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lock

《攝影藝術二十講》讀後整理 - (ZT)

文章內容

| 2009-07-10 08:59:19

  《攝影藝術二十講》讀後整理

  Original Link: http://detail163.blog.163.com/blog/static/21986789200722811622892/

  本書是林路的著作,讀後感觸較深,把我喜歡的內容摘錄如下,作為自己的筆記。

  一、攝影與繪畫——是模仿還是獨辟蹊徑

   收集繪畫便是收集夢幻。收集照片便是收藏世界。

  
攝影與繪畫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同樣是圖像藝術——視覺藝術,都是呈現靜止的兩維空間形式,以具體實在的、直觀的瞬間形象,直接訴諸於人們的視覺,並且同樣以光線、色彩(影調)、構圖為造型語言,以具體可視的、個別的物態再現或表現客觀現實。

  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學院向全世界公布了法國科學家達蓋爾的銀版法攝影術,攝影正式誕生。

  1857年,雷蘭·德的攝影作品《人生的兩條道路》誕生,使攝影作品第一次躋身英國的“曼徹斯特藝術珍品展覽”,與繪畫和雕塑等平起平坐,戴上了藝術的桂冠。

  著名的香港畫意攝影家簡慶福:繪畫像照相是失敗的,照相像繪畫是成功的。

  在台灣攝影界,畫意攝影的代表,惟推一代宗師郎靜山先生。他的集錦攝影,更是開一代風氣,引世人矚目,是中國繪畫風格和攝影技法的統一,要求作者不僅具備對攝影藝術語言的把握,還必須對中國傳統繪畫形式有深入的理解和實踐。他的《春樹奇峰》(1934年)以中國畫的長屏布局,深淺“落墨”,題款蓋章,一副大家風范。他在1963年創作的《松蔭高士》,將一代畫壇宗師張大千與自然景觀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完美的藝術境界。

  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古典美術的意義都建立在對世界的實在性的關注、認識和表現的基礎上。美術作品不是狹義的或“純粹”的視覺藝術,不能單憑眼睛所受到的視覺刺激去判斷它的意義與價值,不能把“好作品”等同於“好看的作品”。

  曼·雷是美國現代著名藝術家,在繪畫、雕刻、攝影以及膠片制造工藝上成就卓著,他將多種不同的技術綜合起來,在負感效應、多底疊放、粗顆粒放大以及無底放大等方面不斷創新,創作了許多傑出的超現實主義的優秀攝影作品。他在1971年負責制的《安格爾的提琴》,借用一代名畫家安格爾的意念,巧妙轉化成對現實的思考。作品在拍賣行賣到了102820美元。

  是什麼因素使一張照片成為傑作?紐約克裡斯蒂拍賣行的攝影部主任的回答很簡單:視照片的稀有程度而定。這裡的“稀有”可能包括以下的一些條件:由於年代久遠流傳下來很少,制作工藝較為復雜並已經不再使用,或是攝影家本身的個性特點非常突出而無法讓人效仿或重復……

  攝影應該彰顯其獨特的本質特性,不應該跟在繪畫後面亦步亦趨,這才可能特立獨行於傳媒世界的峰巔,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贏來人類精神領域的喝彩。

   二、技術與流派——攝影藝術自己的歷史

   攝影藝術的進步盡管和攝影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但更多的是表現出人的觀念和意識與社會同步發展的歷程。

  
法國科學家尼埃普斯將感光材料放入暗箱,並在1826年拍攝了現存最早的永久影像。他采用的是瀝青感光法。

  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學術院向全世界公布了法國科學家達蓋爾的銀版法攝影術——將一塊塗有感光乳劑的金屬板經過照相機的短暫感光後,再通過藥液的化學作用,直接獲得了相當逼真的影像(正像)。因此1839年就被人們公認為攝影術誕生的一年。

  攝影技術發展史上的幾個階段:

  從1839——1924年,是攝影技術的初創階段。1841年,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加上第一只由數學計算設計鏡頭的照相機誕生。185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1866年,德國化學家和數學家聯手在德國的蔡司公司發明鋇冕光學玻璃,生產出了多組多片的正光攝影鏡頭。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將乳化銀感光乳劑塗布在明膠片上制造出新型的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

  攝影技術的第二階段始於1925年,直至20世紀60年代。1925年,德國萊茲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批平視旁軸取景的135照相機,這一采用鋁合金機身、使用五鏡片鏡頭、焦平面快門的相機命名為“徠卡”——一個攝影人夢寐以求的經典名字。1929年,德國羅萊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鏡頭反光120照相機,命名為羅萊弗萊克斯。1948年,原民主德國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五棱鏡取景的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康太克斯S型。同年,瑞典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俯視取景的組合式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哈蘇勃萊德。

  從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攝影技術延續傳統技術高速發展的年代。1977年,日本小西六攝影工業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動對焦的135平視旁軸取景照相機——柯尼卡C35AF型。1985年,日本美能達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集多功能於一身的a7000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989年,日本佳能公司生產出安裝由超聲波馬達驅動的自動對焦系統的EOS——I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從90年代中期開始,與傳統相機記錄性質根本不同的數碼相機逐漸嶄露頭角,已經成為未來相機的理想形式。

  在攝影發展史上,最早的攝影流派是高藝術攝影和畫意攝影。高藝術攝影家們“要掩蓋平凡和丑陋”,避免表現日常生活題材,而經常借用流行詩、歷史傳說和《聖經》中的創作軼事、寓言故事、基督生活等作為題材,主要宗旨是通過這些畫面闡述道德觀念,給人以教益。普遍采用疊印法。

  畫意攝影強調美感比題材本身更重要,強調畫面中的影調、線條、平衡等因素的重要性超過畫面的現實意義。一切世俗的和丑陋的題材都要避免。強調直接的拍攝或特殊工藝的制作手法,產生畫意效果。

  寫實主義攝影又可譯作紀實主義攝影:依賴於攝影本身所具有的准確而完美無缺地記錄視覺世界的能力,迅速滿足人們對現實生活情形和重大事件的形象了解的需要。最主要主題的是風景和建築、人物肖像。

  自然主義攝影的原則是把眼睛感受到的自然現象記錄下來,要求主題的真實性而不是有意安排或設計。

  印象派攝影:1890年,英國倫敦柯達有限公司的經理喬治·戴維森在一次關於“攝影的印象派”討論中認為,盡管銳度和清晰度對一些照片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它們也可能完全用不著。他認為決定性因素是攝影師在藝術上的觀念。

  攝影分裂派:美國著名攝影家阿爾弗萊德·斯蒂格裡茲於1902年派辦攝影分裂派。要求摒棄畫意攝影中的純仿畫手法,提出了純攝影主義的理論,力圖強調攝影不僅在技術手法上,同時也在表達個體的個性意義上。

  新現實主義攝影:20世紀20年代開始被攝影界所接納。以直觀的、不矯揉造作的現實世界作為藝術影像的源泉。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光照。

  社會紀實攝影:以瑪格南圖片社為代表,力求以“生活的忠實見證人”形成共同觀念。

  抽象主義攝影:無視所謂的“傳統工藝”,將多種不同的技術綜合起來加以運用,產生奇特多變的抽象畫面。

  結構主義攝影:起源於1913年俄國的一種非理性的藝術運動。強調表現力極強的外形和造型結構。

  象征主義攝影:乍一看不知所雲, 但是有深刻的含義——以潛移默化的作用讓欣賞者浮想聯翩。

  浪漫主義攝影:強調戲劇化效果的表現方式,非常注重畫面中總體情緒、感情和幻覺的綜合力量,以產生一種比現實生活更為理想化的浪漫情調。

  超現實主義攝影:以1924年法國文藝理論家布萊頓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為標志。由潛意識創作,通常是建立在幻覺和空想之上,但又通過最強烈的現實感和最清晰的細節表現,使攝影成為創作超現實影像的理想工具,主要是表現非理性的、反叛的觀念。

   三、銀鹽和數碼——站在時代的轉折點上

  
其實我們所要的東西只是影像,銀鹽紀錄法僅僅是手段,並非是唯一的選擇,也不是最完美的選擇。

   四、合適的手感——相機的科學與人文價值

  
選擇相機,首先就是選擇一種手感,選擇一種與心靈得以默契的感應。

  
尼康照相機是日本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1917年由日本最大的工業財團三菱公司(MITSUBISH)、藤井鏡頭公司及東京計器公司合並組建而成。1923年生產出著名的NIKKOR鏡頭,1948年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產品“尼康”。

  日本佳能股份有限公司於1933年11月創建,早期叫“精機光學研究所”。1934年6月生產出了第一台作品“觀音”(KWANON),後改名為“CANON”。1937年改名為“精密光學工業株式會社”。

  MINOLTA照相機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1928年11月,最初創辦人是田嶼一雄與兩個德國人。1937年生產出日本歷史上第一架雙鏡頭反光相機,1960年的V3型相機以最高快門速度達到1/3000秒而載入史冊。1962年2月,Hi-Matic登上美國“友誼七號”宇宙飛船。1977年,XD7是有史以來第一台同時具有手控曝光和雙優先曝光方式的AE自動相機。1985年2月,第一架為專業攝影者設計的a7000在美能達公司問世。

  LEICA公司成立於1849年,公司以創始人恩斯特·萊茲(Ernst Leitz)命名。世界上第一台小型相機就誕生在這裡。1954年“永垂不朽”的M3誕生,開辟了旁軸式平視取景相機的生產;1965年,生產出帶自動測光的單反相機,從此“R”和“M”兩大系列同步發展。1980年R4登上歷史舞台,1984年長盛不衰的M6問世。

  CONTAX在1948年就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五棱鏡反光平視取景的35mm單鏡頭照相機CONTAX S,1970年代被轉給了日本YASHICA公司。CONTAX相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指定專配的蔡司鏡頭——CARL·ZEISS是德國有名的精密機械專家,1846年在耶那創辦了蔡司光學公司。

  PENTAX相機是日本“旭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名稱由英文中“五棱鏡”(pentaprism)演變而來。PENTAX鏡頭是世界上最先采用多層鍍膜工藝的,這種被稱為SMC(Super Multi Coat超級多層鍍膜)的光學鏡片鍍膜技術,保證了鏡頭的高透光性和低反光率,也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色彩還原。

  日本OLYMPUS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則創建於1919年,先期叫“高千穗制造所”,1936年成功研制了ZUIKO鏡頭,並成為以後OLYMPUS相機鏡頭的名稱。

  1841年,FW哈蘇貿易公司建立。1906年,弗裡茲·維克多·哈蘇布萊德出生,1941年,維克多·哈蘇AB建立,為瑞典空軍制造航空相機;1948年,第一架自行設計的哈蘇1600F好評如潮,直至今日1600F相機仍在使用;1969年,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拍攝的照片是使用哈蘇500EL/70。

  MAMIYA公司建立於1940年的5月,是由一位照相機的設計者舍奇·瑪米亞和另一位資金提供者共同建立的。1970年,MAMIYA RB67問世,這是第一架6*7畫幅的單鏡頭反光和可以更換後背的照相機。瑪米亞鏡頭給人以溫暖的感覺,討人喜歡。

  照相機對於攝影家的意義,就像是一位作家手中的筆,其意義甚至遠遠大於筆的價值。盡管一些經典的名筆,曾經造就了文學史上的諸多傳奇,如同派克筆幫助柯南道爾創造了福爾摩斯,蕭伯納用它寫出了《窈窕淑女》……

  我們大可不必盲從照相機廠商鋪天蓋地的宣傳,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拿過一台相機,舉到眼前,按下快門……然後在一卷又一卷膠片的消耗之後,你是否找到了與之同呼吸共命運的語言?如果是的,這就是你的夢中情人,是你靈感創造的伴侶。別人怎麼評價,都無關緊要。

  當我們的生命和一架照相機連在一起的時候,傾聽它的聲音,觸摸它的質感,陶醉於它所留下的細膩影調之中時,你能說這不是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嗎?

  五、審美的目光——怎樣才算是一張好照片

  
它凝固了一個美妙的瞬間,它能留住我們匆匆的腳步,然後發出一聲驚歎——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對瞬間的捕捉能力,一方面來自攝影師熟練的技術技巧,更重要的是來自攝影師認識和把握生活的程度,以及由長期生活積澱和藝術積澱而逐漸形成的對事物發展運動方向和趨勢的把握,也就是主觀預見性與客觀規律性統一起來的藝術直覺力。

  法國著名攝影家布拉賽以拍攝30年代的夜巴黎出名。我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如果一幅照片能夠將我們無法到達現場的現場信息傳遞給我們,並且以獨特的氛圍感動我們,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幅好照片。

  實踐證明,攝影的短暫瞬間之所以具有永恒魅力,是因為它濃縮著攝影師的智慧以及充滿活力的思維方式。首先是藝術的直覺,強調攝影藝術直覺的重要性,也就突出了攝影師的瞬間把握能力。其次是藝術思維的定向調整。攝影瞬間的把握同時也離不開想像的介入。還必須融入情感因素和理性思維。

  約瑟夫·休德克是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級的藝術家,被譽為“布拉格的詩人”。他的“詩歌”不是那種過分華麗的“詩”,而是以最短的詞組構成的“文字”。所有他的作品都是通過有細微差別的光線,產生一種可以感受到的超自然的觸摸感。代表作:1955年的《洛斯梅耶花園》。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一張好的照片,其實應該是留給觀眾一定想像空間的照片,這也許可以成為評價一張照片的標准之一。

  一張好的照片,也許應該可以向觀眾傳遞某種氛圍,讓觀眾在畫面的引導下,感受到自然的美麗和生命的寶貴。

  一張攝影作品經久耐看,除了畫面的內容吸引人之外,善於將瞬間的平面空間轉化為流動的時間之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觀察瞬間畫面的信息傳遞,是從另外一個重要的角度衡量一張好照片的關鍵所在。瞬間意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正是觀眾樂於接受的基點所在。只有這種不重復前人的藝術瞬間才能引起欣賞者的聯想和再創造……

  一張好照片對畫面構成的內容取舍,更應以簡潔為本。要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攝影技巧減去那些不需要的、非本質的、偶然的因素,以求獲得最簡潔動人的畫面。以簡潔為本,主要是指具有獨特的觀察能力,能從平淡無奇或是紛亂復雜的視覺世界中,獵取隱藏著的最本質最集中的視覺美點,從而以最少的、最精簡的形象語言,表達最廣泛的、最有典型意義的實質內容。簡潔不等於簡單,只有通過綜合、抽象和提煉之後的主體形象,才可能以最單純的形式表達最豐富的內容,這就是攝影構圖的一個最基礎的原則。

  Composition可以譯為結構、構成、聯結和聯系,在中國的傳統畫論中稱之為“章法”、“布局”、“經營位置”,這是一張好照片的外衣。

  時裝攝影家霍斯特P·霍斯特曾經受包豪斯設計藝術的影響,並且擅長將包豪斯實驗中崇尚的幾何學、超現實主義的怪誕與藝術裝飾的銳利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通過陰影的構成,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前衛派的光芒,將畫面經營得精彩別致。

  好照片:它首先是一個精彩的瞬間,是一個無法替代的、或者是令人驚訝的瞬間;它同時又必須是一個值得長時間保留在歷史檔案以及人們心靈中的瞬間。又應該能留給觀眾更大的審美空間、參與再一次創造的可能。至少是在形式上有著獨特構成意味的平面空間,它可以是畫意的,也可能是反畫意的,但是這樣的表面構成應該有能力引領觀眾走向畫面的深處,變成一種真正有意味的形式。

  六、技術與技巧——誰都能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

  
既是“處心積慮”,又是自然鮮活——好照片的誕生也就水到渠成。

  
三種測光方式:一是入射光測光:將測光表放在被攝體的位置,直接面對光源,選擇測光表的入射光模式,避免物體亮度的幹擾。二是反射光的近測:選擇接近於18%灰的物體或需要重點曝光的物體,如人物的臉部進行測光,避免其他物體的亮度幹擾。三是替代測光方式:當拍攝時無法靠近被攝體,或是不想幹擾被攝體時,如果拍攝位置和被攝位置的光照相同,可以選擇身邊的替代物進行測光,比如我們黃種人的皮膚接近於18%灰,可以將手心作為替代物獲得合適的曝光數據。

  正面光比較平淡,但是對於表現色彩的細節具有重要作用。

  45度的前側光:是最為自然的光線,一是在45度的側光下,被拍攝的景物產生很好的光影之間逐漸轉換的排列效果,容易給人以愉悅的視覺感受。第二是相比較正面光而言,景物開始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能顯示景物的立體感和比較豐富的影紋層次,突出了畫面的深度感。第三是對色彩的還原也比較理想,可以將色彩的最大可能都體現在畫面中。景物的把關和立體感在正側光下表現得最為明顯,特別是拍攝一些表面結構較為粗糙或是凹凸不平和景物時,會產生特殊的表現力。

  高逆光:如果拍攝者處於一個俯視的位置上,最適合表現前後層次較多的景物。

  面對順光:可以選擇幹淨或有肌理效果的背景,比如仰角利用天空、俯視選擇草地作為背景等等,然後通過色彩與背景有對比力量的鮮亮物體作為主體,求得既簡潔又鮮明的效果。

  陰天:在拍攝大面積中遠景物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選擇一些深暗色的前景,那麼同樣就能破除陰天灰平的影調而拉開反差。由於拍攝現場的光線非常弱,需要幾分鍾的曝光,這樣正好表現水的模糊狀態,強化溪流的柔化特征。

  頂光:這時的光線有一種幹澀和強反差的力度,對於刻畫男性和老人尤為適合。

  逆光:很有味道,是優美的抒情光線。但假如不得要領,選擇的背景過亮,會“吃掉”輪廓光。拍攝逆光下的剪影畫面,主體一定要有非常鮮明的輪廓造型,不然就會失去特色。

  一幅有個性的照片,控制景深的大小往往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除了光圈對景深的控制作用最大之外,所用鏡頭集中的長短以及拍攝距離的遠近對景深也有影響。

  一幅好照片還與基本的取景構圖方式密切相關。將地平線放在某一條橫線的位置,或是將被攝的趣味中心放在任何一個相交點上,你會發現都都有一種愉悅的均衡感。假如試著將地平線或是趣味中心移到正中,往往會因為過於平等而產生呆板的感覺。反之,試著將趣味中心移到邊角上,又會出現緊張的壓迫感。在拍攝一些風光、人像以及廣告、靜物時,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運用黃金分割定律獲得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

  攝影中有兩種不同的構圖觀念: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並運用空間角度、光線、鏡頭等手段重新組合框架內部的新秩序時,我們就把這種構圖方式稱為封閉式構圖。把框架之內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天地,追求的是畫面內部的統一、完整、和諧、均衡等視覺效果。封閉式構圖比較適合於要求和諧、嚴謹等美感的抒情性風光、靜物的拍攝題材,對於一些表達嚴肅、莊重、優美、平靜、穩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場面,用內向的、嚴謹的、均衡的封閉式構圖也是有利的。開放式構圖在安排畫面上的形象元素時,著重於向畫面外部的沖擊力,強調畫面內外的聯系。表現形式一是畫面上和人物視線和行為和落點常常在畫面之外,暗示與畫面外的某些事物有著呼應和聯系。二是不講究畫面的均衡與嚴謹,不要求畫面內的形象元素完成內容的表達,甚至有意排斥一些或許更能完整說明畫面的其他元素,讓觀眾獲得更大的想像空間。三是有意在畫面周圍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特別在近景、特寫中進行大膽的不同於常規的切角處理,被切掉的那一部分自然也就留下了懸念。四是顯示出某種隨意性,各種構成因素有一種散亂而漫不經心的感覺,似乎回眸的偶然一瞥,強調現場的真實感。觀眾由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思考,是對觀眾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參與能力的充分信任。開放式構圖適合於表現動作、情節、生活場景為主題材內容,尤其在新聞攝影、紀實攝影中更能發揮其長處。

  在拍攝時改變視點,也是攝影構圖的一個重要方法:橫向移動,俯仰拍攝,改變拍攝者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被攝者的正面拍攝,可形成莊嚴、肅穆、平衡的構圖效果。斜側方向具有模擬縱深的力量,畫面也容易變得生動,是常常被人們忽視的角度,特別是從背後去拍攝人物,能將主體人物和他所關注的對象表現在同一個畫面上,幫助觀眾體驗人物內心活動。仰視的畫面有向上的昂揚情緒,仰視容易獲得以天空為背景的簡潔畫面,同時易於表現抒情寫意的心態,並通過變形和誇張獲得異常鮮明的視覺效果。俯拍,又能將觀眾帶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能使前後景物得以充分的展現,使畫面構圖的空間深度得到最大限度的鋪展,仰角重於抒情,俯角重於寫實。再搭框架——通過前景與主體的大小、深淺、虛實等關系對比,增強畫面的空間透視感,使觀賞者與畫面的心理距離,通過前景構成的裝飾性效果產生一種莊重優雅的視覺美感。特別注意的是:再搭框架的前景物體在影調深淺、形象的虛實上一定要與主體形成對比關系,否則不但不能突出主體,反而更容易分散觀賞者對主體的注意力。

  合適的背景:一是盡可能保留一些能點化主體所處環境的富有特征的形象,從內容上能更好地為深化主題服務。二是盡可能排除那些可有可無的雜亂景物,以免主體被背景中的雜亂線條所割裂或是被無關緊要的景物分散了注意力。三是要找到與主體具有對的影調,避免主體被背景的影調所淹沒。

  拍攝之前多想想多積累,拍攝時憑借平時的積累以直覺按下快門。

   七、瞬間的把握——尋找與靈感同步的結局

   攝影瞬間的背後,是人的心靈和命運;攝影瞬間的本質,是一種文化和心靈語言的產物。

  
攝影本身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瞬間紀實。任何繪畫的瞬間都不再是藝術家直觀的、自然的瞬間,其中包含著主體對客體反復關照和體驗等更多的理念因素。而攝影直接從客觀事物運動的瞬間狀態再現生活。古希臘哲人早就說過,“你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新的水不斷流過你的身邊”。用這句格言來形容攝影的瞬間特性,也許是最恰當不過的了。法國攝影大師卡蒂爾·布列松認為:“照片是眼光、心靈與理智在一個唯一重要的瞬間的結合”。

  擺拍從某種意義上也蘊含著對瞬間的把握過程,也就是面對靜止的物體或是人為安排好的對象也有一個選擇最佳瞬間的可能。

  黑白攝影的對色彩的抽象也使人們無法分辨照片是在一天中的哪一段時間,是黎明、黃昏?

  作為新聞攝影師或以紀實為主的攝影創作者,應該著眼於抓拍,寄希望於抓拍,以攝影的真實感和現場感贏得觀眾的歡迎。而對於藝術成分居多和廣告攝影、靜物攝影等作品,擺拍,也就成為必要的創作手段了。擺布的精確性和抓拍的准確性如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也能構成非常精彩的瞬間。

  具象的與抽象的瞬間:具象瞬間通過光、影、色、形的精心構成,能被觀眾清晰地辨認,因其酷似客觀世界而透露出攝影的誘人魅力。抽象的瞬間在攝影畫面中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抽象是依附於具象而出現的,比如畫面中空白(包括白的空間和黑的空間),背景或前景被過分強化或被削弱後所產生的抽象意味等等;另一種是獨立的抽象瞬間構成,包括畫面上一抹虛幻的光影,幾組跳躍的色彩,暗房物質所產生的總體構成的抽象變形等等。抽象瞬間以有意味的形式構成特定的時空,以變幻莫測的神秘訴諸我們的感官,所以有必要引起我們充分的重視。我們重視形象的表現,重視對眼前世界的意境、情緒、氣氛的把握,並且通過顯著的變形、變色,舍去具體的細節而趨向整體的主觀意念的表達,那麼照相機所捕捉的瞬間就是抽象的瞬間。他們不是被動地被客觀事物所制約,而是運用攝影手段表現內在的情緒、感覺和心理意象。只有使這些非具象性的象征符號激起人們心中的共鳴,抽象的瞬間才有存在的理由。

  現實的與假想的瞬間:將假想融入攝影創作的,最突出的應該是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流派了。攝影家哈爾斯曼以超現實主義“不受理性束縛下發現真理的意識”為出發點,大膽地表現自己假想中的世界,他的代表作《原子的達利》。攝影中還有一種假想的瞬間常常會被人們所忽略,那就是黑白攝影的存在。黑白攝影帶給人們的藝術享受就證明了假想在攝影中的地位。

  突發的和預知的瞬間:在對付可以預知的瞬間時,不是被動地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進入拍攝狀態,而是時時提醒自己會有突發性瞬間產生的可能,注意從中發現規律以外的突發瞬間,就容易使照片充滿新意。

  決定性和非決定性瞬間:瞬間的捕捉首先取決於形象是否有典型意義,這就是通常所認為的決定性的瞬間。決定性瞬間的表現手法源於繪畫。黑格爾在論及繪畫表現瞬間時曾說過:“繪畫不能像詩或音樂那樣把一種情境、事件或動作表現為先後繼承的變化,而是只能抓住某一頃刻。從此可以見出一個簡單的道理:情境或動作的整體或精華必須通過這一頃刻表現出來,所以畫家必須找到這樣的一個瞬間,其中正要過去的和正要到來的東西都凝聚在這一點上”。攝影藝術典型性的瞬間表現手法似乎已成為不容置疑的圭臬。美國攝影家羅遜伯格就提出了攝影必須“拒絕完美”的口號,令人不得不對攝影的決定性瞬間的理論重新進行思考。決定性與非決定性,都是一種選擇,哪一種選擇更適合你的表現對象,這都是因人而異、因景而異的。當我們努力走進瞬間的背後,發現的應該是人的心靈和他的命運,因為攝影瞬間從本質上說應該是一種文化和心靈語言的產物。

  靈感與快門同步,可以讓世界成為永恒。

  八:曾經存在過——穿越真實的時光隧道

   攝影會提供真正的未來的紀念碑。——羅琴柯

  
紀實攝影不再和新聞攝影爭鋒於時間效率,因此就可以在歷史價值上做透文章。它不僅僅要求攝影師清晰地記錄下社會生存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探入到人的心靈深處,或是從被世代風雨所風化的生存環境中找到歷史發展的線索,以形象的方式展現給後人。快門按下了,作為已經過去的瞬間死了,但作為一種心靈和歷史的存在,它卻永遠活著,這就是攝影的神秘和魅力所在。能對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這是紀實攝影的價值所在。

  紀實攝影的本質特征:首先,只要是攝影,不管是紀實還是虛構,由於人的參與,就必然帶上情感的因素。從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抽取最敏感、最撩撥人心的瞬間,讓你不由自主地為這個星球或悲或喜、坐立不安。紀實攝影還必須有效地把握其面對現實的尺度,把握其切入社會的深度。紀實攝影有其直接參與社會變革、改變社會現狀的可能,這也使紀實攝影家的立場具有更積極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直接參與的第一種方式實際上是“同情與戰栗”的延伸,將“同情與戰栗”轉化成現實的效應。直接參與的第二種方式是,紀實攝影家利用自己的名望,利用照片本身對人們的影響力,將其轉換成回報社會的物質力量。直接參與的第三種方式,也就是讓紀實攝影直接介入社會的奇特方式,是通過攝影本身去幫助、挽救攝影者自己。

  一些攝影者走著另一條並不引人注目而且還相當艱辛的紀實之路。他們兢兢業業地用手中的相機仔細打量這個星球上日漸消亡的生活場景和社會習俗,以期為後人留下更多可為借鑒的歷史圖像。

  紀實攝影的成功是以無數攝影師的辛勤勞動甚至鮮血生命為代價的。紀實攝影能從事件表層下面挖掘出一種對人們來說並不尋常的深意,並且記得長久的生命力。

  九、信息的傳遞——新聞傳播的讀圖時代

   “一圖勝千言”的名句,印證了“讀圖時代”的輝煌,也為新聞攝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Magnum”是拉丁語,原意為“大酒瓶”,1936年,由亨利·卡蒂爾·布列松、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三人組成的一個自由團體。1947年,該組織終於在戰後的法國巴黎正式成立,發起人還有喬治·羅傑、沃納·比肖夫,匈牙利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成為圖片社第一任主席和商務經理,第二年就將總部設在紐約,力求以“生活的忠實見證人”形成共同觀念。

  新聞價值的大小,是新聞照片得以吸引讀者的關鍵。其中包括新聞價值的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趣味性。新聞價值的大小,是其與藝術攝影最為關鍵的區別所在。新聞照片的另一個要素,是它的形象價值的大小——這就是讀圖時代的“圖”的重要性。成功的新聞照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現場紀實性。

  新聞攝影的技巧應該是看不出技巧的技巧,我們往往用“美”來形容一張藝術攝影作品,而選擇“視覺沖擊力”作為一張優秀新聞作品的評價語,就是試圖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新聞攝影形式感的重要性。

  新聞的文字說明就盡可能包括新聞五要素,簡稱五個W,即when,where,what,who,why。圖片報道也可以分為這樣幾類:一是專題性成組照片(既要有對同一對象不同側重點的表現,還要求在形式和景別上有所變化,並以文字說明相互聯系,不要彼此重復);二是綜合性成組圖片報道(圍繞一個主題,用不同的照片表現不同的新聞對象,有相對的獨立性);三是系列性成組圖片報道(用兩幅以上照片反映同一新聞對象的連續瞬間);四是對比性成組圖片報道(以過去與現在、新與舊、喜與憂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空間對比效果)。

  攝影家克利福特認為,在新聞攝影中,惟一達到目的的方式就是和被拍攝的對象融洽相處。

  抓拍是新聞攝影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抓拍又稱為偷拍,就是在拍攝的過程中,既能抓取對象的逼真神情和動態,又盡可能不引起被拍攝者的注意。

  優秀的新聞照片不應該是枯燥的說教,而應該具備新鮮活潑的人情味。

  在英語中,“射擊”和“拍攝”用的是同一個詞:shoot。快門的按下和扳機的扣動出現在同一個時間,這也是新聞攝影的終極價值所在。

  “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炮火)得不夠近”——羅伯特·卡帕

   十、走入大自然——風光攝影的氣勢與氣韻

   寫實的背後,有靈魂的寫真;這是大自然的靈魂,也是攝影家的靈魂。

  
大自然以其獨有的生命姿態,或宏觀的視野,或微觀的細節,留給每一個人不同的感動。

  朱光潛在他的《論“自然美”》、《山水詩和自然美》中一再創導的“主客觀統一論”認為:“我們覺得某個自然物美時,那個客觀方面對象必定有某些屬性投合了主觀方面的意識形態總和。這兩方面的霎時契合,結成一體,就是自然所呈現的具體形象。”

  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則認為,要表明自然美的特征,最好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一句話來說明,就是“人化的自然”;只有從人類“實踐”的哲學高度,才能准確地詮釋自然美的原因。

  在攝影裡制作抽象的形象通常有兩種手法:第一種,誇張和突出被攝體的某一特征,例如形象、紋理、圖案或色彩,使它成為主要的表現內容,同時將其他特征壓縮或降低其吸引力,不過被攝體仍然是易於辨認;第二種,影像的形狀、輪廓、影調或色彩與被攝體無相似之處,其目的是引起人們的美感或情緒上的愉悅。

  風光攝影其重點仍然在於巧用自然中多變的“光”。如果說風光攝影的用光有什麼訣竅,那就是要學會利用清晨與黃昏的光線,至少也應抓緊在上午九時以前和下午三時以後拍攝。雲霞不僅在太陽周圍出現,在日出前或日落後的十幾分鍾裡,天空也會出現異常美麗的霞光,千萬不可錯過。雲霧也是風光攝影中的重要因素。雲霧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是山區的夜裡寒冷潮濕,第二天太陽初升,濕氣便從谷底蒸騰而起,形成雲霧,隨吹入山谷的風勢翻湧起伏,使山巒時隱時現。二是即使在白天,一場大雨後天空突然放晴,山谷中、湖面上的水氣在日照下化作霧氣冉冉升起,也會產生雲海翻湧的奇景。

  從平凡中發現美,是風光攝影的又一要義。首先是學會從萬千氣象中提煉出最富意味的特征,要選取景物中的精粹部分。

  “氣韻”與“氣勢”:“韻”的本意是指人的外表所顯現的風姿儀態等精神狀態,這一精神狀態給人以某種情調美的感受,可以用“韻”字形容。他們分別是和風細雨和天風海浪。韻與勢分別有和諧與威力之意,這也足以證明氣韻與氣勢是兩個不同的美學形態。只有雙峰並峙,才可以一水中流。古人雲:氣從地下催騰一粒,種性小者為蓬,大者為敝牛幹霄之木。

   十一、寫形與傳神——鏡頭與人的心靈溝通

   人像攝影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過程。

  
人像或人物攝影,前者主要是指比較正規的人物形象拍攝,並且以靜態的造型居多,而後者主要是指人物活動(包括人物的環境在內)的拍攝,以動態的表現為主。

  從人像攝影的造型分類上來說,頭像最宜於表達人物的表情和臉部質感,是最傳神的部位:半身像富有多樣化的動態可能,最宜於表現人物的性格;而全身人像的最大優點是能讓人物與周圍的環境構成有機的聯系,便於營造畫面的情調與氣氛。

  人與人的溝通,是一幅肖像攝影成功的關鍵。

  記住加拿大人像攝影家約瑟夫·卡什出生於土耳其,以拍攝世界名流的戲劇化肖像而著名。在表現手法上,他十分喜歡通過戲劇化的、好萊塢式的低調的光線來營造氣氛,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他有這樣一段話:“人物內在的思想、精神和靈魂,有時會在一瞬間通過他的眼睛、雙手和體態表現出來——這就是需要緊緊抓住的、稍縱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間。”這也是經典的人像攝影的魅力所在。首先是貼近生活,從生活中直接捕捉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人像,是優秀人像攝影的關鍵所在。其次是主題明確,照片中的人不但要具備形象的生動性和視覺的感染力,更應該明確無誤地闡釋某種思想。形象生動也是十分重要的。人像攝影中的形象生動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首先是被攝對象的自然和真實給觀眾情緒上帶來的感動,其次才是攝影者靈活運用了高超的攝影技巧,從而使被攝對象以最佳狀態被記錄下來。

  帶有現場環境的人像攝影所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狀態,是和整個社會的變化發展密切相關的。

  創意人像是利用光影、線條以及抽象手法來表現現代人物,不再是滿足於對象的精確再現和主觀情感的灌注。這類人像攝影作品的創意首先是要有全新的意識,特別是講究創意的自由性。其次是影調與造型的自由,更講究個性的塑造。

  營造氛圍一般有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是利用人物的精神狀態來強化氛圍,另一種是利用環境的特別來烘托氛圍。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有這兩種狀態:一是具有戲劇化的瞬間,以幽默給人會心一笑;二是非常樸實自然的狀態,讓人感受到生活的親切氛圍。

  人像攝影不管怎樣定位,都必須將人像攝影的深層意蘊傳達出來,真正挖掘出作為主體的人的精神魅力。

  為自己的親人拍攝,是人像攝影中永遠值得咀嚼的話題。

  舉起你的照相機,和你熟悉的朋友對話,和一切你感到陌生的人們對話。人像攝影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過程。只要你和你的對話者處於一種平等自由的狀態下,走入人的心靈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十二、平凡的世俗——我們就是這樣生活

   照相術隨處可用,它可以把我們人類社會生活中值得回憶的情景,我們的光榮,我們的歡慶,我們的災難……一件件記錄下來,並把它們遺留在歷史檔案中。——
厄恩斯特·拉肯(法國作家)1856年

  
每一個平民百姓,將鏡頭對准自己生活的軌跡,也就有了與攝影家的記錄異曲同工的結果。首先,世俗生活的記錄可以是風情攝影的拍攝,是對人與自然風貌緊密結合的攝影方式。風情攝影總是貫串著強烈的人本意識,或廣泛介入人類的活動或利用獨特的地理文化特征,暗示曾經的滄海桑田。

  資深攝影家鮑爾·斯勞特認為:民眾風情攝影有著不可思議的魔力,它們會一次又一次喚醒人們美妙的記憶。

  攝影是選擇的藝術,攝影者就象拿著網兜在空中抓捕蝴蝶的孩子,豐富而立體的世界被攝影者四處出擊的“網”一下一下地切斷、裁碎,他們難道還是原來的樣子嗎?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真實的寫照也是存在主觀成分的。

  拍攝時盡可能不打擾對象,使被攝者自如地而不是為拍攝而矯揉造作。拍攝者務必眼明手快,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功夫完成拍攝,這是真實的前提和基礎。

  風情攝影面對自然和人群,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寬廣的表現天地,尤其是民俗和生態,更能准確地傳達出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地域特征。民俗攝影也就是指以民俗事象為對象的文獻攝影活動。風情攝影是豐富多彩、全方位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間,可以拍攝人們的服飾,稀奇古怪的店鋪窗口,醒目的街頭圖案,異彩紛呈的民間節目、體育活動,以及婚喪嫁娶等人生大事等。如果你帶著照相機外出旅游,那麼每一處的民俗風情也是值得記錄的素材。在拍攝民俗畫面的同時還需要通過細心的了解,用文字記錄一些風土習俗的由來和特征,這樣就使照片更有傳播和保存價值了。風情攝影捕捉對象更多的是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生活場景,其中包含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傳統和審美心態影響的細微差別,這樣的拍攝也有利於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不要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熱鬧,而忽略從內在精神上去表現不同民族的特色本質。蒙古族愛馬以那達慕賽馬大會表現他們對健與美的追求;而哈薩克族愛馬則通過“叼羊”和“姑娘追”反映一種質樸的性格美。人稱素衣民族的朝鮮族以白為美,彝族則以黑色顯示嚴肅深沉的性格,而維吾爾族喜著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的服飾展示性格開朗、熱情活潑的一面。

  風情攝影的關注點還在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存的關系上。通過自己手中的照相機時時刻刻記錄這個星一切美麗的自然生態現象,或不文明的生態破壞場景,感召人們去努力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應該是責無旁貸的。生態環境的記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確記錄優美純淨的自然景觀,二是留心發現並記錄那些已被污染的不容忽視的現狀。風情攝影的范圍,也許還包括我們每一個人在旅途中所處的生存狀態。

  對於一張好的旅游紀念照來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滿足旅游的紀念作用,也就是旅游點的自然景觀必須拍攝清楚,被拍攝的人也必須清楚。拍攝紀念照必須考慮人與景物之間的均衡感,也就是比例問題。在背景的處理上,我們還要注意避免視覺選擇性的幹擾。不同的景物也有不同的特性,人物與之相對應地協調也很關鍵。

  平凡的世俗生活有著不平凡的意義,照相機的鏡頭更是為這樣的意義添加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所有的照片將串起一本厚重的史書,它的價值如何,最終取決於我們按下快門的瞬間——我們沒有理由忽略任何一個可以展現自身的細節!

   十三、唯美的理念——從沙龍到畫意的一脈相承

   沙龍攝影有時會流於視覺的公式化,但是,這種追求及記錄萬物美感的攝影方式,慰藉了攝影者的心靈,也是普通大眾最容易體驗的美之歷程。

  
“沙龍”一詞,源起於法文salon的音譯,指會客室或客廳。17世紀物指西歐貴族、資產階級社會中談論文學、藝術或政治問題的社交集會,並在18世紀的法國最為流行。沙龍往往就是指藝術家作畫的地方,或是藝術家及收藏家聚會交流的場所。18世紀後,沙龍逐漸成為法國皇家繪畫及雕塑學院所舉辦的藝術展覽的代名詞。畫廊中的作品,大多是類似油畫的人物肖像——這正是沙龍攝影的經典模式。攝影沙龍的誕生,實際上也是模仿了繪畫沙龍的方式,逐漸形成了具有藝術傾向的攝影家作品的國際性展覽,從而對攝影藝術流派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沙龍攝影在它的初期可粗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攝影盈利者,也就是所謂的專業攝影者,另外就是純粹將之視為休閒的愛好者。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龍攝影基本上是藝術攝影的代名詞。原先以畫家及雕塑家為主導的沙龍評審團,在攝影藝術地位提升後,又逐漸增加攝影者的比例,最後畫家不得不逐漸退出,或者成為點綴而已,這就意味著攝影沙龍所具有的真正的獨立性。繪畫派攝影所衍生的沙龍攝影風潮在20世紀初得到廣泛的認同。繪畫派攝影者在20世紀初期分裂成兩派,一群攝影者決定放棄模仿繪畫的手法,努力將創作與攝影的特性結合,這是“直接攝影”運動的開始;另一群攝影者則繼續追求仿畫風格,也持續著傳統的攝影沙龍活動。在許多藝術創作者加入攝影行列之後,20世紀初的攝影界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如蘇聯的羅德欽科及匈牙利裔的視覺角度、近攝或重復曝光等等來使用相機。

  今天人們提到沙龍攝影,既是指一種風格,也是指它的動作方式。沙龍攝影的主要表現手法就是畫意的,它的起源也是一個向繪畫學習的過程。但是畫意攝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和風格樣式,遠比沙龍攝影有著更為廣泛的影響和發展的空間。唯美主義主張藝術以追求美為最高目的。它注重的是形式美,不太關注內容和題材所傳達的信息,無論什麼題材,只要表現了美就達到了目的。有觀點認為,畫意攝影作為一個流派,在20世紀中期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是直至今天,當年畫意攝影流派所形成的觀念,依舊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許多領域的攝影創作方式,尤其在風光、靜物、肖像、人體等攝影領域。

  沙龍攝影有它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它絕對不等於攝影的全部,也不等於藝術攝影的全部。沙龍攝影有時會流於視覺的公式化,但是這種追求及記錄萬物美感的攝影方式,慰藉了攝影者的心靈,也是普通大眾最容易體驗的美之歷程。

   十四、時尚的魅力——柔焦鏡頭後面的時代潮流

   時尚攝影以其實用化和功利性的特點,對現代生活和藝術領域產生了巨大的顛覆作用。

  
時尚的魅力無形中左右了我們的思維方式。通過攝影傳播的時尚魅力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手段或傳播方式,它具有極其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強大的意識形態樣式,它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過程,也就是現代經濟發展成熟的過程。

  攝影圖像可以勝過許多頁的文字描繪,可以通過更為形象的方式和更為深刻的印象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服裝從表現生活現狀到展現個性魅力的進化過程,也是衡量女人成熟與否的尺度。時裝的文化魔力,創造了一個更加吸引人的社會。時裝無形中還產生出禮儀,使人自覺地舉止適度、儒雅有禮。時裝攝影對時裝來說,必須具備一種超前的影響力。真正的時裝攝影大師卻希望他們的作品不會因為時裝的過時而被遺忘,他們確實也有能力讓時裝(確切地說是通過穿著時裝的模特兒)永遠活在人們的心目中——通過他們的確鏡頭。美國攝影家約翰·羅林斯為《時尚》和《魅力》雜志拍攝過二百多幅封面照片,他的作品具有與眾不同的風格和容光煥發的特征。代
點擊: 449 | 評論: 7 | 分類: 缺省 | 論壇: 攝影交流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1. 桃花

    好講好講,一定要認真學習!

    謝了,大偵探!

    桃花

    引用
  2. 方竹

    碼了這麼多字啊。

    引用
  3. 俺剛改名

    精華啊,很全面,趕緊補補課。謝謝分享

    引用
  4. 網絡俠少

    我看了紅字, 有幫助 呵呵

    引用
  5. 麥高

    學習了

    引用
  6. olim

    全讀了,花謝。

    引用
  7. 蛐蛐

    學習。

    引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