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h96
空間首頁 | 博客 | 日記 | 相冊 | 書簽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 留言
文章分類
上傳  
最新帖子
外公的三位媽媽 zt
方舟子科普: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是怎麼回事
2025 U.S.News 美國大學
手機提示空間不足別亂刪,只需記住這6個代碼,瞬間騰出幾十G內存
上海年薪30萬是什麼水平?陸家嘴的白領們怎麼說
十萬粉絲的YouTube頻道能賺多少錢?輕松賺錢的最簡單方法,加拿大移民登陸初期最佳工作!
馬斯克的私人飛機
江南三線城市路邊女攤主詳述三十年家庭奮斗轉運史!
揭秘翟山鷹的藏身地點
聽翟山鷹談上海城投成立人武部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統計
點擊: 104463
帖子數量: 652
開辟個人空間: 2022-10-01
最後更新: 2024-11-12
RSS訂閱
 
 
 
 
 
 

外公的三位媽媽 zt

2024-11-12 16:03:01
>>文章內容
外公的三位媽媽

我的外公生於新中國成立前的1946年,重慶涪陵人氏。他本姓江,因母親早亡、被親生父親拋棄,從小跟著一位沒有血緣關系的外婆生活,前後遇到了兩位養母,加入到了一個四世同堂、人口眾多的紅色革命家庭。關於他早年的生活,只有親人的講述和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拼接而成,但我仍可以從這些記憶的片段中看見一位堅忍、善良的少年。

沒有記憶的親生媽媽

1946年,二戰剛剛結束,重慶作為戰時首都的歷史使命也隨之終結。但經歷了戰亂的重慶,依然深陷在水深火熱之中。

那年元旦,天氣陰冷潮濕,距離重慶百公裡以外的“千裡烏江第一城”涪陵一片蕭索、寂寥。就在那一天,城中一戶江姓人家中,一個男嬰響亮的啼哭聲,打破清晨的寧靜。

這就是我的外公,帶著一家人在苦難中喘息的一絲甜蜜和希望而來。家人給他起的乳名叫“地瓜”,大概是希望他的人生如地瓜一樣,甜蜜幸福吧。

然而,命運多弄人。

第一次做母親的女人得了產後風,在孩子還未出滿月之際就撒手人寰。男人實在不會照顧這麼大的孩子,索性將他送給外婆撫養,後離開涪陵去了萬州,再無音訊。這個嬰兒尚不冥人世,便失去了雙親的護翼,生於苦難成長於苦難,便是外公人生最初的打開方式。

地瓜的外公從事農作物種植,生意做得頗具規模,在當地小有名氣。他娶了兩房老婆,地瓜的親外婆是大老婆,小老婆叫王書榮。天有不測風雲,隨後的幾年裡,地瓜的外公、外婆相繼離世。等到地瓜開始有記憶時,他是跟著王書榮外婆、舅舅(比他大5歲)在涪陵生活。

孤兒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多麼得艱辛。一家人生活難以維計,這個與外公沒有血統關系的王書榮,苦苦掙扎、疲憊不堪,她的心情總是灰暗的。外公常常想起,小時候他幾乎沒穿過鞋,全是光腳走路。有一次,外公失足掉進河裡,被路人救起,但右耳因進水化膿耳膜穿孔,從此失聰。

我常想,上天為什麼要把這麼多的不幸給外公,腦海裡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畫面:一個衣衫襤褸的羸弱小孩,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沒有父母的疼愛、陪伴,還要時不時受到王書榮地訓斥。外公在誠惶誠恐、無助膽怯中來到了1956年的夏天。

涪陵的夏天特別炎熱。一天,王書榮一反常態心情看起來很好,樂呵呵地准備著各種好吃的,10歲的外公隱隱感覺家裡會有什麼事兒發生。幾天後,王書榮帶著他和舅舅來到江邊碼頭接船。下船的人群中有兩位打扮幹練的中年婦女,王書榮眼睛一亮,叫著“珠兒”的名字,一位面容清秀的女性第一次撞進外公的眼簾,莫名的有一種親近感。看著她和外婆擁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外公心裡有些許不安。

接下來的幾天,家裡就像過年一樣熱鬧,時時傳來歡快的笑聲。“珠兒”阿姨拉著外公的手,問他願不願意離開涪陵去北京,傻傻的外公一個勁地點頭。沒過幾天,他們便隨著“珠兒”坐上了北上的客船。

這是外公第一次離開涪陵,家鄉從此在他未來的人生裡,變得越來越遙遠。但這一次,卻是他結束苦難童年走向新生活的一個轉折點。

錚錚鐵骨的王藕媽媽

“珠兒”阿姨,大名叫王藕,是王書榮姐姐的女兒。從小在涪陵長大,和她的姨媽王書榮關系甚好。

外公常說,他這一生最幸運的事,就是三生有幸遇見了王藕媽媽。這是給了他人生啟蒙和至深影響的、最令他敬佩的一位不平凡的人。

關於王藕的生平,《烈女傳奇》一書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載:王藕,女,1917年生,湖北江陵人。原名祝成龍,長期使用舒賽筆名。抗戰爆發後在武漢參加婦女戰地工作團,1938年3月入應城湯池訓練班學習。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京安縣委宣傳部代部長、雲夢和江陵縣委社會部長兼公安局長、新四軍五師第三軍分區衛生部政委、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副政委兼總支部書記等職。建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民政處副處長、中央軍委復原委員會工作組長、中央建築工程部人事司處長等職。1966年12月張貼全國第一張反對林彪大字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於 1971年5月慘死獄中。經年54歲。

王藕的一念親情,卻成就了外公的一生。

1956年,王藕在中央建工部任人事司處長。生活穩定下來,她時常因為沒能在父母身邊盡孝而倍感自責,念及姨媽王書榮生活困頓,決定將姨媽一家接到身邊來,也算告慰父母在天之靈。

王藕當時單身,沒有孩子,收了養女舒娜撫養在身邊,外公正好比舒娜大一歲。這個家裡有老人,有孩子,成了一個大家庭,其樂融融。

在北京,王藕幫外公聯系了學校。開學前,她給外公改名叫王淵,希望他成為一個具有淵博知識的人。從此以後,外公就一直使用這個名字,再未改變。周末,王藕會帶他們去北海劃船、去天安門廣場游玩、聽梅蘭芳唱戲、看足球比賽,生活豐富多彩。

外公還記得,那是 1957年夏天,中國足球隊與印度尼西亞足球隊在先農壇體育場進行比賽,他們前去觀看。那天,外公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總理,他們就隔著幾排座位。那場比賽中國隊輸了,但外公見到周恩來總理激動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復。

王藕也常常給他們講自己的革命經歷,外公和舒娜聽得入了神!王藕是湖北人,根據湖北稱謂,外公、舒娜都喊她大爹。她常常笑稱:我是又有兒又有女,既當爹又當媽。

在王藕的革命生涯中,最讓外公贊歎的就是她當公安局局長那段時期。1943年5月,舒賽(王藕當時的化名)調任江陵縣委社會部副部長兼公安局局長。

她是豫鄂邊區第一個女公安局局長,時年二十六歲。舒賽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的工作作風使當地的治安有了明顯的好轉,她清除湖匪,鋤奸破案,使多年混亂不安的江、潛一代湖區日趨穩定,群眾安定生活;她組建了手槍隊,追捕漢奸,懲治叛徒,非常受人們愛戴,老百姓對女局長是贊不絕口。五十年後,原公安局秘書周方琳回憶道:“人們把我們的女局長視為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群眾喜歡她,敵人對她也怕三分。我們的手槍隊厲害得很,把漢奸特務活捉回來後,連日本人和國民黨的特務頭子都震動了。”

在外面工作雷厲風行的王藕,在家裡教育子女也一樣上心。

外公剛到北京,身體瘦弱,雖然年齡比舒娜大,但個頭卻比舒娜低半頭。王藕常常把家裡好吃的,第一個給外公,沒少惹得舒娜吃醋。半年之後,外公卻依然面黃肌瘦,她又帶外公去看病,原來是肚子裡有蛔蟲。回家後,盯著他服藥排蟲。從小喪母的外公第一次感受到像媽媽一般細致如微地呵護,幼小的心靈扎下了“愛”的種子。

王藕發現外公有音樂天賦,就買來二胡,聯系老師,帶他去學習。每周在中央歌劇舞劇院學習音樂的時光,對外公來說非常美好,他也認識了喬羽、王琨這樣的藝術家。多年後,遠離北京在電視上看到他們,外公都會非常激動。音樂在外公的一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他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奠定了基礎。

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

1958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剛剛感受到家庭溫暖的外公,再次經歷命運急轉直下的灰色人生。

王藕因為在工作中堅持正義、反對腐敗,多次遭到錯誤處理。她被停止工作、革去公職,沒有了生活來源,一家人搬離了獨棟小院,日子過得艱難。隨後,王藕被抓、家被抄,生活陷入了絕境。

1960年,王書榮只好帶著自己的兒子、舒娜和外公,再次投奔當時在河南鄭州生活的祝d(王藕的親妹妹)。

與第二位母親—王藕媽媽的緣分只有短短的4年,但這4年卻為外公打開了一扇窗,樹立了人生理想,指引了前進方向。

外公離開北京後,始終牽掛著王藕媽媽,開始與她書信往來。王藕媽媽總是教導外公好好學習,做一個正直、善良,樂於奉獻的人!

1964年10月20日,王藕媽媽在天安門前留下了這張照片,並在照片背後給外公留言:“親愛的天安門啊:我永遠站在你的面前,我經受得住你的任何檢閱、考驗!為淵兒索照而寫”這張照片也成了我們家的傳家寶,一直被外公珍藏著。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王藕張貼了全國第一張反林彪的大字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於1971年5月冤死山西獄中,1987年被平反昭雪。



1986年10月,外公和家人們一同前往山西隰縣監獄,王藕的骨灰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縷青絲。睹物思人,全家人悲憤慟哭,為她多舛的一生,也為她崇高偉大的信仰和堅貞不屈的精神。正如劉真《悼舒賽》中寫道的:“卅載沉冤昭雪日,挽歌動地哭女雄。”



1987年2月26日,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當時名稱)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為“好黨員、好同志、好幹部”王藕舉行骨灰安放儀式。正義盡管遲到了,但它沒有缺席!



溫情似水的祝d媽媽

“親情是不滅的焰火,我們的人生被它照亮。”

王藕參加革命後,帶領著弟弟妹妹一同投身到解放全中國的革命斗爭中去。

祝d,是比王藕小11歲的親妹妹。1944年在湖北邊區參加了新四軍隊伍,經歷了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1955年被分配至河南省建築安裝工程處工作,後又調動到開封。

她是我們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領航人,是外公的第三位母親,是我最敬愛的外曾祖母。

1960年,當王書榮帶著一家老小投奔祝d時,這個家庭已經有了三女一兒。初來乍到,一下子多了幾張嘴,一家老小,單孩子就七個,全家的重擔都壓在祝d和丈夫肩上。

三年自然災害,河南又是鬧饑荒最嚴重的地方。但看似柔弱的祝d毫無怨言地接納了他們。照顧老人、招呼孩子,事無巨細。當時鄭州正好招飛行員,祝d帶著外公去報名,卻在最後環節,因外公右耳失聰失去成為一名飛行員的機會。隨後,祝d調動到開封高壓閥門廠工作,外公又跟隨這個大家庭輾轉到開封上學。

1962年,外公順利地考入了開封市第二技工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尉氏縣當了一名拖拉機手。

外公能賺錢了,他義無反顧地幫助祝d媽媽承擔起照顧這個大家庭的重擔。每個月發了工資,外公只留下自己的生活費,其他的全部交給祝媽媽。王書榮身體越來越差,他煎藥熬煮,照顧起居直到她離世。弟弟妹妹上學、參軍,外公總是細心幫他們置辦好所有的物品。

1965年,外公又憑借出色的二胡技藝被河南省洛陽鐵路分局三門峽西鐵路中學選走,轉行成為了一名中學老師,開始了他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的教師生涯。

外公調到三門峽工作後,離家越來越遠,但對家人的惦念卻越來越濃厚。每到周末,他就會裝滿各種好吃的回開封看望家人。一進家門,弟弟妹妹將外公團團圍住,爭搶著要大棗、核桃。“大哥回來就是過年!”這是弟弟妹妹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外公回憶,不知道什麼時候改口叫祝d媽媽,而是自然而然的認定了她就是“媽媽”。經歷了太多顛沛流離、坎坷曲折的生活後,外公終於有了一個溫暖的家。沒有血緣勝似血親的這份親情,把這個大家庭的每個人的心都牽在一起,彼此珍惜這難得的緣分。

1976年5月,外公結婚了。祝d媽媽在開封打了五大件家具,親自隨車、一路顛簸送到三門峽,給外公辦了一個體面排場的婚禮。我的媽媽自從出生後就一直是家裡最受重視和寵愛的長孫女。

外公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但他待人寬厚、樂於助人,對學生充滿了愛心,非常受人尊敬。記得我小時候,跟著外公走在大街上,打招呼的人絡繹不絕,我能明顯地感覺到他在當地的威望。

外公在外是好老師、好同事、好朋友,在家是好丈夫、好兒子、好女婿。他不僅孝順自己的父母,還主動幫助外婆贍養常年臥床的岳父岳母(都活了 90 高齡),街坊鄰居無不豎起大拇指誇贊。外公說,他比別人幸運,他得到了很多,要懂得感恩、懂得回饋。

2015年1月,外公和弟弟妹妹精心為祝d媽媽兩口舉辦壽宴,慶祝他們攜手革命、光輝不朽、相敬相愛的幸福人生!唯一不同的也許只是一個姓氏,而完全相同的是濃濃的親情,是愛。

2016年夏天,外公突發重病,行動不便的祝d媽媽穿著尿不濕坐了5個小時火車從開封前往三門峽探望,這是在病榻前外公與祝d媽媽的合影留念。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堅強如山的外公留下了眼淚,那是一個兒子發自內心對媽媽地依戀。



2016年8月31日,外公帶著不舍的眷戀離開了這個世界!祝d媽媽悲痛欲絕,她哭喊道:“我失去了最最親愛的兒子!”而我,作為外公至親的血脈,目睹了這感天動地的一幕,早已是淚流滿面!

血脈庚精神傳承

2015年,祖國舉行盛大的儀式慶祝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舒賽(王藕化名)與葉挺等人並列進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鐵軍魂·中華情》圖片攝影展。她是英勇不屈的“新四軍美女特工”,是鄂豫邊區首任女公安局局長,是文革期間第一位貼林彪大字報的人!就像馬識途寫到的:舒賽是一塊鋼,在和邪惡勢力的搏擊中閃射出來的火花,特別艷麗。

現已92歲高齡的外曾祖母祝d被授予抗戰 60、70周年紀念章。今年9月,她又喜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光輝和榮譽屬於這些經歷了戰火洗禮的最可敬的人!

王藕是她的親姐姐,是她走上革命的引路人;她也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王藕大愛無私的奉獻精神,把贍養老人、教育晚輩的接力棒傳遞下去。在王藕的墓前,外曾祖母最愛說得一句話就是:“姐姐,我沒有辜負你的重托!”

1995年,我的母親高考選擇志願時,聽取了祝d地建議,報考了河南省警察學院,從此我的母親穿上了警服,繼承了王藕的事業,成為了我們這個家族中的第二位警察。現在,我們大家庭中有三人從事公安工作,外公常常教育媽媽,“警察對於別人來說也許就是一種職業,但對於我們家來說,它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傳承!不要辜負頭頂的國徽,不要給王藕抹黑!”

因為我的父母都是公安,工作繁忙,從我小時候,外公就承擔起照顧、教導我的重任。他培養我的興趣愛好,關注著我的進步與成長;常常帶我旅游,為我補充課外知識。2014年,我通過小升初考試進入到陝西省西安市一所重點中學讀書,當時因為年齡尚小,離家不適應,外公又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了近兩年,直到了我度過了最困難的求學初期。我愛與外公聊天,上了年紀的他最愛回憶往事,他從來不覺得自己苦,反而都是幸福和甜蜜。他常常告訴我他有三位母親,一位是帶他來到世界的親生媽媽,一位是錚錚鐵骨的革命媽媽,一位是給了他一個家的溫情媽媽。每一位媽媽都在他人生成長路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位都是值得他感謝、感激、感恩。每次聽外公重溫他的人生經歷,對我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都會激發我心中產生無限的正能量!

一個被父拋棄、母親早亡的孤兒,被革命大家庭收養以後,才有了一個溫暖的家,才受到了優良家風地教育。外公在兩位養母地教育引導下,成長為一個堅強樂觀、博愛寬厚的謙謙君子。他長大後又投身教育事業,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以自己崇高的品行,言傳身教地影響了無數學子。他注重家風地延續,重視對後輩地教育。他雖經歷坎坷,但內心總是充滿陽光,從不抱怨。“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就是對外公一生品格最好地詮釋!

家和萬事興,國盛天下平!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紙,而家庭鋪上的是第一層底色!優良的家風,好比一杯上好的茗茶,任憑屋外風吹雨打,也能熏得屋內滿室醇香、回味無窮!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樣一個母慈子孝、兒孫成才、幸福和美的革命大家庭中。我們晚輩會沿著紅色基因鑄就的人生航道,勇擔使命,續寫新的輝煌!



一、探究過程

聽外公講述他坎坷的人生經歷,探究他與革命家庭的結緣,了解家中長輩的英雄事跡是一直伴隨我成長的一件事。

王藕是我們這個革命大家庭的引路人,小時候,她常常是我作文筆下的人物,我敬仰她、佩服她,為她自豪、為她感動。我們家珍藏著與王藕有關的一切:一張張照片、王藕的訃告、報道王藕的報紙(2010 年5月27日的大河文摘報),這些都是我寫作的素材。初中時,我反復閱讀了《烈女傳奇》一書,對王藕的人生經歷有了全面地了解。

我的外曾祖母祝d常常用那口濃重的湖北口音給我們講述這個大家庭的革命故事,作為這個四世同堂家庭的最小一輩,我覺得我有義務做好紅色基因地傳承與傳播,堅定地跟黨走,感染身邊更多的人!

王藕的親弟弟--舒鐵民(筆名薊子)同志從退休後,花費了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走遍了王藕生前生活、學習、革命工作過的地方,訪問了和王藕共過事的戰友和同事,還原了王藕整個的人生經歷,撰寫了《烈女傳奇》這本書,讓我們得以看到在歷史上還有這樣對共產主義信念堅貞不屈的人。舒鐵民曾經告訴我們:“舒賽(王藕別名)生前在逆境中堅持正義、抗擊邪惡,以血淚甚至生命做代價而留下來的一批珍貴手跡以及歷史檔案,我必須對它們有一些交代。她的一些老戰友和生前好友,也希望能看到她坎坷奮斗一生的實錄。”

2014年的暑假,媽媽帶著外公、外婆和我一起前往重慶涪陵尋根問祖。雖然家鄉已經沒有了親人,但短短的旅游使我深深體會到了“根”的含義!據外公回憶,當時他的家住在高升塘(諧音),旁邊有一個教會醫院,站在自家門前就能望見烏江。我們在當地找了一位出租車司機,帶著我們走街串巷尋找當年的痕跡。司機介紹,涪陵有個高筍塘商圈,是涪陵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現在建有涪陵最高的雙子塔樓;旁邊是涪陵中心醫院,這個地方離江邊不遠,就幾分鍾的車程。我們確定了這就是外公當年生活的具體位置。外公站在江邊深情地說道:“一切都變了,唯一不變的是長江和烏江!”而我們都被感動得無語凝噎!
tjh27 | 點擊: 0 | 評論: 4 | 分類: 上傳 | 論壇: 素裡新家園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tjh27
無題
  • 外公的三位媽媽 zt

    2016年8月31日,外公帶著不舍的眷戀離開了這個世界!祝甦媽媽悲痛欲絕,她哭喊道:“我失去了最最親愛的兒子!”而我,作為外公至親的血脈,目睹了這感天動地的一幕,早已是淚流滿面!

    血脈庚續 精神傳承

    2015年,祖國舉行盛大的儀式慶祝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舒賽(王藕化名)與葉挺等人並列進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鐵軍魂·中華情》圖片攝影展。她是英勇不屈的“新四軍美女特工”,是鄂豫邊區首任女公安局局長,是文革期間第一位貼林彪大字報的人!就像馬識途寫到的:舒賽是一塊鋼,在和邪惡勢力的搏擊中閃射出來的火花,特別艷麗。

    現已92歲高齡的外曾祖母祝甦被授予抗戰 60、70周年紀念章。今年9月,她又喜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光輝和榮譽屬於這些經歷了戰火洗禮的最可敬的人!

    王藕是她的親姐姐,是她走上革命的引路人;她也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王藕大愛無私的奉獻精神,把贍養老人、教育晚輩的接力棒傳遞下去。在王藕的墓前,外曾祖母最愛說得一句話就是:“姐姐,我沒有辜負你的重托!”

    1995年,我的母親高考選擇志願時,聽取了祝甦地建議,報考了河南省警察學院,從此我的母親穿上了警服,繼承了王藕的事業,成為了我們這個家族中的第二位警察。現在,我們大家庭中有三人從事公安工作,外公常常教育媽媽,“警察對於別人來說也許就是一種職業,但對於我們家來說,它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傳承!不要辜負頭頂的國徽,不要給王藕抹黑!”

    因為我的父母都是公安,工作繁忙,從我小時候,外公就承擔起照顧、教導我的重任。他培養我的興趣愛好,關注著我的進步與成長;常常帶我旅游,為我補充課外知識。2014年,我通過小升初考試進入到陝西省西安市一所重點中學讀書,當時因為年齡尚小,離家不適應,外公又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了近兩年,直到了我度過了最困難的求學初期。我愛與外公聊天,上了年紀的他最愛回憶往事,他從來不覺得自己苦,反而都是幸福和甜蜜。他常常告訴我他有三位母親,一位是帶他來到世界的親生媽媽,一位是錚錚鐵骨的革命媽媽,一位是給了他一個家的溫情媽媽。每一位媽媽都在他人生成長路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位都是值得他感謝、感激、感恩。每次聽外公重溫他的人生經歷,對我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都會激發我心中產生無限的正能量!

    一個被父拋棄、母親早亡的孤兒,被革命大家庭收養以後,才有了一個溫暖的家,才受到了優良家風地教育。外公在兩位養母地教育引導下,成長為一個堅強樂觀、博愛寬厚的謙謙君子。他長大後又投身教育事業,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以自己崇高的品行,言傳身教地影響了無數學子。他注重家風地延續,重視對後輩地教育。他雖經歷坎坷,但內心總是充滿陽光,從不抱怨。“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就是對外公一生品格最好地詮釋!

    家和萬事興,國盛天下平!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紙,而家庭鋪上的是第一層底色!優良的家風,好比一杯上好的茗茶,任憑屋外風吹雨打,也能熏得屋內滿室醇香、回味無窮!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樣一個母慈子孝、兒孫成才、幸福和美的革命大家庭中。我們晚輩會沿著紅色基因鑄就的人生航道,勇擔使命,續寫新的輝煌!

    附錄
    一、探究過程

    聽外公講述他坎坷的人生經歷,探究他與革命家庭的結緣,了解家中長輩的英雄事跡是一直伴隨我成長的一件事。

    王藕是我們這個革命大家庭的引路人,小時候,她常常是我作文筆下的人物,我敬仰她、佩服她,為她自豪、為她感動。我們家珍藏著與王藕有關的一切:一張張照片、王藕的訃告、報道王藕的報紙(2010 年5月27日的大河文摘報),這些都是我寫作的素材。初中時,我反復閱讀了《烈女傳奇》一書,對王藕的人生經歷有了全面地了解。

    我的外曾祖母祝甦常常用那口濃重的湖北口音給我們講述這個大家庭的革命故事,作為這個四世同堂家庭的最小一輩,我覺得我有義務做好紅色基因地傳承與傳播,堅定地跟黨走,感染身邊更多的人!

    王藕的親弟弟--舒鐵民(筆名薊子)同志從退休後,花費了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走遍了王藕生前生活、學習、革命工作過的地方,訪問了和王藕共過事的戰友和同事,還原了王藕整個的人生經歷,撰寫了《烈女傳奇》這本書,讓我們得以看到在歷史上還有這樣對共產主義信念堅貞不屈的人。舒鐵民曾經告訴我們:“舒賽(王藕別名)生前在逆境中堅持正義、抗擊邪惡,以血淚甚至生命做代價而留下來的一批珍貴手跡以及歷史檔案,我必須對它們有一些交代。她的一些老戰友和生前好友,也希望能看到她坎坷奮斗一生的實錄。”

    2014年的暑假,媽媽帶著外公、外婆和我一起前往重慶涪陵尋根問祖。雖然家鄉已經沒有了親人,但短短的旅游使我深深體會到了“根”的含義!據外公回憶,當時他的家住在高升塘(諧音),旁邊有一個教會醫院,站在自家門前就能望見烏江。我們在當地找了一位出租車司機,帶著我們走街串巷尋找當年的痕跡。司機介紹,涪陵有個高筍塘商圈,是涪陵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現在建有涪陵最高的雙子塔樓;旁邊是涪陵中心醫院,這個地方離江邊不遠,就幾分鍾的車程。我們確定了這就是外公當年生活的具體位置。外公站在江邊深情地說道:“一切都變了,唯一不變的是長江和烏江!”而我們都被感動得無語凝噎!

    二、探究感悟

    有一句歌詞這樣唱道:“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可以說,家庭是一個人人生的起點,是夢想啟航的地方。

    外公的人生經歷,濃縮了新中國的發展變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著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傳承著紅色的革命基因,這些都也深深啟迪著我去繼承、追隨、思考、敬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今年是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對我們這個大家族的引路人王藕、對我至親的外公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爭當紅色傳人,以初心換真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力量!

  • 2024-11-25 15:37:51 | 引用
    無題
    楔子

    活動感悟

    擱筆之前,我還想再談幾點感受。的確,這次活動對我的影響很大,對於個人來說,我確實在此其中提升了我的史證收集探究和歷史寫作的素養——在一開始的時候我是把它當作寫歷史小說一樣來對待的,但是上手以後,才發現這不是我想象的那一般幼稚的,因此這促成了我對待歷史寫作的認識與態度的大轉變,從而促進了我歷史素養的逐步提高。

    當然對於我的家族來說,通過這次活動,我記錄了家族裡面那些即將被遺忘的不為人知的戰爭歷史,並將他們連綴成線、編撰成集,從而使它們為人所知。

    這也是這次活動給予,我們家族塵封歷史的再次發現的機會,如果不是因為它,很可能我們家族的那些故事將隨著上一輩人的老去而被帶進泥土之中使得它無人所知。作為一個文科生,歷史愛好者,發現歷史、保護歷史,就是我們能為後輩做的最大貢獻。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老一輩人親口講述的歷史讓我對那個時候的戰爭有了一個較為客觀理性的認識。我向來是一個比較反戰的人,對於戰爭秉持的是一種“春秋無義戰”的態度。

    小時候看過的一部戰爭電影裡面,戰爭對人性的戮害和對美好家庭的破壞給我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自此,我也萌發了一種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對各種美化戰爭的影視作品的深惡痛絕之感。

    我書架上的書籍裡面,一多半都是揭示戰爭殘酷的文學作品,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書籍的思想偏向作用,給我後來正確史觀的建立造成了一些麻煩。

    我曾經一度認為無論什麼戰爭都毫無正義,內戰更尤為其甚——簡直是兄弟鬩牆的屠殺場。但是,通過此次探究,我驚訝地發現了我之前錯誤的根源所在——得出結論是沒有經過考察的脫離群眾的偽結論。

    通過老一輩人的質樸話語,我懂的了什麼叫做正義戰爭——全部人民都心悅誠服的傾盡肺腑的支持出力的戰爭。

    從他們剛強的的眼神中,堅定的語氣裡,我明白了為什麼人民選擇了共產黨,為什麼外強中幹的國民黨會被擊敗——因為人民站在光明一邊,人民需要的是正義,而中國共產黨正代表了人民之所需、之所要。

    人民對於共產黨的愛戴是毋庸置疑的,從老人們的話裡面能夠聽出來他們的熱愛是出自內心的,而不是像現在某些所謂“歷史學家”那樣陰暗的揣測。也緣於此,當我現在看到網上那些吹國民黨多麼好,和那些所謂“歷史真相”的令人作嘔的“幹貨”帖子時候,我只能給予他們無情的嘲諷,對那些人一笑置之。

    究竟誰是他們嘴裡所謂的“你國愚民”,咱們拭目以待。

    我要說的另一點則是我從老一輩人們記敘中所體會到的英雄主義。我曾經為了寫一篇軍事小說而去專門研究戰爭中的士兵心理,我是不相信那種讓人讀後激情澎湃的英雄主義的存在的——固然,在戰爭開始前,一個人可以有那樣英雄主義的幻想,但是當他踏上戰場五分鍾之內,當他的腎上腺素促使的興奮衰退,並且他見識到戰爭的血腥與殘暴之後,他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就會蕩然無存。

    我因此得出了戰爭中士兵只有“為了生存”的心理狀態,而不大可能存在英雄主義的結論。但是我再度犯下了妄下結論的錯誤。在采訪中,那些親身經歷過戰爭的老一輩人在敘述中,的確洋溢著樸素而真實的革命英雄主義。

    這不由得讓我重新思考,為什麼戰爭中的人身上會存有英雄主義?原因在於信仰,當一個人有了信仰的時候,他就知道他在為什麼而戰,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理想。也許這就是許許多多的人在身陷重圍的情況下,表現出的是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而不是窮途末路的困獸之斗。

    斯人已歿,留史以詠。研究歷史,能啟人智,亦能明人理。我想這就是此次歷史寫作大賽舉辦的目的所在吧。

    2024-11-25 15:38:59 | 引用
    tjh27
    tjh27
    Re: 外公的三位媽媽 zt
    祖父的五個夢想——與共和國同齡的光輝歲月
    楊佩儒

    活動過程記錄

    因為爺爺楊學文早年生活變化較大,涉及領域行業較廣,加之涉及到的歷史人物有的是新中國歷史上地位較高的政治、軍事人物,有的早已離散或過世,所以探究過程比較艱難,主要以對爺爺本人內心感受的探究和訪談為主。因為他的軍隊生活和國營企業工作經歷與黨和國家歷史政策、解放軍軍史關系較大,因此大量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結合爺爺的回憶進行證實與修正。

    一、關於實地考察與走訪

    自2017年國慶以後利用假期時間先後回到爺爺故鄉石門河村、柴家溝村等地,參觀了史演河公社舊址,對爺爺三弟、居住在縣城的村民張定、浮山縣老兵作家魯廣岱等人進行走訪,獲取一些珍貴的歷史當事人的口述材料,並在家中多次對爺爺本人進行咨詢訪談,還原出了爺爺少年時期及文革時期的生活輪廓,並於爺爺本人進行了校對,遺憾的是部隊期間的很多戰友因為來自全國各地,已無法聯系,無法進行細考。在翼城縣城參觀了翼城縣糖酒公司舊址與倉庫舊址,記錄了糖酒公司的興盛與衰敗,遺憾的是老楊副食店原址已在舊城道路拓寬中被拆掉,在那個年代也沒有條件進行專門攝影,無法實地考察。

    二、歷史材料的研讀與獲取

    這一過程也開始於國慶節之後。一方面包括了活動過程中對於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查閱與翻看,許多資料源於互聯網,也利用了家中藏書,包括《四大野戰軍作戰紀事》、《中國現代史圖冊》、《新中國成立的五十件大事》等史學資料,與爺爺的口述回憶進行對比,對他回憶中因時間久遠而產生的一些人名、時間的偏差進行了修改糾正,保證了記錄涉及到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准確性。另一方面包括對爺爺本人一些實物資料說明的查看與收集,附圖如下。

    2024-11-25 15:40:11 | 引用
    Re: 外公的三位媽媽 zt
    記爺爺與時代同行的奮斗人生


    文章經過三次改動,短短二十多天的時間裡,不斷進行史料搜集,資料查找,核實補充。


    第一稿成文時,經老師點撥,我發現文章內容不充實,邏輯性不強。其中,爺爺是如何一步步經受磨練,自我成長;又是怎樣從一個農民變為一個廠長,這期間爺爺受到了誰的影響,經歷了怎樣的思想轉變等等問題在文章中都不能清晰地看出來。於是九月十三號,時隔六天,我對爺爺進行了第二次采訪。這一次,爺爺給我講述了他生命中兩個重要的人--父親和哥哥。爺爺講,父親的言傳身教給了他堅強,能吃苦肯吃苦的品質而哥哥則在一定程度上將他引上了一條新的人生道路。



    采訪結束後,我邊聽錄音,邊進行整理,發現“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改革開放”等等代表一定時期,一定時代的名詞頻頻出現。在爺爺沙啞的嗓音中,它們似乎與爺爺與他的整個大半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樣想著,我將爺爺的前半生的大事件整理成編年體的形式,每個階段進行概括與總結。大概寫到“一九七六年曾祖父去世,爺爺挑起家裡的重擔”時,我突然想到,爺爺人生歷程的變化與發展與新中國的發展節點有著完美的契合!於是我重新梳理文章,找到了其中的聯系:出生於新中國建國之初的爺爺是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幼年時,積極建設祖國,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通過曾祖父影響了爺爺,為他打下性格的底色;青年時,混亂但包含激情的十年動蕩讓他深入集體,了解了勞動的意義;壯年時,改革開放號角吹起,爺爺的命運也開始轉變,從農民走上了更廣闊的天地;中年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縱深發展,對外開放之路越走越寬,爺爺的事業也向國際市場開展……這種聯系的發現,讓我興奮又驚奇----我第一次如此真實有力而又清晰無比的感受到國家與個人之間存在的紐帶。於是我將原副標題“記爺爺的奮斗人生”改為了“記爺爺與時代同行的奮斗人生”,並查找相關資料成第二稿。



    經老師指導,我又發現了自己的不足:爺爺與時代原本緊密的聯系,因為我具體史料的缺失而顯得空泛且蒼白。於是,我通過媽媽的幫助,從沁陽市政協主席那借來了他收藏的一本《中共沁陽歷史大事記》。沉甸甸的書拿在手,我又感覺到了歷史的厚重。之後又在爺爺的帶領下回老家,采訪村裡的老人,了解到了爺爺四五歲時村裡建設的狀況……看著一點點的空白被填補,那些遙遠的時代似乎在我眼前逐漸清晰,可感……於是第三稿成文,經細節修改最終定稿。

    整個探究過程花費了我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盡管辛苦,可當一萬多字的文章呈現在自己面前時,那種喜悅和滿足是無以言表的。爺爺人生的大門,我已輕輕推開,抹去歷史的煙塵,仔細尋探、撫摸再思索。我收獲的不只是對爺爺人生歷程的了解,更是一種勇於探索歷史,感悟歷史的精神。

    感謝“燕園杯”,感謝爺爺和老師,也感謝堅持下去,不斷思考總結的自己。

    感悟歷史,薪火相傳

    爺爺在我眼裡,是智慧又堅強,善良又仁愛的。小時候覺得爺爺好厲害,帶著全家從農村住到城市,從小房子搬到大房子,添置小轎車買了大彩電;又覺得爺爺好辛苦,小學時每周放假爺爺總是不在家,常年在全國各地跑業務。那時候已經五十多歲的爺爺患上了糖尿病,身體浮腫的厲害,小病不斷,很多次出差回家就要到門診掛吊瓶。小小的我不理解,經常問他:“爺爺這麼累了就別工作了,我在家照顧你!”爺爺總是哈哈地笑著,大手拍拍我的頭說:“爺爺不怕累,什麼苦沒吃過,一點小病打不倒!”那時候的我會笑爺爺逞英雄。



    但其實,是我錯了。爺爺就是英雄,是我們家的英雄,是那個年代的英雄。這樣講,在我看來並不是誇大其詞。爺爺不過是個普通鄉村一戶窮苦農民的孩子,卻憑借自己的雙腿走出了一條帶領全村人致富的道路。人們常講,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交匯,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經歷了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十年動蕩、改革開放的爺爺讓我從他的身上,從他艱苦奮斗的創業歷程中,看到了這種價值的體現:它聯系個人與國家的發展,關乎家庭與民族的幸福---與國家同發展,共奮斗的價值。這樣的價值更是一種精神的財富,它在歷史中孕育形成,經過時間的長河與我連接,通過爺爺我獲得是新中國七十年發展中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真正悟到了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內涵。

    采訪爺爺的過程中,我最常聽到的就是“苦難”二字,經受苦難,認識苦難,接受苦難,再戰勝苦難。爺爺確實是苦的,幼年喪父,中年喪子(叔叔十二歲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他經歷的這些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苦難,這是比他沒錢買鞋光腳上學,拉煤推車傷到筋骨更沉重的傷痛,這是一個人心靈上承受的巨大創痛。可爺爺從不怨恨這些苦難,他反而能用他沉穩又富有激情的聲音像敘述一日三餐一樣用平常的語調講給我聽,我知道,這是他希望我明白:苦難的意義在於挑戰並戰勝它。爺爺講:“中國不就是苦難中壯大的國家嗎?經歷世紀之末的種種屈辱打擊,我們摸爬滾的在荊棘的道路上一路前進,靠的就是我們民族血統裡的不屈與堅強!”爺爺渾濁的眼睛中閃爍堅定又明晰的光,我又一次地深刻感到了歲月歷練下的這個老人的一生經歷了怎樣的心酸和磨難,又獲得了怎樣的感悟與力量。


    我想我的爺爺是平凡又是不平凡的。我不想過分地贊頌他的品質與成就,因為我知道,爺爺不過是那個年代許許多多為自己奮斗,為家庭國家奮斗的“開拓者”中的一個,這樣看,他是平凡的。但有幸,他作為我的爺爺,把這樣的品質與精神傳承給了我,在我心裡,讓我收獲這份財富,深悟這段歷史的他是不平凡的。因為爺爺的這段人生經歷,這份傳承的精神,我更加明晰自己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定位,也更加堅定自己的方向與信心。

    歷史,深刻但不遙遠,對我來說,一段歷史給我的意義就是從中汲取力量,收獲經驗,感悟人生。爺爺的歷史告訴我:苦難並不可怕,只要我堅定信念,不懈奮斗,將自身與祖國聯結,終能在自己的時代裡實現個人的價值。

    爺爺的故事已告一段落,但爺爺的眼神卻更加清亮,那是薪火相傳的期待,待我,待我們,重新篳路藍縷賦新詞。

    文獻資料

    一九四九年沁陽土地改革情況、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沁陽“大躍進運動”情況、沁陽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沁陽文革時的狀況、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大寨田”“逍遙水庫”建設、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左右沁陽經濟體制改革狀況及沁陽主要企業發展狀況、一九九二年左右鄧小平南方講話,中共十二大召開後沁陽的情況等,主要參考《中國共產黨沁陽歷史紀(1919--2006)》,2007年版。


    改革開放歷程、對外開放歷程、建國之初全國經濟狀況和精神風貌等資料的查找與了解來源於知網。

    第一次為二零一九年九月七日下午六點到晚上八點采訪爺爺;

    第二次為九月十三日下午三點到五點采訪爺爺;

    第三次為九月十五日下午四點采訪村裡的王名弟等老人。中間整理過程又陸陸續續以電話的方式向爺爺詢問、核實。

    一、探究

    本次歷史探究始於2018年八月末,首先我選擇利用假期時間采訪我的奶奶,從她那裡得到初步資料,然後翻閱家庭相冊以及部分爺爺工作手札。其次,我前往青島市圖書館查閱有關文獻資料。

    部分資料來源於互聯網以及青島市圖書館文獻。2018年十一假期,於家中采訪原四方機車廠財務總監姚萬清先生,得到進一步資料,同時對奶奶記憶中出現的偏差進行校對改正。最後進行整理,還原了爺爺的光輝一生。

    二、研究方法


    1.查閱相關歷史文獻:

    《中非關系史上的豐碑——援建坦贊鐵路親歷者的講述》

    東非史研究叢書《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研究》

    《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鐵道部第二工程局志》(1950-1955)


    《四方機車車輛廠廠志》編纂委員會編:《四方機車車輛廠廠志》


    2.相關歷史紀錄片:

    《國家紀事-援建坦贊鐵路》

    BBC紀錄片《坦贊鐵路紀行》

    3.口述史料

    1.於燕娟(原青島市市北檔案局局長)


    2.姚萬青(原四方機車廠財務總監)

    3.劉路新(青島市社會保險事業局 作者父親)


    三、歷史感

    落筆之時,感慨萬千。

    爺爺工作時嚴謹認真,力求完美的態度使得他成為中國鐵路裝備國際領先的制造者和巨大進步的見證者。

    回首崢嶸路,步步是艱辛。爺爺能取得如此成就,與他的刻苦奮斗是分不開的。

    推開家裡的書櫃,滿滿當當的全是爺爺的工作筆記。隨意抽出一本翻開,上面密密麻麻的,記滿了蠅頭小楷。“你爺爺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因為當時社會的原因,他們之間有大部分是不得重用的。

    很多人的腦子裡,沒有那些爭權奪勢的東西。他們只有踏實苦幹,勤奮學習。那一批人,工作態度和專業技術,都是頂尖的。那樣純粹的熱愛,無論是現在還是當時,都是很難得的。”姚萬青先生無比感慨地對我說

    那一瞬間,有淚水從我的眼角潸然而落。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功名,即時利益的快感,讓人們忽略了事情最為重要的本質。而工匠精神,就是對這種現象最有力的回擊。

    什麼是工匠精神?是心懷誠信,手握誠實,於細微處彰顯出的卓越;是孜孜以求、精雕細琢、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專注執著。我的爺爺,以一生為代價,將熱淚與鮮血,傾灑在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上。

    以爺爺為縮影的那一代鐵路人,是真正的大國工匠。他們專注、他們刻苦。他們堅持不懈,他們精益求精。他們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半個中國,為中華偉大復興之夢奠下最堅實的基礎,給後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而我堅信,縱使時光荏苒,這樣的精神,也不會湮滅在時代的滾滾洪流裡。他們的名字,將會刻在新中國的發展史上,永垂不朽。


    四、經驗教訓

    本次歷史活動,一部分經驗教訓來自於實地考察。因為爺爺經歷特殊,某些地方無法實地考察。其次在於,落筆書成此文時,爺爺已離世,給資料收集帶來了一定困難。

    今後的歷史學習中,我需要加強實地考察,實際口述資料與書本資料的結合。爭取做得更好!

    [1] 百度百科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2] 紀錄片 《援建坦贊鐵路》全兩集720p 國語中字
    [3] 百度百科 坦贊鐵路

    [4] 東非史研究叢書《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研究》 沐濤主編

    [5] 東非史研究叢書《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研究》引用片段:《布置1970年援建坦贊鐵路人員派遣計劃》鐵三局檔案館檔案

    《關於改進援外出國人員選派審查工作的意見》鐵三局檔案館檔案

    [6] 2018年10月13日於家中采訪原四方機車車輛廠財務總監姚萬青先生

    我:“當時派遣前往非洲的工作人員有什麼要求嗎?”

    姚:“當然了。……當時外出援建對對政治背景要求很高,能被派出去的,說明廠裡非常信任他,這是很難得的。”

    2024-11-25 15:42:51 | 引用
    tjh27

    發表評論

    很抱歉,僅有會員才能發表評論。

    點擊此處免費注冊, 或者點擊此處登錄,登錄後您便可以發表評論。謝謝!
    design:水中月shuiyue.cn                         生活因感動而精彩,理想在創造中放飛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