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虎的聊齋
空間首頁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冊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以“臓亂差”著稱的印度,每一種奇葩現象背後,幾乎都跟信仰有關 

2021-02-26 17:54:53
>>文章內容
@三聯生活周刊

全球化博弈第一局,以“臓亂差”著稱的印度,顯然比分落後,但是印度的歷史居然還活著,飽滿,蓬勃,活色生香。



圖&文 | 熊昱彤

印度,該如何去看?一個幾乎與中國一樣博大精深的古老國度,一個有一千多種語言、五花八門宗教習俗的五色斑斕世界,一個在中國民間和網絡間充滿各種槽點的南亞鄰邦,要從哪裡去認識呢?





這種發現的困擾,印度裔諾貝爾文學獎作家V.S.奈保爾在試圖連接其母國祖輩時,也曾經歷過。奈保爾經過二十六年的探索,“最終抵達那個簡單且無比強烈的觀念:印度最重要的,需要去深入接觸理解而不是從外部旁觀的,是那裡的人。









飛臨新德裡上空,大片黃灰色陰霾下面,隱隱約約的是黃綠色的土地。新德裡機場就像任何一個現代化的機場。一長溜入境櫃台,後面坐著的官員一個個情緒低落,皺著眉頭,機械地審查蓋印放行。一走出有空調的機場大廳,黃褐色的煙塵夾著酸味加燒烤味的熱浪不由分說地撲過來。頓時明白這裡人的情緒為什麼這麼糟糕了!新德裡正在遭遇嚴重霧霾。



印度導游立明來接機,雙手合十道聲“Namaste”,給客人戴上花環。大巴行駛在通往阿格拉的全封閉公路上,公路下面的煙霧中移動著客車、貨車、摩托車、突突車、人和牛。有司機就把車停在路上,然後沖著路外方便,盡管不遠處就能看到公廁。天黑了,路邊一堆堆火焰沖天,是農民在燒秸稈。



鮮花散發出清新的味道,多少抵消了些霧霾的濃烈。

與中國一樣,鮮花在印度象征美好,是用來供奉神明的潔淨之物。印度的十三億人都有信仰,約百分之八十的印度人信仰民族宗教印度教(Hinduism),百分之十二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錫克教徒和耆那教徒。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佛教在現代印度信奉者尚不足百分之一。



印度教與佛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把種姓制度——世上最森嚴的世襲等級制度作為核心教義。導游立明三十歲,還沒結婚。在講解過程中,他不無驕傲地多次宣稱“我是婆羅門”。



印度古典時代的四大種姓分別是:婆羅門(Brahmin),祭司僧侶;刹帝利(Kshatriya),騎士和王公貴族;吠舍(Vaisya),農民、商人和傳統手工業者;首陀羅(Sudra),卑仆賤役。最下面還有一個不入流的賤民階層(Dalit/Untouchable),從事最肮臓低賤的體力勞動如掃街和清理不潔物,也被稱為“不可觸摸者”。



為什麼會有種姓制度?史學家和社會學家認為,千年前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為了顯示自身的尊貴種族地位,維護其對土著達羅毗荼人的統治和奴役,借助婆羅門教的神話而逐漸建立起一種宗教和文化制度。而我們的婆羅門導游的說法——“家裡幾個孩子能力不一樣,會做的事情不一樣,所以按照能力分等級”——似乎是從某種立場出發的最通俗解說。






傳統的種姓制度只允許教徒同等級內部通婚,印度教徒還必須從事自己種姓所規定的職業,不能高也不能低。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



當代印度,種姓制度在法律層面已被廢除,階層更多是由經濟地位劃分決定的。本屆的印度領導人就來自於低種姓。祖上婆羅門貴族的導游立明和他的哥哥,都在從事旅游服務業,而另外一位導游是來自低種姓的吠舍。不同種姓同工同酬。

時代的變遷之外,印度獨立後政府的公共政策也在助推社會變革。“保留政策“已在印度實行了數十年,即在升學、求職,特別是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中,為低種姓保留一定的名額。賤民也能從事很多以前不能幹的職業或新興職業,也能成為富人。



這種類似美國的Affirmative Action(平權法案)的“逆向歧視”,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越來越多的高種姓者走向貧困,導致了婆羅門和刹帝利們的抗議。2015年,古吉拉特邦五十萬高種姓者騷亂,不滿政府對窮人的政策支持。許多敗落的婆羅門從事了他們祖上做夢也想不到的職業,譬如廚子,因為印度高種姓者不得吃低種姓者做的飯菜。





奈保爾描述中的“古老的神祗,古老的寺廟,貧窮的婆羅門”, 無疑是一副懷舊的傷感畫面。然而,他隨之指出:盡管一個文化的衰落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傷……婆羅門的訴求運動必須跟印度的所有其他訴求運動放在一起考慮,需要把一個文化的衰落、低階層的崛起、婆羅門的出走和轉變,看作是一場更廣泛的前進運動的一部分。




在印度,宗教仍掌控著人們的生活,歷史和古老信仰數千年來傳承著,不曾間斷。

旅游車上除了司機、導游外,還配備一名印度“小弟”,個子矮小、皮膚黢黑。他負責搬運行李、分發礦泉水,每次客人上下車之前,都會疾步跑到門口用塊木頭為客人墊腳。隨處所見的印度人,不論是酒店服務生還是小販或是村民,多有禮貌,待人溫和,於篤信宗教、克己敬業中總顯出幾分聽天由命的味道。




印度人“固守職業的最重要動機還在於印度教至高無上的准則:種姓的忠誠。謹守傳統規范而不貪工錢、不偷工減料的工匠,根據印度教的教義,即可再生為國王、貴族等等”。(馬克斯·韋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



從阿格拉到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普爾,已經沒有了高速公路。印度還是一個“大體上生活在鄉村裡”的國家,除了首都新德裡等大城市,其他的主要城市幾乎都是還沒出城就下鄉了。



西部印度的幹硬土地連綿不斷,平緩的公路兩側植被稀疏。我們坐著吉普車去一個村子裡拍攝。熱騰騰的塵土從沒有鋪設柏油的路上騰起,再從洞開的車窗徑直而入,粘在人的皮膚、頭發和相機上。





在古老的村落裡,村民已經住進了印度政府修建的磚瓦石頭結構的新房,屋子旁邊還蓋了一間小小的廁所。房子耗資約一萬人民幣,廁所占了十分之一的造價。村民不願意將廁所建在屋裡,因為“屋裡是拜神的地方”。



印度人“臓”與“潔”的概念與其他地方人不一樣。奈保爾游歷印度中,曾訪談過一個“企圖過完全的婆羅門生活的婆羅門”。居住在馬德拉斯(現稱金奈)的這個婆羅門認為“上廁所……進入這種不潔的地方本身就是不潔的行為……甚至一想到廁所就覺得可怕。規矩的婆羅門到戶外解決,每次換新地點。”

2017年上映的一部高口碑寶萊塢電影《廁所:一個愛的故事》把傳統的印度教徒對廁所的頑固抵觸描畫的繪聲繪色。據說過去五年中,印度政府在全國修建了1.3億個廁所,偏遠的鄉下休息站的廁所都幹淨無味兒,有水沖洗。而比建廁所更難的,是說服民眾上廁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6年數據表明,印度有將近6億人在戶外“解決問題”,幾乎占到印度人口的一半。有人分析道,印度難以更改的如廁習慣更多是受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因為在印度,只有“賤民”才會清理廁所。



印度每一種奇葩現象的背後,你都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印度奶茶(Masala Chai)是印度人每天必須飲用的。在齋普爾酒店早餐第一次品嘗後就上了癮。走街串巷腳累了,就找個奶茶攤子,坐下喝一杯。攤主用印度紅茶,加上生姜、肉桂和豆蔻,放入牛奶中一起煮,經過一次次舀起攪拌,直到牛奶變成深褐色,濃香中飄出香料的辛辣。這時攤主拿起一只手工制一次性小陶杯,用食指在杯子裡蹭蹭轉兩圈,算是給杯子做個清潔,然後把奶茶倒入杯中。陶杯用完就仍,原因不難猜到。對傳統印度人來說,什麼人都用的餐具不管怎麼洗刷總是不潔的。一些人還保留著用植物葉子做餐具的古老習慣。




齋普爾,大象在風之宮殿前漫步。



印度第十一大城市齋浦爾建有地鐵。晚飯後聽到樓下樂聲大做,正是婚禮季節,一對錫克教徒在舉行熱鬧盛大的婚禮。印度人大方熱情地接納了我們這群“客串攝影師”。錫克教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混合而成的一個教派,印度的錫克教徒占人口的近百分之三。勇猛彪悍的錫克人反對印度教的多神論和不平等的種姓制度。
maohu | 點擊: 0 | 評論: 2 | 分類: 缺省 | 論壇: 新聞時評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maohu
無題





印度北部走過的地方中,我最喜歡的是曼達瓦,一座沙土丘陵中的小鎮,曾經繁華的印度通往歐洲的古商道口岸。


昔日曼達瓦王公城堡,一部分被改造成了酒店。房間裡的床足有一米高,得費點力氣才能爬上去。躺在床上,透過舊式木頭床架仰望高高在上的屋頂,好像聞到了五百年前的氣味。


曲折的小巷深處竟然有一座座豪宅,這是著名的哈維利建築。外牆、立柱、門楣上,到處刻畫著精美細致的神像和神話故事,在夕陽的強光下顯出了時光的顏色。小鎮居民就住在這活著的古董中,閒聊、閒坐。




在這裡的街道上,要躲車躲人還要躲牛!街上有很多牛在游蕩,黃色、白色和黑色。在街上“放牛”是又一個印度奇葩現象。牛走到哪裡便吃到哪裡,吃垃圾、吃剩菜、吃人供奉的菜果。印度人視動物為神明,不吃牛肉,不殺牛,當然也沒有人偷牛。



落後的塵埃中,古跡和歷史在發著幽暗的光,灰暗肮臓卻性格鮮明,活力滿滿。日新月異,就一定那麼好嗎?




多數印度人對外來人的鏡頭非但不抗拒,甚至是歡迎。他們溫和地隨你拍,有的還擺出pose微笑著,拍完後禮貌地說Thank you。我拍印度人,印度人也拍我,無數次地上來要求合影、自拍。


是的,印度是個小費國家,付出10盧比、20盧比(相當於一兩塊人民幣),換來恭敬禮貌的服務,或對人表示友好、感激或者施舍。但更多時候,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Namaste”,能讓你暢行無阻。在印度,人的眼睛是清澈質樸的,從眼裡到的,是善良平和,甚至一絲謙卑討好。





亞摩納河邊,清晨,煙霧彌漫中的泰姬陵輕盈而遙遠。這個印度穆斯林王朝皇帝為紀念愛妻而建的藝術珍寶,好像在告訴今日的觀眾,悠久的印度歷史曾被深深地打上了伊斯蘭教的烙印。


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自古以來沖突不斷。就在11月10日,聖城瓦拉納西的街頭湧出了大量的穆斯林,在卡車上揮舞旗幟、呐喊抗議,原因是前一天印度最高法院作出了一個涉及百年之爭的重大判決,將印度北部阿約提亞一塊爭議已久的土地判給了印度教徒。問題復雜的克什米爾,至今仍然是印巴間的火藥桶。

2021-02-26 17:55:34 | 引用
無題


普什卡的駱駝節已經從最初的駱駝買賣市場演變成一個嘉年華。拜梵天神、到聖湖沐浴、逛集市、玩游樂場,節日期間的普世卡就像一鍋沸騰的咖喱。














爬上焦特布爾城的至高點梅黑蘭格爾堡,眼前出現一片繾綣夢幻的藍色。城堡周圍如積木般堆積錯列的藍調房屋,是古代國王賞賜給婆羅門的禮物。代表高貴與神秘的藍色是婆羅門專屬顏色。






古代婆羅門獻牲祭祀、研習吠陀經典並教授學徒,但這不是一份“職業”,婆羅門只收贈禮而不收酬勞。在經濟方面,婆羅門作為印度教的擔綱者不一定富有。“君主把土地賜給宮廷祭司,受贈的土地只夠種些自家用的東西,用意只是讓受贈的人不會餓死。”(V.S.奈保爾《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走在焦特普爾古城的小巷裡,可要小心腳下。一兩米寬的小巷迷宮一樣彎曲著、延伸著,一不留神,也許就踩到野狗的爪子。地上垃圾遍地,狗屎牛糞,污水橫流。但居民家裡幹淨整潔,水泥地擦得一塵不染。一些婆羅門家庭裡是四世同堂,子孫滿門。






印度教相信,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不吃魚、蛋或大蒜。




聖城瓦拉納西,是濕婆神最鍾愛的地方。神話中,以前這裡森林茂密,鹿在游蕩,濕婆神和他的妻子在樹林間游戲。瓦拉納西印地語意為“在樹林裡找到快樂”。




印度人視恒河為主宰自然的神明。信徒在河中沐浴、祈福、戲水。一下沒入水中,再冒上來,渾黃的河水從臉上頭上流下,雙手合十向恒河母親致敬。



恒河邊的長長台階上,一群群身著艷麗橘紅的老年乞丐在路邊伸著手,真真假假的苦行僧在尋求通往彼世的救贖之道。一個六七歲的瘦小女孩扮成濕婆樣,用脖子上盤著的假蛇嚇唬不給錢的游客。



印度的傳統醫學體系阿育吠陀認為,宇宙中包括人體在內的萬物都是由土、水、火、風和大氣空間這“五行”組成。人從上天借來的身體死後一定要還給上天。聖城瓦拉納西的恒河河畔,是解脫之地,是印度教徒最佳的死亡之地。火葬加水葬,將完美地回歸所有五行。




恒河邊的古城深處,原本民居混雜在印度教寺廟中。政府計劃修一條通往恒河的大路,於是把這一片拆成了廢墟。一個黃衣老頭從廢墟土路躑躅而來,停下腳步,望著那一片斷壁,像是在回憶。一條艷綠色紗麗的影子從黑色破牆中閃出來,摸摸這摸摸那,那裡是她曾經日日朝拜的寺廟吧?發展與守舊從來就是一對矛盾。



高大英武、表情堅毅的婆羅門祭司在恒河邊進行夜祭。這恒河岸邊日日上演的不是旅游景點的表演,而是信仰的真實儀式。“在路上”的全球化博弈第一局,以“臓亂差”著稱的印度,顯然比分落後,但是印度的歷史居然還活著,飽滿,蓬勃,活色生香!




(本文所有圖片由作者於2019年11月攝於印度)

2021-02-26 17:56:15 | 引用
maohu

發表評論

文章分類
缺省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統計
點擊: 8543072
帖子數量: 89027
開辟個人空間: 2013-03-28
最後更新: 2022-06-02

RSS訂閱
 
 
 
 
 

   https://www.westca.com/Space/u=maohu/lang=tchinese.html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