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秒4次 快速射电暴与FAST“一眼”万年 

文章内容

2022-06-16 18:46:48
4

2022-06-10 17:44:05



[align=justify]在中国天眼(FAST)的加持下,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全球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 FRB 20190520B。位于贵州的这口“大锅”,又有“好菜”上桌。什么是快速射电暴?它们从哪里来?




20秒4次 快速射电暴与FAST“一眼”万年

时间回到2019年。那时,论文第一作者、国家天文台牛晨辉博士在处理FAST观测数据时发现,5月20日的数据存在重复的高色散脉冲。“当时很激动,我们很快排除了这是脉冲星和射电干扰,确定了该脉冲来自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牛晨辉说。依照国际惯例,该快速射电暴被以探测日期命名为FRB 20190520B。>>详情

在后续观测中,他和同事们又发现新的惊喜,FRB 20190520B不仅是重复的,还是没有爆发窗口的持续活跃的快速射电暴。最新发表的这篇论文中,他们确认,这是世界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

“20190520,依旧520。”平时科研中相当严谨的牛晨辉感到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奇妙缘分。“它的持续活跃,似乎是在那次’一眼万年’的邂逅之后,和FAST演绎着一场永久的爱情。”>>详情



夜空下的“中国天眼”fast和美国甚大天文阵列望远镜(非实景图)

07年朦胧相见 16年揭开面纱 

快速射电暴的研究历程并不长,2007年首次确定了它的存在,2016年探测到第一例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目前该领域已成为天文学最新研究热点之一。>>详情

“快速射电暴”可以拆分成“快速”“射电”“暴”三个部分来理解。其中,“快速”意指爆发持续时间非常短。“射电”意指所在的电磁波波段;“暴”意指剧烈爆发现象,不用1毫秒就能释放太阳大约一整年辐射出的能量。>>详情

快速射电暴是从脉冲星中衍生出来的新领域,李菂在格致论道的演讲中表示,现在FAST发现的快速射电暴不多,它们都来自宇宙的青少年时期,即来自宇宙的早期。相对而言,它们非常暗和弱。在他们设计、建设FAST望远镜的时候,这个领域都还没有出现。但是天眼的建设过程中,就开始考虑赋予它做快速射电暴探测的能力了。

快速射电暴的信号本身是很像脉冲星的,但是脉冲星是一个致密的天体,它有严格的周期性,就像一个钟一样会比较稳定地转动。而对于快速射电暴这样密集的脉冲,我们找不到它的周期性。所以FAST的观测使我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排除这种重要的、活跃的重复暴来自一个孤立的磁星或者黑洞的可能。但我们距离理解它具体是什么还有相当的距离,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前沿领域。>>详情



“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再见,再也不见”?其实是情有独钟

·难以捕捉,转瞬即逝

很长时间以来,同一个FRB往往只能被探测到一次,好比宇宙深处每一次的“暗送秋波”转瞬即逝,再也不出现,自然也看不清、找不到那个“眨眼睛的人”——“再见,再也不见”。

这是因为人一眨眼的工夫大约300毫秒,快速射电暴持续的时间是1毫秒——这样的暴发很难被“捕捉”到。

很长时间内,同一个快速射电暴只能被探测到一次;直到2016年,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才探测到一次重复的快速射电暴。几年来,全球天文学家发现了近500例快速射电暴,只有不到10例有活跃爆发,但它们也集中在某个窗口期,一旦窗口期过去,它就又消失了。>>详情

·多个窗口,活跃爆发

2019年5月20日,李菂团队利用位于中国贵州省境内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首次探测到了重复快速射电暴FRB20190520B,频率为1.05-1.45 GHz。研究者在最初的观测中发现了4次爆发,在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之间的每月跟踪观测中,累计18.5小时内观测到75次爆发,这表明该射电暴持续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

牛晨辉称,目前全球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有500余例,其中重复快速射电暴只有24例,但其中活跃的重复暴不到10例。“即便是能够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大部分都有一个活跃的窗口期。例如此前首例发现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21102A,我们可以在1小时内观测到100多次爆发,但随后就会衰减甚至观察不到,而在对FRB 20190520B的观测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时间窗口,而每次都能观测到其爆发。”>>详情

穿越30亿光年的寻找

>为找到这一快速射电暴的家,也就是其宿主星系,研究人员邀请了美国甚大阵列望远镜(VLA)、美国帕洛玛望远镜和凯克望远镜、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和日本斯巴鲁近红外光学望远镜加入了观测行列。

“在综合分析观测数据后,我们确定FRB 20190520B的’家’是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贫金属矮星系。”牛晨辉说道。>>详情

·如何确认身份?

就像我们能够通过某地出现彩虹,判断这个地方刚下过雨一样,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快速射电暴周边环境的复杂程度,确定其所处的演化阶段。

“基于中国天眼(FAST)等多项数据,我们首次提出了一种描述快速射电暴周边环境复杂程度的方法,即‘RM弥散度’,这种方法能够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示踪快速射电暴的身份信息,为最终确定快速射电暴起源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3月20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表示。

李菂解释道,快速射电暴周边环境的变化越复杂,快速射电暴就越年轻、活跃程度就越高,快速射电暴周边环境的复杂程度包含着快速射电暴的“身份信息”,比如年龄、来源地等。>>详情

相关阅读:

收获满满!中国天眼进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阶段

FAST从提出构想到通过国家验收花费了26年的时间,近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投入到这个项目中。FAST的全新设计理念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多年来,工程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克服了力学、测量、控制、材料、大尺度结构等领域诸多技术难题,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

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以来,FAST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为FAST科学产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表示,基于超高灵敏度的优势,FAST未来将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与低频引力波探测等方向产出更多深化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科学成果。>>详情



图为FAST夜空中快速射电暴的闪烁示意图(视频截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align]

点击: 0 | 评论: 4 | 分类: 上传 | 论坛: 情系中国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sfiawongn
无题
庆幸我国科学大大进步,令世界各国不敢不尊重中国人,其实有不少新科技正在发展中,多数已经成功在望,不为华侨知道而矣!

像太空望远镜,决非其他国家可以比异了,中国有的是人材与地方,缺一条件不可,故决非其他各国可以做得到如此巨大的电子望远镜!而且是巨大的群体组合啊!

2022-06-16 19:54:11 | 引用
无题
雄心勃勃,中国建造首个大型太空光学望远镜








知识分子

2020 新知答主



致知计划·科学创新季

3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载人空间站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导 读

在巡天的黄金时代,中国终于可以参与进来,第一台大型太空光学望远镜CSST的升空,或将带来影响深远的科学发现。

撰文 | 邸利会

在长春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内,一个高约14米、长20米的大型真空罐及其配套光学测试系统正在建造当中。

“这个是非常壮观的,当然代价也是很大了,(建造)也非常麻烦,但为了不至于入轨之后才发现问题,所以最好在地面上就先验证整机的各项指标。”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詹虎告诉《知识分子》。

詹虎的话引向一段著名的 “错误”。

1990年4月25日,哈勃太空望远镜进入到地球上方600多公里处的运行轨道。不幸的是,很快研究人员发现,哈勃有严重的成像问题,直到三年后,奋进号航天飞机将航天员送上去,问题解决后才开始了正常的观测。

显然,正在建造中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太空光学望远镜,不希望再犯前人的错误。

整机验证只是万里长征路上的其中一步。这台两米口径的大型光学望远镜,被称为载人空间站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Chinese Survey Space Telescope, 简称CSST,亦被称为Chinese Space Station Telescope),预计在2024年前后发射进入近地轨道。届时,它将和中国空间站在同一个轨道上飞行,目前规划的运行期为10年。

参照国际上差不多同期发射的空间巡天望远镜——欧洲航天局的欧几里得(Euclid)和美国航天局的罗曼太空望远镜(Roman Space Telescope),CSST研制费用至少也在几十亿的量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称,“CSST是我国载人空间站旗舰级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空间天文基础设施,具有大视场、高像质、宽波段等突出特点,是我国天文科学迈向国际前沿的重大机遇。”

01 赶上巡天的黄金时代

此前,没有谁可以想到,中国可以拥有自己的旗舰级太空望远镜。它的诞生要从建空间站说起。

1986年,中国被美国等国家拒绝参与国际空间站。1992年,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载人空间站,代号921工程。

921工程包括了很多系统,其中第二个系统,即空间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以下简称 “总体部”)来规划。专家们一直在思考,中国空间站上应该开展什么样的科学研究。

2009年12月,总体部在香山开了一系列的会议,探讨空间站的科学研究方向和所需的实验装置,会上讨论了建造一台大口径的空间光学望远镜的想法。来年4月,总体部在国家天文台专门研讨科学目标,国家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和胡景耀研究员提出,可以利用空间光学望远镜做巡天。一般来说,天文观测分为普查和精测。巡天可以理解为是对大范围的宇宙天体进行普查。

巡天的提议得到了总体部顾逸东院士的大力支持。随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对空间站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的科学目标进行了论证;总体部组织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开展了望远镜及观测终端的技术方案论证。

与此同时,美国在2010年也制订了10年的天文研究规划,在地基和空间的推荐项目中,排名第一的都是做巡天,包括了著名的时空遗迹巡天(Legacy Survey of Space and Time, LSST),现更名为薇拉·鲁宾天文台(Vera Rubin Observatory)和大视场红外巡天望远镜(Wide Fiel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WFIRST),现更名为罗曼太空望远镜。

2011年初,利用空间站光学望远镜开展巡天的报告提交给了总体部,年末通过了望远镜的技术可行性评审;来年的3月初,空间站任务规划委员会的100多位专家对空间站上的科研项目进行评议打分,CSST得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优先支持。之后,经过望远镜多方案择优和经费评估,2013年11月,CSST正式立项。

在最初的计划中,CSST是空间站的组成部分,安装在实验舱II上。之后,为了改善CSST观测运行的条件,专家们探讨了多种可能,苏定强院士和张柏楠总师先后提议,将其改为独立的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在400公里高的轨道上 “共轨飞行”。这一提议得到了工程总体的支持,并于2014年初启动了论证工作。未来,在常规运行期间,CSST会定期或根据需要与空间站对接,补给燃料和进行维护、维修与升级。

对老一代天文学家、83岁的陈建生来说,开展大规模巡天一直是个梦想。他是从使用手摇计算机、暗室里冲底片的年代走过来的。几十年来,随着探测器、计算机、网络、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长足进步,他期待的太空巡天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对于地面巡天,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们错过了机会,后来美国斯隆(SDSS)望远镜做了,现在LSST也将开始做。但是空间上的光学巡天还没开始做,而空间巡天又太重要了。因为它可以达到比地面巡天好一个数量级的像质,所以如果有机会能够做空间巡天,意味着中国天文进入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时代。” 陈建生说。

如今,巡天已经成为了天文学角逐的热点。

地面巡天的代表、斯隆望远镜已经运行了20多年,绘制了最为精确的三维宇宙地图,获得了三分之一天空的深度多彩图像,超过300万天体的光谱,并免费分享给全世界,在宇宙学、类星体、星系、银河系、恒星、太阳系、系外行星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样是地基望远镜的薇拉·鲁宾天文台,将在2022年底在智利的安地斯山顶开始运行,开展时空遗迹巡天。

而空间巡天方面,欧洲航天局称,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将在2022年底从法属圭亚那的欧洲航天中心发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罗曼望远镜预计在2020年代中发射。俄罗斯和德国已经发射了Spektr-RG太空望远镜,集中在X射线。中法合作天文卫星——空间变源监视器(SVOM,X射线、伽马射线及光学)和中科院空间先导项目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P,X射线)计划于2023年发射。空间望远镜相比地基望远镜,由于不受地球大气的影响,可以进行更多波段的观测。

“CSST是两米的口径,比哈勃小一点,如果和哈勃一样只做小视场的精细观测,很难超越哈勃,所以当时考虑空间站上做什么样的大科学的装置,在科学上才有亮点,才能超过人家,巡天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巡天做的好,不仅是有口径,还得视场大。” 詹虎说。

CSST有超过哈勃300倍的宽广视场,视场大意味着一次观测能够看更大的范围。

具体来说,在10年的运行期内,CSST计划对17500平方度(整个天空是41253平方度,17500平方度占整个天空的42.42%)的中高银纬、中高黄纬天区进行多波段成像和无缝光谱观测,并对遴选的天体或天区开展精细观测研究,将获取数十亿恒星与星系的测光数据和数亿条光谱,并通过直接成像搜寻和研究太阳系外行星。


2022-06-16 20:13:45 | 引用
sfiawongn
sfiawongn
无题
为什么中国不发射紫外/光学/红外巡天望远镜,或者其他类似于哈勃和詹姆斯·韦伯的太空望远镜?

哈勃(以及詹姆斯韦伯)的太空望远镜对于人类的天空探索可以说有里程碑式的巨大意义,很好奇为什么中国不发射类似的天空望远镜(卫星)?其意义是否堪比或者更大…显示全部 ​



关注者337
被浏览242,362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好问题 7​3 条评论​分享​





30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太空精酿


  • 2017 新知答主



    36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从航天的角度回答一下吧。

    1.技术积累

    空间望远镜毫无疑问是现代天文学发展的主力,因为它处在太空环境中受到的各种干扰可以极小,观测环境更加纯粹,可是带来的难度代价是非常大的,需要不断积累。

    这里有一个中文维基给出的世界到目前为止发射的空间望远镜列表(独立的望远镜),https://zh.wikipedia.org/wiki/空间望远镜列表

    大概数了数,全世界从60年代到现在总共发了大约100个空间望远镜,而中国发射的,只有一个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器。

    就算把嫦娥带的算上,这也在空间望远镜历史上几乎没有存在感。

    而问题中提到的几个都是人类历史上最顶级的几个探测器,詹姆斯韦伯更是人类历史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世界第二贵单个航天器,咱们现在的技术根本不足以把这些造出来。甚至即便把詹姆斯韦伯的技术全部给了咱们,咱们现在也从未有过经验能把它安稳送到拉格朗日二点稳定下来(不是飞掠)并把这个占地几百平米的庞大机构给展开。

    为什么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要推迟发射时间至2019年?785 赞同 · 137 评论[size=11]回答[/size]

    2.我国航天应用现状

    空间望远镜本质上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应用,反馈给科学界实现更大价值。

    但我国目前航天发展的主要程度还是美国苏联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状态:军方主导,实现各种从0到1的突破。最核心的是载人航天(神舟、天舟、天宫),包括后来的各种北斗系列、实践系列、各种遥感资源气象卫星等,大都如此。

    商业化方面通信卫星本世纪初开始起步,而民营商业航天则是这两年,更是还没离开襁褓。

    科学应用方面,则是2010年之后才有的事情了,而科学应用里空间望远镜则是最近几年和未来的规划了。

    更何况很多时候科学应用航天技术都是直接由军用航天技术反哺而来的,比如哈勃望远镜就是美军KH-11系列侦察卫星(首星1976上天)降低精度后给科学家用的。我国如果军用技术还没到那个程度,民用和科学用估计也困难。

    可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成本

    这个就不说了,NASA去年出了一个报告,估计我国一年航天总预算20亿美元。

    詹姆斯韦伯一个望远镜就是88亿美元,估计还要涨到100亿以上。

    我国的悟空号,造价才1亿美元左右你敢信?

    就这,还是中科院努力了很多年,很多年,很多年,才争取到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总共4颗卫星。

    嫦娥工程每一颗卫星也就1亿美元左右。

    FAST的造价大概2-3亿美元。

    当然,我这里只讲成本。

    4. 发展前景

    自从小布什政府上台之后给NASA调整政策后,要求它把研究焦点从近地空间转向深空,整个美国航天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是NASA释放了近地空间,将大量的资源外溢,直接养活了space-x、蓝色起源这些商业航天公司;

    另一方面是NASA专注于做科学研究,比如关于火星探测就在最近十几年重新达到高潮,2018发TESS,2019发詹姆斯韦伯,也是这一波政策变革带来的后果。

    等于说,NASA最近开始加速了,我国赶超的难度又加大了一些。

    说了这么多,也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我的感觉是咱们首先实现地面天文观测设备的进步,然后等待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同时希望国家能给予同样海量的资金支持,积累个20-30年后,才有可能发射世界级的大型空间望远镜。

  • 2022-06-16 20:18:06 | 引用
    无题
    祖国的而且确是在各种科学均有染指,大事研究比较十年前跃进许多,大家不查不知有什么项目进步了,太空科技进步良多,其他的科技都有所长,大家有空閑时间可以前往各中国科学园地查询下咯⋯!

    2022-06-17 14:08:47 | 引用
    sfiawongn

    发表评论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