。男孩们想起那句古训:一年之季在于春,设想着今年的"壮举"。女孩们则看起天气预报,不是"瞻仰""气象先生",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穿上裙子,名正言顺地换上mini"靓装"。虽然表面上都是演绎"风华正茂",但在骨子里却还是把"郎才女貌"进行到底。
北方的春天好像是川剧中的"变脸", 不经意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几乎还没来得及细细"赏春", "五一"长假的序幕便"粉墨登场"。
五月花开的季节, "五一"黄金的一周,差不多都是阳光明媚的日子。积蓄已久的热情随着气温的升高而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去海南岛,到喀纳斯, 圆一个梦想,实现一个愿望, 已经成为"五一"长假名副其实的"主旋律"。
有时,宣泄一份热情,也是为另一份情愫释放出足够的空间。五月上旬的日子就是如此。这边公园如火如荼,意犹未尽,那边街头,康乃馨已经悄然盛开。
在孩子们心里,对母亲总有一钟特殊的温情。少时是依恋,中年是挂念,白发上头的时侯,便是不由自主,老泪纵横。在母亲面前,可以什么都说,不加思索。可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或是手捧黄色的,红色的康乃馨,或是打一个电话,不拘什么特别的行动,平静之中渡过一个伟大的日子,一切感恩都在无言之中。
与母亲节相比,接下来的父亲节就显得格外冷清,甚至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同样是"洋节",待遇不同,可见一斑。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父亲的威严和心胸的脉络不是需要用"一日一天"来"庆典"的,因为他们的教诲或多或少,已经深入儿女们的心中。
夏季,因为缺少节日的"妆点”而显得格外漫长。 而秋风刚刚送爽,缤纷的节日就又披上了绚丽的"唐装”。
中秋节是所有华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思念的感觉,只有亲身体会才知道她的份量。"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到中秋圆上圆"。品味甜甜的月饼,心系亲人的音容, "举杯邀明月,千里问平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之中风景"收关"的日子。
有人说十一长假就是五一长假的"翻版",也有人说十一长假就是五一长假的"继续"。总之,两者有很多相近的成份。但在有些人眼里,秋天的颜色是任何其他季节所无法比拟的。登山远眺,层林尽染,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就像山中的湖水那样深邃,让人思考,也让人心醉。
大凡知道重阳节就是敬老节的人,肯定也有自己的小孩了,开始感受养育一个生命的艰辛与不易,并也领悟了人生的来"龙"去"脉"。俗话说,家有一"老"就是一"宝",毕竟老人饱经风霜,见多识广,不仅对第一代有所指引,对第二代也大有帮助。
立冬,就意味着岁暮天寒。人们外出的热情少了,可另一种兴奋又开始积蓄,酝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圣诞节来到中国,并很快在年轻人心里扎下了根。随后的元旦和春节则是公认的传统节日,风雪无阻地坐落在岁末年初的坐标之上。
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里,这三个节日就好像是上苍精心安排的礼物,一如既往地给勤劳,善良的人们送去一份温暖,一份祝福,一份向往美好明天的力量。
冬天是磨练人的意志的时候,节日的热情亲情,恰到好处地给人们注入无穷的生机。从圣诞节的松树,元旦的钟声,到春节的鞭炮,外在的寒冷和内心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反差,极大地强化了节日的效果。人们几乎忘却了外在冰冷的世界,由衷地感恩生活,阂家团圆,迎接新的一年。
如果要论农历节日的终点,大概应该就是元宵节了。人们在热乎乎吃着元宵的时候,其实不知不觉也把春节乃至一年的节日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在汉语里,节的本意,是节律和节奏。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海洋波涛也有潮起潮落,人是感情的动物,何尝不需要有节有奏,起伏向前的波澜呢?
流逝的时光,在人们脸上刻上岁月的年轮。正因为有了节日,生活才变得精彩!
其实,人们不在乎"什么节",只在乎"有个节",不在于过那个节,只在于借这个节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有道是: 冬天来, 春天还会远吗? 那么,2007已经来了,2008那个阳光灿烂的节日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