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虎的聊齋
空間首頁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冊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一個中產階級的亞洲藏家,記錄這個行業的美好、神秘與荒誕 

2020-09-23 23:26:40
>>文章內容
原創:一條


《啊!藝術》是今夏的紀錄片遺珠,

全片分6集,每集20分鍾,
從博覽會、畫廊、藝術家、藝術品修復、藏家、特殊藝術品六個主題,
講清楚了當代藝術品收藏的方方面面。
有網友看完感歎:“我也想去收畫了!”


《啊!藝術》 騰訊藝術獨播

紀錄片背後的操盤大佬,
其實是華語樂壇金牌制作人姚謙,
他和港台1/3的明星都合作過,
打造了王菲的《我願意》、林憶蓮的《至少還有你》,
90年代風靡一時的《魯冰花》就是出自他手。
他小時曾經想當畫家,
用音樂賺夠錢後,30歲開始走上藏家之路。
1996年起,他將唱片版稅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到藝術品收藏中,
之後又成為藝術策展人。


姚謙和他的收藏

今年8月,一條面對面采訪了姚謙,
請他談談《啊!藝術》背後的故事,
他說,他就是想告訴那些對藝術“敬而遠之”的觀眾:
“收藏不是有錢人的游戲,
對藝術品的喜愛是一種精神需求,
這樣的需求是沒有門檻的。”
自述 姚謙 編輯 魯雨涵




姚謙接受一條采訪

《啊!藝術》最早來源於我在2017年拍的一部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當時的想法是,很多人關注藝術市場的動向,但是往往只討論金錢的力量,我希望可以把自己和藏家真實的想法記錄下來。
《一個人的收藏》的電影剪完之後我們發現,我們的資料太多了,90分鍾的影片根本放不下。所以我想,能不能沒有用到的素材分類,分成幾集,做成一個科普向的系列短片呢?這就是《啊!藝術》的雛形。


藝術家格姆雷《視界 香港》

在疫情期間,我的想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華人的藝術市場發生了很大的波動,二是科技進步到今天,每個人的記憶都接近於金魚的時代,如何把作品的深刻度表達出來,或者把精神層面的能量傳遞出來,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maohu | 點擊: 0 | 評論: 2 | 分類: 缺省 | 論壇: 天下收藏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maohu
無題
《啊!藝術》就是我的實驗成果之一。


藝術家宋冬《物盡其用》

藝術常常會給你一些“啊”的反應,我覺得這是合理的。看到好的作品,就會情不自禁地“啊”出來,你一定會有的,我也會。就是因為這樣,我才把中文名定成了《啊!藝術》。
影片在拍攝初期,導演收集大眾對藝術的疑問,很多人的問題很有意思:如何區分垃圾與藝術?去美術館看就好了,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買藝術品?是不是有錢人才能搞藝術收藏?
我就是來解答這些問題的。


光怪陸離的拍賣場

藝術家的名單50%發生了改變
《啊!藝術》一共有6集,主題分別是拍賣博覽會、畫廊、藝術家、儲藏修復、藏家和特殊收藏,每一集20分鍾,主要是面向想了解藝術圈的大眾群體,讓觀眾系統地了解藝術市場的構成,每一個機構和個體是如何在藝術的生態圈裡互動的。




整部片子一共采訪了上百位藏家、藝術家和相關從業者,大部分是我的朋友,也有一些是導演覺得值得拍,自己去聯系的。
在藝術家的選擇上,我刻意避開了當時在市場上很火熱的藝術家,而是選擇了一些作品品質很好,但是還未成名、正在奮斗中的藝術家。所以我們沒有去上海、北京這些大藝術家聚集的地方,而是到西安,訪問了一批當地的年輕藝術家。


修復過程

“修復”這一集主題是我執意要立項的,其實是一個冷門話題。我們很多人注意力都在收藏上,但是藝術品收藏回來之後,管理、儲藏、修復也是很重要的。藝術品的命比你長,你要對它負責。同一件藝術品在不同的修復師手裡,出來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有趣的是,六集全部上架之後,這一集是整部片子流量最高、評價最好的一集,因為相關資訊是最少的。
這一集是整部片子流量最高、評價最好的一集。我的這個修復師樣樣都好,我唯一跟她有的抱怨就是“怎麼畫都修那麼久”,結果拍片的時候她一下子忘情了,不小心說出實話:“喜歡的作品修到最後開始修得很慢。舍不得離開,想跟他多相處一段時間。”


多媒體裝置藝術

最後一集特殊收藏,是我們最後才定出來的,講的是藝術的特殊材質。我除了繪畫,其他類型的藝術品都收得比較少。但是藝術一直變化,不能因為你的收藏而局限藝術家的方向,影像、視頻、聲音、行為都可以成為藝術品。
那時候正好我的一位藏家朋友、也是台灣著名的收藏家施兆俊先生,願意開放他的藏品給我們拍。他收藏了很多日本攝影師的作品,例如中平卓馬、細江英公、森山大道等等。其中有一張森山大道的作品《野狗》,是目前全世界最早的版本。


森山大道 《野狗》

我也是聽他講了之後才知道,東方人跟西方人的攝影價值不一樣,他們不會設edition(沖洗版次),但是有vintage(攝影原作)的概念,就是藝術家拍照當時或五年內沖洗的照片,沖洗完成時間超過30年以上,更嚴格的要求50年以上。
所以我自己也借由這一次的拍攝,進行了一個擴展和學習,這也是我整個拍攝過程少數有出鏡的一集。


東京畫廊創始人 田畑幸人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田霏宇

過段時間我自己再重看這部片子,發現藝術家和工作者的名單,幾乎有50%發生了改變:當時熱門的媒體消失了,當紅的藝術家,現在作品賣不出去了,無人問津的藝術家,現在被炒作得非常紅火,華人市場對當代的年輕華人藝術家不再有信心,轉而關注西方銷售的東西……

2020-09-23 23:26:58 | 引用
無題
我很高興能參與到這個時代的洪流中,作為一個反映的角色,適度地提供了一些紀實的信息和影像。


劉若英、林憶蓮、袁泉、李玟音樂專輯,由姚謙制作

不買貴的,只買對的
我從小就喜歡美術、音樂和文學,曾經想過要當畫家。90年代初,我進了一家小唱片公司工作,從寫稿、打雜做起,算是踏入了音樂圈。寫過《我願意》《電台情歌》,制作過很多專輯,也推出過庾澄慶、蕭亞軒、楊千嬛櫌王力宏等歌枢崿忙卤I舜蟀氡滄印
我運氣很好,很早就達到了經濟穩定。這個時候很多人買房、買車,投資股票,甚至去辦移民,但是這些都沒辦法滿足我,我就去買了他們覺得最沒用的藝術品。
從1996年開始到現在,我大概收了500-600件藝術品,有兩個藝術倉庫在幫我管理,常年都會有一些藏品在不同的展覽裡借展。


姚謙家的收藏

我收的最多的就是繪畫。我很喜歡一位後印象派後期的畫家蘇丁。有一年,我想買一張蘇丁的風景畫,我當時給自己的預算是20萬,結果拍賣會上有一個人非要跟我競價,價格一路上漲到30萬,我就停手了。沒想到的是,過了十幾年,這張畫又出來了,我又去參拍,最後20萬就買到了。
這大概就是收藏的緣分吧。我現在還記得,20萬拍到那張畫的那天,紐約在下大雪,後來每次再在紐約參拍,我都老是問,今天會不會下雪?(笑)
我開始收藏的時候,藝術還沒有所謂市場的概念。我買畫向來都是出於自己喜歡,一開始因為預算有限,也不太敢花錢,只是從愛好和美術史的交叉閱讀中邊學習邊收藏。每次因為周轉資金不得不出手時,才知道哇,原來漲了那麼多。


張荔英《榴蓮》

我收藏了一幅張荔英的《榴蓮》。張荔英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和夫人姚蕙的第四個女兒,和孫文、蔣介石、杜月笙等人都有交集。這幅畫曾經是1998年蘇富比的拍賣畫冊封面。我買來的價格,大概是現在行情的20分之一。
在我看來,音樂和繪畫是相通的,我經常在看一幅作品的時候想到某首歌,相反,我也會從繪畫中汲取創作的靈感。我寫了很多情歌,同時我特別喜歡印象派繪畫。在印象派的畫作裡,情感永遠是主軸。我很多歌詞的創作靈感都來自於印象派繪畫。


夏加爾《我與村莊》

我還非常喜歡夏加爾。年輕的時候旅行,選擇目的地,就看這個城市有沒有夏加爾的作品收藏。全世界收藏了夏加爾重要作品的美術館的城市,我應該都走遍了。2005年,我寫了《我愛夏卡爾》:
“仰望星空 讓我想起Chagall,戀愛的人 總是浮在城市半空中,視若無睹的,忘情忘我的 緊緊眷戀著 連公雞都在溫柔歌頌……”
但是夏加爾我還買不起,有好幾次都差一點,但是價格還是太高了。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買什麼藝術品。我覺得如果你的定位是要掙錢,那我建議盡量不要投資藝術品,因為藝術品的回轉率很慢的,變現慢。
越沒有盤算,越本能,你不曉得哪一天它就會給你一個驚人的數字。




收藏家宮津大輔談為什麼要收藏

人為什麼要收藏
《啊!藝術》的主題曲叫《My Dear Art》(我親愛的藝術)。邀請了陳粒作曲和演唱,歌詞是我寫的,靈感來源於木心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裡假設自己是一件藝術品,在美術館展覽的時候,被很多人圍觀,到了閉館的時候,一下子又只剩下自己。
“My Dear Art
我飛到美術館的窗台
以為可以守護你
我囚入藝術倉庫裡
伴你冷宮冬眠”
的確也有這樣的藏家,藝術品買了就直接放倉庫,兩三年之後評估可以增值,就再拿去賣。藝術品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投資,從來沒有在他們的生活空間出現過。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觀眾問過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買一副畫掛在家裡?”,言下之意好像這樣做就是在炫耀。我的回答就是:“一本書你看完就可以扔了,為什麼還放書架上?”
書架上你讀過的一本書,是構建你精神世界的一個小小的部分。你喜歡的一幅畫掛在家裡,也是一樣。
而且你在畫冊上和博物館裡看藝術品,和自己真正擁有一件藝術品,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這和音樂圈是相近的,聽錄音和聽現場就是不一樣的,尤其是獨立音樂人。獨立音樂人在一個100人的小場子演出,但就是這100個人的支持,就可以讓他繼續穩定地創作和溝通。


姚謙在片子中開玩笑說 收藏家“要不就是天才,要不就是******”

我認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像上海的一些上班族,他們不再追求奢侈品牌的包包,而是把這個錢拿去買一張自己喜歡的某個年輕畫家的繪畫,或者某個攝影師的照片,掛在家裡。並不是因為將來會增值,而是他們覺得,這幅作品、這位藝術家把我某一個記憶或某一個情緒給打動了。
他們很多都很低調,不會跟不認識的人分享,所以在大眾媒體上看不到資訊。《三十而已》裡面那種買梵高的太太圈的人,大概只占藏家的10%,90%的買家是真的喜歡藝術品,就是王小波說的“沉默的大多數”。
有這樣一個說法,一件藝術品,其實是讓兩個也許永遠不會有交集的人,發生了心靈上的互動,這是最美好的部分。


你根本不認識他,但是當你擁有了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你不是寂寞的,有一個人跟你心靈相通。而且創作都是兩三年才一個系列,你可能就會一直關注,跟著他的生命一起成長。
就像我收的那張畫,一張很小的風景畫,是十年前收的一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那時候他剛大學畢業,性格跟我不太一樣,特別內向,畫風景的時候把人物都拿掉。每兩年他會辦一個展覽,我都會去看。
他其實是在另外一個空間生活,十年過去了,他已經搬了好幾次家,甚至已經結婚了,最近還聽說他太太懷孕了。我們平時從來不溝通,只聊過一次天,但是不斷不斷地看他的作品,我就覺得他這麼些年來的變化,他對生命的激情,我都感受到了。




姚謙家的收藏

同時也有一些對照。像我的生活,因為我從事的是娛樂業,平時要做大量的人際溝通的工作。其實大家都知道我晚上幾乎不出門、不應酬的,除非特別親近的朋友邀約,不然我晚上甚至都不吃晚飯的。因為我發覺,原來我的內心直到這幾年,才慢慢宣示說自己很需要一個人安靜的、沒有旁人的生活,我就努力在現實層面上去實現。
那麼十幾年前,我現實中做不到的時候,實際上等於就在他的作品上,得到了這些安慰。他的畫在安撫我的這個部分。
我不曉得藝術家有沒有感受到我這邊,這個我不去想象。但是我覺得,有時候收藏就像聽一首歌,看一篇文章或者看一部好電影。你心中言語難以形容的那一部分,有個人說清楚了,那種不寂寞感,存在感。
人生都是孤單的。收藏是一個實物,就在你眼前,是你不孤單的證明。
部分素材來源:姚謙、騰訊視頻藝術頻道
一條X騰訊藝術聯合出品

2020-09-23 23:27:17 | 引用
maohu

發表評論

文章分類
缺省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統計
點擊: 8536715
帖子數量: 89027
開辟個人空間: 2013-03-28
最後更新: 2022-06-02

RSS訂閱
 
 
 
 
 

   https://www.westca.com/Space/u=maohu/lang=tchinese.html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