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8
   
 
Windows 8


win8
试图输入网站所禁止的内容



文 章 分 类
缺省  

标 题 搜 索
 

最 新 日 志
此功能已被空间主人关闭

最 新 访 客
还没有任何会员到访.

快 速 导 航
首页
论坛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黄页/二手
北美个人空间
免费注册
登录

友 情 链 接
此功能已被空间主人关闭

统 计 信 息
点击: 569846
帖子数量: 1190
开辟个人空间: 2010-06-30
最后更新: 2012-09-18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文章内容
[ 2012-09-14 15:17:48 | By: win8 ]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zuozhi 于 2012/9/1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两国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开战,当时很多理性人士劝说大家要冷静,爱国不要“害国”。可结果就是那场战争却救了中国。

  甲午开战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兴”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中。“同治中兴”始自慈禧垂帘听政后,当时太平天国造成的十几年的浩劫刚开始平息,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清廷执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战。以慈禧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举措来恢复经济,恢复文化事业,更重要的是恢复清王朝稳定的执政大局。

  于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开始登场。湖北枪炮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工企业陆续建立;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也开始兴办;新式的铁甲军舰、钢甲军舰不断被购买回国;海军傲视亚洲,陆军战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间,这一番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举世惊叹,一个世界强国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六舰访日,军容之盛,国际侧目。清廷若派记者随行,当写出:“日本海军司令一言不发:清国水师不可战胜”之类的报道。

  不过,这三十年的“中兴”却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应当与洋务运动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无实际动静。相反,清廷对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就连最开明的李鸿章也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于是在经济转好、社会日渐稳定之后,“国学”得到了统治者大力推崇。平乱后,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复开科取土,重建书院并刊印儒家经书。大兴科举笼络了知识分子,提倡传统的意识形态又有利于稳固清廷的执政地位。

  由于有了“同治中兴”的成绩单,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获得了执政的合法性。还有配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攻虽不足,守实有余”,在手无寸铁的民众面前犹如钢铁长城。几千年“国学”的意识形态又在美化这一专制体制。如此一来,对内,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执政地位似乎又变得坚不可摧;对外,似乎越来越有“大清可以说不”的自信。

  统治集团还对这种将洋务运动与保守的皇权专制结合的特色体制而颇为自得。直到甲午战争的来临。

  甲午中日一战,大清海军尚可抵挡一阵,陆军基本一触即溃。所以胜负实在没有侥幸。梁启超对此战评论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战前就决之。体现整体国力的那张“同治中兴”的成绩单,其实也是一张好看的窗户纸而已。

  军事方面,虽然花巨资买来一只世界第七的舰队,但是尖端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舰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购买外国的。自己建立的军工厂只能生产相对落后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于军人,则是素质低下、纪律涣散,更无法跟外军相比。

  经济方面,建立的骨干企业都是官办,后来是官商督办。这些企业虽有民间股份,却是政府派员来管理。虽然政府赋予这些企业以垄断特权,但却由于产权不清晰,内部裙带关系、派系斗争、损公肥私及不思进取的风气严重,在同外资的竞争中,往往以亏损告终。

  这些腐朽的官办企业与外资经过多年的争斗,尽管靠朝廷不断输血、给政策,结果都是纷纷败阵。相反,由于垄断,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大量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失业。

  税收倒是节节攀升。虽然清廷为了安抚农民,一直执行农业税“永不加赋”的惠民政策,但是却增加了“厘金”等盘剥手段,再加上被迫开展对外贸易,政府税收逐年增加。但问题是,支付赔款、增加军费、官办企业……朝廷还要修圆明园、颐和园、办万寿庆典,还有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的奢靡腐败,反倒是让财政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于没有匹配的政治体制,“同治中兴”只造就了大清国表面繁荣,实现了畸形的发展。结果既没有藏富于民,也没有藏富于国,却是藏富于官。

  俯瞰历史长河,“同治中兴”中的这一段历史,特别是洋务运动,无疑是中国的进步,但实际上也只是有限的进步,还远不是什么伟大的光辉的成就。如果遇到严重的危机事件,这件皇帝的新装就会真相大白。

  历史的事实是:那个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的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与西方宪政体制的较量。结果,这个长期以华为师的“蕞尔小邦”,立宪改革仅仅三十年,就打败了正在“大国崛起”的天朝。“同治中兴”的画皮被血淋淋地撕开了,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颜面丧尽。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同治中兴”的神话还会继续维持着,但是,一个专制王朝的末期,危机总是不缺乏的。对于渐趋融入国际社会的清王朝来说,除了依然存在内乱的隐患,对外往来愈多,两种不同的体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锐。所以“中日必有一战”“中美必有一战”“中英必有一战”……虽然未必都是军事冲突,但是严重的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

  不管是内患还是外患,只要严重的危机到来,专制政权“中兴”的神话就一定会破灭。而只有这个神话破灭,当局才可能为自保而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战争后,真相就瞬时暴露在清国民众面前。于是激起了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十八省进京举人“公车上书”。庶民问政、关心国事变成了风尚,改制维新被普遍认为是国家必走之路。

  “中兴”失败,已经使得清廷的执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强烈质疑,如果还对朝野的强大的政改呼声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将沦入风雨飘摇中。于是,在慈禧默许下,光绪帝开始考虑政改。而在海外,革命党人开始组织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宪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头来看,甲午战争毁了大清的专制政权,却救了中国。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hongwei
Re: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the history is very bright of story.....learned icon_eek.gif

2012-09-14 15:25:27 | 引用
Re: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win8 写道:
 
  经济方面,建立的骨干企业都是官办,后来是官商督办。这些企业虽有民间股份,却是政府派员来管理。虽然政府赋予这些企业以垄断特权,但却由于产权不清晰,内部裙带关系、派系斗争、损公肥私及不思进取的风气严重,在同外资的竞争中,往往以亏损告终。

  这些腐朽的官办企业与外资经过多年的争斗,尽管靠朝廷不断输血、给政策,结果都是纷纷败阵。相反,由于垄断,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大量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失业。

  税收倒是节节攀升。虽然清廷为了安抚农民,一直执行农业税“永不加赋”的惠民政策,但是却增加了“厘金”等盘剥手段,再加上被迫开展对外贸易,政府税收逐年增加。但问题是,支付赔款、增加军费、官办企业……朝廷还要修圆明园、颐和园、办万寿庆典,还有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的奢靡腐败,反倒是让财政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于没有匹配的政治体制,“同治中兴”只造就了大清国表面繁荣,实现了畸形的发展。结果既没有藏富于民,也没有藏富于国,却是藏富于官。


怎么很像现在的中国?

2012-09-14 16:04:21 | 引用
Sunmax
fangpao
无题
X,只有日本帝国主义才能救中国。

发克,汉奸啊,有木有?

2012-09-14 16:14:58 | 引用
Re: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win8 写道: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zuozhi 于 2012/9/1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两国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开战,当时很多理性人士劝说大家要冷静,爱国不要“害国”。可结果就是那场战争却救了中国。

  甲午开战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兴”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中。“同治中兴”始自慈禧垂帘听政后,当时太平天国造成的十几年的浩劫刚开始平息,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清廷执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战。以慈禧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举措来恢复经济,恢复文化事业,更重要的是恢复清王朝稳定的执政大局。

  于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开始登场。湖北枪炮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工企业陆续建立;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也开始兴办;新式的铁甲军舰、钢甲军舰不断被购买回国;海军傲视亚洲,陆军战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间,这一番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举世惊叹,一个世界强国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六舰访日,军容之盛,国际侧目。清廷若派记者随行,当写出:“日本海军司令一言不发:清国水师不可战胜”之类的报道。

  不过,这三十年的“中兴”却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应当与洋务运动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无实际动静。相反,清廷对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就连最开明的李鸿章也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于是在经济转好、社会日渐稳定之后,“国学”得到了统治者大力推崇。平乱后,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复开科取土,重建书院并刊印儒家经书。大兴科举笼络了知识分子,提倡传统的意识形态又有利于稳固清廷的执政地位。

  由于有了“同治中兴”的成绩单,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获得了执政的合法性。还有配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攻虽不足,守实有余”,在手无寸铁的民众面前犹如钢铁长城。几千年“国学”的意识形态又在美化这一专制体制。如此一来,对内,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执政地位似乎又变得坚不可摧;对外,似乎越来越有“大清可以说不”的自信。

  统治集团还对这种将洋务运动与保守的皇权专制结合的特色体制而颇为自得。直到甲午战争的来临。

  甲午中日一战,大清海军尚可抵挡一阵,陆军基本一触即溃。所以胜负实在没有侥幸。梁启超对此战评论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战前就决之。体现整体国力的那张“同治中兴”的成绩单,其实也是一张好看的窗户纸而已。

  军事方面,虽然花巨资买来一只世界第七的舰队,但是尖端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舰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购买外国的。自己建立的军工厂只能生产相对落后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于军人,则是素质低下、纪律涣散,更无法跟外军相比。

  经济方面,建立的骨干企业都是官办,后来是官商督办。这些企业虽有民间股份,却是政府派员来管理。虽然政府赋予这些企业以垄断特权,但却由于产权不清晰,内部裙带关系、派系斗争、损公肥私及不思进取的风气严重,在同外资的竞争中,往往以亏损告终。

  这些腐朽的官办企业与外资经过多年的争斗,尽管靠朝廷不断输血、给政策,结果都是纷纷败阵。相反,由于垄断,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大量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失业。

  税收倒是节节攀升。虽然清廷为了安抚农民,一直执行农业税“永不加赋”的惠民政策,但是却增加了“厘金”等盘剥手段,再加上被迫开展对外贸易,政府税收逐年增加。但问题是,支付赔款、增加军费、官办企业……朝廷还要修圆明园、颐和园、办万寿庆典,还有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的奢靡腐败,反倒是让财政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于没有匹配的政治体制,“同治中兴”只造就了大清国表面繁荣,实现了畸形的发展。结果既没有藏富于民,也没有藏富于国,却是藏富于官。

  俯瞰历史长河,“同治中兴”中的这一段历史,特别是洋务运动,无疑是中国的进步,但实际上也只是有限的进步,还远不是什么伟大的光辉的成就。如果遇到严重的危机事件,这件皇帝的新装就会真相大白。

  历史的事实是:那个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的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与西方宪政体制的较量。结果,这个长期以华为师的“蕞尔小邦”,立宪改革仅仅三十年,就打败了正在“大国崛起”的天朝。“同治中兴”的画皮被血淋淋地撕开了,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颜面丧尽。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同治中兴”的神话还会继续维持着,但是,一个专制王朝的末期,危机总是不缺乏的。对于渐趋融入国际社会的清王朝来说,除了依然存在内乱的隐患,对外往来愈多,两种不同的体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锐。所以“中日必有一战”“中美必有一战”“中英必有一战”……虽然未必都是军事冲突,但是严重的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

  不管是内患还是外患,只要严重的危机到来,专制政权“中兴”的神话就一定会破灭。而只有这个神话破灭,当局才可能为自保而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战争后,真相就瞬时暴露在清国民众面前。于是激起了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十八省进京举人“公车上书”。庶民问政、关心国事变成了风尚,改制维新被普遍认为是国家必走之路。

  “中兴”失败,已经使得清廷的执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强烈质疑,如果还对朝野的强大的政改呼声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将沦入风雨飘摇中。于是,在慈禧默许下,光绪帝开始考虑政改。而在海外,革命党人开始组织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宪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头来看,甲午战争毁了大清的专制政权,却救了中国。


救了吗?现在你不是还认为中国水深火热吗?! icon_evil.gif

2012-09-14 16:31:08 | 引用
tictac
tictac
Re: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Sunmax 写道:
win8 写道:
 
  经济方面,建立的骨干企业都是官办,后来是官商督办。这些企业虽有民间股份,却是政府派员来管理。虽然政府赋予这些企业以垄断特权,但却由于产权不清晰,内部裙带关系、派系斗争、损公肥私及不思进取的风气严重,在同外资的竞争中,往往以亏损告终。

  这些腐朽的官办企业与外资经过多年的争斗,尽管靠朝廷不断输血、给政策,结果都是纷纷败阵。相反,由于垄断,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大量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失业。

  税收倒是节节攀升。虽然清廷为了安抚农民,一直执行农业税“永不加赋”的惠民政策,但是却增加了“厘金”等盘剥手段,再加上被迫开展对外贸易,政府税收逐年增加。但问题是,支付赔款、增加军费、官办企业……朝廷还要修圆明园、颐和园、办万寿庆典,还有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的奢靡腐败,反倒是让财政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于没有匹配的政治体制,“同治中兴”只造就了大清国表面繁荣,实现了畸形的发展。结果既没有藏富于民,也没有藏富于国,却是藏富于官。


怎么很像现在的中国?


所以,再来一次甲午海战,估计结果还是一样 icon_mrgreen.gif

2012-09-14 16:32:26 | 引用
Re: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tictac 写道:
win8 写道: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zuozhi 于 2012/9/1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两国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开战,当时很多理性人士劝说大家要冷静,爱国不要“害国”。可结果就是那场战争却救了中国。

  甲午开战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兴”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中。“同治中兴”始自慈禧垂帘听政后,当时太平天国造成的十几年的浩劫刚开始平息,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清廷执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战。以慈禧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举措来恢复经济,恢复文化事业,更重要的是恢复清王朝稳定的执政大局。

  于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开始登场。湖北枪炮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工企业陆续建立;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也开始兴办;新式的铁甲军舰、钢甲军舰不断被购买回国;海军傲视亚洲,陆军战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间,这一番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举世惊叹,一个世界强国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六舰访日,军容之盛,国际侧目。清廷若派记者随行,当写出:“日本海军司令一言不发:清国水师不可战胜”之类的报道。

  不过,这三十年的“中兴”却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应当与洋务运动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无实际动静。相反,清廷对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就连最开明的李鸿章也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于是在经济转好、社会日渐稳定之后,“国学”得到了统治者大力推崇。平乱后,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复开科取土,重建书院并刊印儒家经书。大兴科举笼络了知识分子,提倡传统的意识形态又有利于稳固清廷的执政地位。

  由于有了“同治中兴”的成绩单,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获得了执政的合法性。还有配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攻虽不足,守实有余”,在手无寸铁的民众面前犹如钢铁长城。几千年“国学”的意识形态又在美化这一专制体制。如此一来,对内,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执政地位似乎又变得坚不可摧;对外,似乎越来越有“大清可以说不”的自信。

  统治集团还对这种将洋务运动与保守的皇权专制结合的特色体制而颇为自得。直到甲午战争的来临。

  甲午中日一战,大清海军尚可抵挡一阵,陆军基本一触即溃。所以胜负实在没有侥幸。梁启超对此战评论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战前就决之。体现整体国力的那张“同治中兴”的成绩单,其实也是一张好看的窗户纸而已。

  军事方面,虽然花巨资买来一只世界第七的舰队,但是尖端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舰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购买外国的。自己建立的军工厂只能生产相对落后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于军人,则是素质低下、纪律涣散,更无法跟外军相比。

  经济方面,建立的骨干企业都是官办,后来是官商督办。这些企业虽有民间股份,却是政府派员来管理。虽然政府赋予这些企业以垄断特权,但却由于产权不清晰,内部裙带关系、派系斗争、损公肥私及不思进取的风气严重,在同外资的竞争中,往往以亏损告终。

  这些腐朽的官办企业与外资经过多年的争斗,尽管靠朝廷不断输血、给政策,结果都是纷纷败阵。相反,由于垄断,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大量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失业。

  税收倒是节节攀升。虽然清廷为了安抚农民,一直执行农业税“永不加赋”的惠民政策,但是却增加了“厘金”等盘剥手段,再加上被迫开展对外贸易,政府税收逐年增加。但问题是,支付赔款、增加军费、官办企业……朝廷还要修圆明园、颐和园、办万寿庆典,还有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的奢靡腐败,反倒是让财政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于没有匹配的政治体制,“同治中兴”只造就了大清国表面繁荣,实现了畸形的发展。结果既没有藏富于民,也没有藏富于国,却是藏富于官。

  俯瞰历史长河,“同治中兴”中的这一段历史,特别是洋务运动,无疑是中国的进步,但实际上也只是有限的进步,还远不是什么伟大的光辉的成就。如果遇到严重的危机事件,这件皇帝的新装就会真相大白。

  历史的事实是:那个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的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与西方宪政体制的较量。结果,这个长期以华为师的“蕞尔小邦”,立宪改革仅仅三十年,就打败了正在“大国崛起”的天朝。“同治中兴”的画皮被血淋淋地撕开了,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颜面丧尽。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同治中兴”的神话还会继续维持着,但是,一个专制王朝的末期,危机总是不缺乏的。对于渐趋融入国际社会的清王朝来说,除了依然存在内乱的隐患,对外往来愈多,两种不同的体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锐。所以“中日必有一战”“中美必有一战”“中英必有一战”……虽然未必都是军事冲突,但是严重的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

  不管是内患还是外患,只要严重的危机到来,专制政权“中兴”的神话就一定会破灭。而只有这个神话破灭,当局才可能为自保而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战争后,真相就瞬时暴露在清国民众面前。于是激起了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十八省进京举人“公车上书”。庶民问政、关心国事变成了风尚,改制维新被普遍认为是国家必走之路。

  “中兴”失败,已经使得清廷的执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强烈质疑,如果还对朝野的强大的政改呼声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将沦入风雨飘摇中。于是,在慈禧默许下,光绪帝开始考虑政改。而在海外,革命党人开始组织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宪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头来看,甲午战争毁了大清的专制政权,却救了中国。


救了吗?现在你不是还认为中国水深火热吗?! icon_evil.gif


救了,起码我们现在没有辫子。 icon_mrgreen.gif

2012-09-14 16:35:39 | 引用
Sunmax
Sunmax
Re: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tictac 写道:
Sunmax 写道:
win8 写道:
 
  经济方面,建立的骨干企业都是官办,后来是官商督办。这些企业虽有民间股份,却是政府派员来管理。虽然政府赋予这些企业以垄断特权,但却由于产权不清晰,内部裙带关系、派系斗争、损公肥私及不思进取的风气严重,在同外资的竞争中,往往以亏损告终。

  这些腐朽的官办企业与外资经过多年的争斗,尽管靠朝廷不断输血、给政策,结果都是纷纷败阵。相反,由于垄断,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大量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失业。

  税收倒是节节攀升。虽然清廷为了安抚农民,一直执行农业税“永不加赋”的惠民政策,但是却增加了“厘金”等盘剥手段,再加上被迫开展对外贸易,政府税收逐年增加。但问题是,支付赔款、增加军费、官办企业……朝廷还要修圆明园、颐和园、办万寿庆典,还有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的奢靡腐败,反倒是让财政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于没有匹配的政治体制,“同治中兴”只造就了大清国表面繁荣,实现了畸形的发展。结果既没有藏富于民,也没有藏富于国,却是藏富于官。


怎么很像现在的中国?


所以,再来一次甲午海战,估计结果还是一样 icon_mrgreen.gif


说实在的,甲午战争是不是说有人将炮弹里面的火药换成沙了?现在会不会里面的火药是假的?

2012-09-14 16:36:50 | 引用
Re: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win8 写道: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zuozhi 于 2012/9/1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两国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开战,当时很多理性人士劝说大家要冷静,爱国不要“害国”。可结果就是那场战争却救了中国。

  甲午开战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兴”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中。“同治中兴”始自慈禧垂帘听政后,当时太平天国造成的十几年的浩劫刚开始平息,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清廷执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战。以慈禧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举措来恢复经济,恢复文化事业,更重要的是恢复清王朝稳定的执政大局。

  于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开始登场。湖北枪炮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工企业陆续建立;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也开始兴办;新式的铁甲军舰、钢甲军舰不断被购买回国;海军傲视亚洲,陆军战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间,这一番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举世惊叹,一个世界强国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六舰访日,军容之盛,国际侧目。清廷若派记者随行,当写出:“日本海军司令一言不发:清国水师不可战胜”之类的报道。

  不过,这三十年的“中兴”却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应当与洋务运动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无实际动静。相反,清廷对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就连最开明的李鸿章也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于是在经济转好、社会日渐稳定之后,“国学”得到了统治者大力推崇。平乱后,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复开科取土,重建书院并刊印儒家经书。大兴科举笼络了知识分子,提倡传统的意识形态又有利于稳固清廷的执政地位。

  由于有了“同治中兴”的成绩单,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获得了执政的合法性。还有配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攻虽不足,守实有余”,在手无寸铁的民众面前犹如钢铁长城。几千年“国学”的意识形态又在美化这一专制体制。如此一来,对内,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执政地位似乎又变得坚不可摧;对外,似乎越来越有“大清可以说不”的自信。

  统治集团还对这种将洋务运动与保守的皇权专制结合的特色体制而颇为自得。直到甲午战争的来临。

  甲午中日一战,大清海军尚可抵挡一阵,陆军基本一触即溃。所以胜负实在没有侥幸。梁启超对此战评论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战前就决之。体现整体国力的那张“同治中兴”的成绩单,其实也是一张好看的窗户纸而已。

  军事方面,虽然花巨资买来一只世界第七的舰队,但是尖端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舰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购买外国的。自己建立的军工厂只能生产相对落后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于军人,则是素质低下、纪律涣散,更无法跟外军相比。

  经济方面,建立的骨干企业都是官办,后来是官商督办。这些企业虽有民间股份,却是政府派员来管理。虽然政府赋予这些企业以垄断特权,但却由于产权不清晰,内部裙带关系、派系斗争、损公肥私及不思进取的风气严重,在同外资的竞争中,往往以亏损告终。

  这些腐朽的官办企业与外资经过多年的争斗,尽管靠朝廷不断输血、给政策,结果都是纷纷败阵。相反,由于垄断,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大量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失业。

  税收倒是节节攀升。虽然清廷为了安抚农民,一直执行农业税“永不加赋”的惠民政策,但是却增加了“厘金”等盘剥手段,再加上被迫开展对外贸易,政府税收逐年增加。但问题是,支付赔款、增加军费、官办企业……朝廷还要修圆明园、颐和园、办万寿庆典,还有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的奢靡腐败,反倒是让财政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于没有匹配的政治体制,“同治中兴”只造就了大清国表面繁荣,实现了畸形的发展。结果既没有藏富于民,也没有藏富于国,却是藏富于官。

  俯瞰历史长河,“同治中兴”中的这一段历史,特别是洋务运动,无疑是中国的进步,但实际上也只是有限的进步,还远不是什么伟大的光辉的成就。如果遇到严重的危机事件,这件皇帝的新装就会真相大白。

  历史的事实是:那个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的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与西方宪政体制的较量。结果,这个长期以华为师的“蕞尔小邦”,立宪改革仅仅三十年,就打败了正在“大国崛起”的天朝。“同治中兴”的画皮被血淋淋地撕开了,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颜面丧尽。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同治中兴”的神话还会继续维持着,但是,一个专制王朝的末期,危机总是不缺乏的。对于渐趋融入国际社会的清王朝来说,除了依然存在内乱的隐患,对外往来愈多,两种不同的体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锐。所以“中日必有一战”“中美必有一战”“中英必有一战”……虽然未必都是军事冲突,但是严重的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

  不管是内患还是外患,只要严重的危机到来,专制政权“中兴”的神话就一定会破灭。而只有这个神话破灭,当局才可能为自保而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战争后,真相就瞬时暴露在清国民众面前。于是激起了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十八省进京举人“公车上书”。庶民问政、关心国事变成了风尚,改制维新被普遍认为是国家必走之路。

  “中兴”失败,已经使得清廷的执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强烈质疑,如果还对朝野的强大的政改呼声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将沦入风雨飘摇中。于是,在慈禧默许下,光绪帝开始考虑政改。而在海外,革命党人开始组织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宪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头来看,甲午战争毁了大清的专制政权,却救了中国。


救的专制倒下了,新的专制又站起来了

国共两党政权都是共和国,但无一不是专制!!!

根本还在人心,治本必须让民主从人心深处迸发出来,否则只是一个又一个专制政权的更替!

温习一下"四君子"之一刘晓波当年在天安门广场一段讲话录音的文字记录:

"我觉得这次大学生运动的一个重大失误就在于,它只强调和政府之间的对抗关系,而忽略了、甚至淡漠了自身的民主建设,建设这个组织根本就不民主的话,我们假定一个最好的前提:学管代替了军管,这恰恰不是这次民主运动的胜利,恰恰是它的最大失败、最大可悲之处。"


2012-09-14 16:40:04 | 引用
tictac
A70Plus
Re: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Sunmax 写道:
tictac 写道:
Sunmax 写道:
怎么很像现在的中国?


所以,再来一次甲午海战,估计结果还是一样 icon_mrgreen.gif


说实在的,甲午战争是不是说有人将炮弹里面的火药换成沙了?现在会不会里面的火药是假的?


《高山下的花环》里有一个类似的镜头。武器质量不行。

2012-09-14 16:41:26 | 引用
Re: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Sunmax 写道:
tictac 写道:
win8 写道:
  对日作战:毁了大清,救了中国

  zuozhi 于 2012/9/1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两国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开战,当时很多理性人士劝说大家要冷静,爱国不要“害国”。可结果就是那场战争却救了中国。

  甲午开战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兴”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中。“同治中兴”始自慈禧垂帘听政后,当时太平天国造成的十几年的浩劫刚开始平息,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清廷执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战。以慈禧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举措来恢复经济,恢复文化事业,更重要的是恢复清王朝稳定的执政大局。

  于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开始登场。湖北枪炮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工企业陆续建立;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也开始兴办;新式的铁甲军舰、钢甲军舰不断被购买回国;海军傲视亚洲,陆军战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间,这一番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举世惊叹,一个世界强国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六舰访日,军容之盛,国际侧目。清廷若派记者随行,当写出:“日本海军司令一言不发:清国水师不可战胜”之类的报道。

  不过,这三十年的“中兴”却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应当与洋务运动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无实际动静。相反,清廷对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就连最开明的李鸿章也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于是在经济转好、社会日渐稳定之后,“国学”得到了统治者大力推崇。平乱后,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复开科取土,重建书院并刊印儒家经书。大兴科举笼络了知识分子,提倡传统的意识形态又有利于稳固清廷的执政地位。

  由于有了“同治中兴”的成绩单,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获得了执政的合法性。还有配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攻虽不足,守实有余”,在手无寸铁的民众面前犹如钢铁长城。几千年“国学”的意识形态又在美化这一专制体制。如此一来,对内,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执政地位似乎又变得坚不可摧;对外,似乎越来越有“大清可以说不”的自信。

  统治集团还对这种将洋务运动与保守的皇权专制结合的特色体制而颇为自得。直到甲午战争的来临。

  甲午中日一战,大清海军尚可抵挡一阵,陆军基本一触即溃。所以胜负实在没有侥幸。梁启超对此战评论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战前就决之。体现整体国力的那张“同治中兴”的成绩单,其实也是一张好看的窗户纸而已。

  军事方面,虽然花巨资买来一只世界第七的舰队,但是尖端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舰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购买外国的。自己建立的军工厂只能生产相对落后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于军人,则是素质低下、纪律涣散,更无法跟外军相比。

  经济方面,建立的骨干企业都是官办,后来是官商督办。这些企业虽有民间股份,却是政府派员来管理。虽然政府赋予这些企业以垄断特权,但却由于产权不清晰,内部裙带关系、派系斗争、损公肥私及不思进取的风气严重,在同外资的竞争中,往往以亏损告终。

  这些腐朽的官办企业与外资经过多年的争斗,尽管靠朝廷不断输血、给政策,结果都是纷纷败阵。相反,由于垄断,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大量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失业。

  税收倒是节节攀升。虽然清廷为了安抚农民,一直执行农业税“永不加赋”的惠民政策,但是却增加了“厘金”等盘剥手段,再加上被迫开展对外贸易,政府税收逐年增加。但问题是,支付赔款、增加军费、官办企业……朝廷还要修圆明园、颐和园、办万寿庆典,还有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吏的奢靡腐败,反倒是让财政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于没有匹配的政治体制,“同治中兴”只造就了大清国表面繁荣,实现了畸形的发展。结果既没有藏富于民,也没有藏富于国,却是藏富于官。

  俯瞰历史长河,“同治中兴”中的这一段历史,特别是洋务运动,无疑是中国的进步,但实际上也只是有限的进步,还远不是什么伟大的光辉的成就。如果遇到严重的危机事件,这件皇帝的新装就会真相大白。

  历史的事实是:那个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的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与西方宪政体制的较量。结果,这个长期以华为师的“蕞尔小邦”,立宪改革仅仅三十年,就打败了正在“大国崛起”的天朝。“同治中兴”的画皮被血淋淋地撕开了,大清特色的皇权专制体制颜面丧尽。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同治中兴”的神话还会继续维持着,但是,一个专制王朝的末期,危机总是不缺乏的。对于渐趋融入国际社会的清王朝来说,除了依然存在内乱的隐患,对外往来愈多,两种不同的体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锐。所以“中日必有一战”“中美必有一战”“中英必有一战”……虽然未必都是军事冲突,但是严重的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

  不管是内患还是外患,只要严重的危机到来,专制政权“中兴”的神话就一定会破灭。而只有这个神话破灭,当局才可能为自保而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战争后,真相就瞬时暴露在清国民众面前。于是激起了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十八省进京举人“公车上书”。庶民问政、关心国事变成了风尚,改制维新被普遍认为是国家必走之路。

  “中兴”失败,已经使得清廷的执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强烈质疑,如果还对朝野的强大的政改呼声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将沦入风雨飘摇中。于是,在慈禧默许下,光绪帝开始考虑政改。而在海外,革命党人开始组织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宪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头来看,甲午战争毁了大清的专制政权,却救了中国。


救了吗?现在你不是还认为中国水深火热吗?! icon_evil.gif


救了,起码我们现在没有辫子。 icon_mrgreen.gif


心中的辫子还在啊

用神鞭的一句台词:辫没了,神在!

2012-09-14 16:42:25 | 引用
tictac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发表评论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网

Private Policy | skin design: blogworld.com.cn | page generation: 0.051 s
部落窝模板世界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