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虎的聊齋
空間首頁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冊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貴陽7日食粉記:小小一碗米粉,讀懂貴陽飲食 

2020-09-21 22:40:06
>>文章內容
原創: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31期,原文標題《貴陽七日食粉記》

文/吳麗瑋



貴州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羊肉粉。在貴陽既有本地清湯粉,也可以吃到遵義漂著紅油的羊肉湯底(於楚眾 攝)

[b]第一日:牛肉粉[/b]

據說,牛肉粉是貴陽人民最青睞的頭號早餐。聽聽當地朋友的介紹直覺得奇怪:“貴州幾百年來一直是一個移民城市,牛肉粉也是外來的,在貴陽的歷史最多二三十年。”“不要加辣椒哦,會壞湯。”牛肉粉可以在歷史久遠又極受歡迎的腸旺面市場裡分得一杯羹,讓狂愛吃辣的貴陽人在牛肉湯面前保持了克制,他們對牛肉粉的愛到底是怎麼生長出來的啊?

於是,來的第一天就跑去吃了牛肉粉。

這是一家居民區裡的小門臉。一邊排隊一邊念叨著朋友的友情提示:“記得要加筋”,“記得要加筋”。等排到我時,雖然沒聽懂老板用貴陽話講什麼,還是很自信地說:“老板,我要加筋。”老板有些不耐煩,把貴陽話換成了“塑料”普通話:

“問你要什麼粉?”

“有什麼粉啊?”

“酸粉和細粉。要提前說知不知道?”店老板在熱湯鍋前面流著汗直不起腰來。

“那我……要細粉吧。”

那一碗細粉端出來,沒吃出什麼厲害。後來經朋友指點才明白,原來牛肉粉的味道,關鍵在這粉上。貴陽有一種獨特的粗米粉,當地人叫作酸粉,可以以此區分本地人和外地人。本地人只吃酸粉。

酸粉的存在有點難以言說。它之所以名為“酸”,是因為在制作時需要發酵,粉吃起來有一股微微的酸味。酸粉必須用陳年的大米來做,再加上發酵的過程,一度因為各個工廠的衛生條件不達標,相關部門對酸粉實施了禁止令。“你們無法想象,那3個月,貴陽人都瘋了,酸粉沒有了,我們怎麼活下去?”朋友說,這項禁令因為遭受了太多的反對,最後無疾而終,小作坊們死灰復燃。酸粉售價便宜,一斤零售只要2.5元,“如果改成大加工廠,一斤成本至少得上升三四倍吧,老百姓肯定是不幹的”。結果是,所有人都自動屏蔽了關於酸粉加工過程的討論,它又重新回到了各種粉面館裡,城市的生機於是又回來了。“貴陽人吃牛肉粉一定要吃酸粉的,下回你試試,但不知外地人是不是吃得慣那個酸味。”朋友說。

在貴陽能看到很多招牌打著“花溪牛肉粉”幾個字,似乎代表了貴陽口味。但“花溪牛肉粉”原本只是花溪區一家牛肉粉館的名字,在許多年前,它因口味好和環境優創出了名氣,成為貴陽牛肉粉的一面旗幟。可惜的是,這家店沒能保持住當年的水准,所謂的“花溪牛肉粉”只是一段記憶,說到傳統的貴陽口味,現在已經湧現出了更多優質的小餐館可以前去體驗。“深巷牛肉粉”就是其中一家。光聽這名字,就猜想位置一定隱秘。果然是在鯉魚巷裡一個彎彎繞繞、非常老舊的居民樓下,在一層陽台下面跟旁邊的圍牆之間搭一個簡易頂棚,條件很簡陋,但來光顧的客人卻絡繹不絕。

點了一碗牛肉粉,想另外加一份牛皮和牛肚,掌勺的張玉華阿姨另起一盤,在金黃的牛皮和牛肚上撒上蔥花和香菜,再結結實實地澆兩勺油辣椒拌折耳根,變出了一盤生津的可口涼菜。

這一回一定點酸粉。酸粉比普通的粉更粗,提前泡在冷水裡,煮熟後,它們便像放手的氫氣球,從水底依次浮上了水面。大約兩分鍾,酸粉煮好了。一碗粉加在牛肉湯裡,點一點兒油,除了撒蔥花和香菜,還要配一點店家自制的泡菜。於是就有了令人心曠神怡的清晨圖畫,雪白的粉浸在澄澈的湯中,牛肉帶筋切成薄片、蔥花青翠、泡菜蓮花白嫩黃,旁邊的一碗麻辣鹵盤裡,金黃的牛臉皮和牛肚條,與白色折耳根小段兒,一齊卷裹在糊辣椒碎裡,每一種飽滿的顏色都在訴說著它們滋味的醇厚。

張阿姨忙活著灶台,還操著食客的心。“你拍啥子照啊?粉都好了,怎麼還不趕快吃?”酸粉很容易鼓脹,耐不得久泡,她看見誰在磨蹭,都禁不住要念叨幾句。酸粉因為質地疏松,一入口,便溢得滿口牛肉湯汁。酸粉兼顧筋道與粉質,在與牙齒的最初幾次碰撞中,粉斷成了幾大截,被吸進酸粉中的肉湯也開始釋放,而它粉糯的質地很快顯現出來,酸粉變短後加速變成了碎末狀,融匯進肉湯裡,嚼起來滋味很足。一口酸粉之後,最佳的吃法是來一口麻辣鹵牛皮和牛肚條。畢竟為了一口肉湯的清香,嗜辣的貴陽人忍著不加辣椒,這下終於可以在鹵味上找補回來了。牛臉皮鹵得遒勁有力,肚條柔軟而結實,在這個不太容易咀嚼的過程中,用遵義辣椒制成的糊辣椒開始讓人冒出汗來。接著再吃粉和牛肉,吃完好好享受那一碗清湯,喝幾口,可以加一點陳醋提鮮,直到剩最後不多的湯時,索性加糊辣椒進去,烈烈地喝幾大口,純粹為了口頭上過個癮。



“深巷牛肉粉”的張玉華阿姨一邊掌勺,一邊還為食客操心,生怕他們吃得慢,把粉泡壞(於楚眾 攝)

貴陽人愛吃牛肉粉,牛肉和牛肉湯自然要好。“深巷牛肉粉”開了20多年,口味和做法都是由張玉華、周潤生夫婦從零開始一點點調配出來的。周潤生原本做機械配件的生意,後來不景氣,索性改行做餐飲,做到現在已在貴陽數得上名號,沒有秘訣,不靠技術,全憑像對待家人一般的工作態度。“不光客人吃,我們自己也都要吃,我女兒懷孕的時候天天在這裡吃,店裡做的跟我們在家裡做的沒有分別,碗筷也都是在大鍋裡用開水咕嘟咕嘟煮,保證衛生。”“深巷牛肉粉”緊貼著單元樓,之所以能在鄰裡間保持了20多年的友好關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家的牛肉沒有腥膻味,周潤生說:“可能別的餐館都是直接把肉放鍋裡燉,我們家是要跟家裡燉肉一樣,把生肉切小塊,先汆水,撇掉血沫子,等把肉徹底洗幹淨再燉,這才能保證去掉腥味。”燉肉的湯最後就是牛肉粉裡的高湯。肉在鍋裡燉到六成熟時,拿出一部分下鹵鍋做鹵肉,鹵好之後就是那部分涼拌的皮肉筋。另一部分再繼續燉,成就了湯。“我們家比較喜歡老牛,燉的時間要更長,但是肉味濃。也是因為小火慢燉,所以我家的湯才能不渾清亮。”

貴陽的牛肉粉也不盡是清湯版本。安順的紅燒牛肉粉開到了貴陽,比清湯濃郁,但還是在用辣椒上保持了克制。瑞金南路上的“安順胡記牛肉館”,也是只用純牛肉吊湯,為了保證湯的清爽。餐館老板陳敏告訴我們,不像一般餐廳特別愛用牛骨頭熬湯,他們反倒覺得牛骨熬出來的湯過於油膩,“尤其是冬天冷的時候,牛骨頭湯很快就糊嘴糊筷子”。

他們只用安順拉來的黃牛,“勞動牛,肉更有韌性”。牛腿和肋條上的兩塊筋瘦肉拿來清燉,其余部分做紅燒。紅燒時要用到30多種調料,除此之外,紅油也炒得非常用心。傳統的貴州紅油用的是糍粑辣椒,是指鮮辣椒舂碎到有黏性的程度,他們家是把辣椒烤幹再舂碎,也就是先做成糊辣椒,再進油鍋裡慢慢炸和熬。油也不簡單,菜油、豬油和牛油三種混合,經過幾代人的摸索,覺得這三種按照配比來做,最香而不膩。

安順胡記的牛肉粉只用細粉,這是外地人的習慣。粉在清水中煮好,盛入碗中澆上清澈肉湯,接著是帶湯的紅燒肉塊和牛肚條,最後是酌情加入的一勺辣椒紅油,漸入濃郁的普通細粉其實早已入味,而且它的結實質感阻擋了一部分過於激烈的味道,紅燒味吃起來也是恰到好處。



貴陽知名的黔菜大師劉公瑾(於楚眾 攝)

[b]第二日:羊肉羊雜粉[/b]

貴州知名的餐飲界老前輩劉公瑾告訴我們:“黔菜裡用羊肉的並不多,但是小吃裡用的可不少。”貴州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羊肉粉,幸運的是,很多地道的風味都能在貴陽找到,除了本地口味外,貴陽還有來自六盤水、遵義、畢節等地的羊肉粉館,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羊肉和辣椒兩個方面。

原以為羊肉粉更適合冬季,沒想到黃金路上的“老字號蘇記羊雜牛肉粉”在夏天依然火爆。店門口因為修地鐵的緣故,交通不是很方便,但擋不住吃粉人的熱情,坐著吃的人必須忍受旁邊有人大喇喇地站著等座位。耳邊總聽著人喊“媳婦兒”“媳婦兒”,但沒見誰給自己的媳婦兒占座,都是獨自一人來吃粉的漢子,喊的其實是貴陽話“細粉”,生怕煮粉的師傅搞錯。

小店經營了二三十年,店主楊潔說,從父輩手裡接過來後,他們也已經做了10多年,這麼多年做街坊鄰居的生意逐漸有了心得,酸粉和細粉都有,但只賣羊雜和牛肉兩種澆頭。羊雜用清湯來燉,牛肉則用紅燒,再加上還要分別制湯,比一般的小店工作量要大許多。

一碗羊雜粉端上來分外清秀。雪白的粉泡在澄澈的湯底裡,一邊是翠綠的蔥花與香菜,其中掩映著幾片嫩黃的泡菜葉子,另一邊則是懸在湯中的粉嫩的羊雜。那羊雜有的白,有的粉,有的暗紅,看著極幹淨,吃起來又相當軟糯。聽店主說,羊雜要先燉三小時,再在保溫鍋裡慢慢燜,早已熟爛,但裡頭一些暗紅色的地方又仿佛才剛斷生似的。楊潔介紹說,羊雜好吃的關鍵要領,除了在燉的過程中使用調味料去膻,還要通過切塊大小,讓它入味還不失嚼勁。碗裡的羊雜只有拇指的指甲蓋大,湯頭較一般的羊肉湯濃些,羊雜入口除了味道鮮,還能分辨出碗裡泡菜的酸味。這樣的一碗裡,米粉顯然成了配角。



六盤水的黑山羊品質極佳,水城羊肉粉也因此享有盛譽(於楚眾 攝)

就著湯頭吃完羊雜,如果還覺得不夠過癮,就可以自行加油辣椒調味了。更直接一點,還有來自遵義蝦子地區的羊肉粉,羊肉湯鍋裡覆蓋著整層紅油,但撇去紅油,下面的一鍋仍是燉羊肉的原湯。煮好的米粉,舀一勺配著丁點兒豬油的原湯,再舀一勺漂浮著的紅湯,配上煉制羊油,嗜辣的遵義人最愛這種味道。“遵義蝦子陳記羊肉粉”的老板陳曉芬自豪地說:“要說辣椒,那一定是我們遵義的好,貴陽的辣椒沒味兒,吃著不過癮。”他們家每天都從遵義送辣椒過來,鮮辣椒已經提前舂碎,到店裡直接煉紅油,加在羊肉湯鍋裡。難得的是羊湯裡撒上了薄荷,吃粉的時候平添一分清香,吃完粉喝湯,吹吹紅油再吸一口,濃郁中帶一點點辣味,從喉嚨口一直暖到胃裡。

貴州多山地,因此出產了肉質鮮美的黑山羊,貴州人稱他們的羊“吃靈芝草,喝礦泉水”。各地的野生黑山羊裡,公認的最好的羊來自六盤水,那裡也因此有了最好的羊肉粉。民生路開了家名叫“領頭羊”的六盤水羊肉粉館,店主劉俊烈來自六盤水的水城縣,店裡的羊肉、辣椒和米粉都是每天從水城直接拉來。“成年的黑山羊體重在100多斤,我們選七八十斤重閹割的山羊,水分適中,肉質也軟嫩。”辣椒是來自大方縣的皺皮椒,香味足,辣度低,制成油辣椒後非常清脆。在羊肉品質作為賣點的羊肉粉館裡,選什麼樣的粉就沒那麼重要了。來自其他地區的羊肉粉店一般只提供細粉,筋道結實的口感為羊肉和羊湯的鮮美增加了更多情趣。



老素粉用辣椒幹拌酸粉,辣椒紅油的香辣於是吸進酸粉疏大的氣孔裡,是典型的貴陽味道(於楚眾 攝)

[b]第三日:老素粉[/b]

吃完老素粉那天,我終於被辣椒擊倒了。

來貴州之前,我自以為自己吃辣的實力還可以,於是免不了跟人吹噓,請貴陽的朋友盡情推薦地道美食。朋友聽了仍給我打預防針:“你覺得川菜辣嗎?其實並不算辣。我們貴州才是真的辣,你要有個心理准備。”

此言果然不虛。川菜裡麻辣火鍋的印象太深入人心,但麻辣口味實際上只占川菜的四分之一,況且“麻辣”二字,有花椒的麻來陪伴,辣的極致體驗其實已經削減了大半。黔菜有一個特征叫作“辣而不猛”,“不猛”是什麼感覺呢?在我這個不自量力的北方人看來,“不猛”就是入口的一瞬間你會放下戒備,原以為火會從胃裡一直冒上頭頂,但現實情況似乎沒有,可當你咂吧幾下之後,它的後勁才迅速撲了上來,辣的火球開始在口腔和喉嚨裡蔓延著爆炸,止不住要對著空氣不停地哈氣,嘴裡無盡的火焰需要急切地釋放出去。

老素粉就是這麼一種以辣椒見長的米粉小吃,之所以叫“素粉”,是因為它的經典版本只是一碗拌著糟辣椒的酸粉,沒有肉或者其他澆頭。我在貴陽一共吃了兩次素粉,盡管它的味道不算柔和,但我還是連灌幾瓶可樂不停地止著辣,最終把素粉整碗吃光。其實淺嘗輒止足矣,但老素粉對我似乎有種魔力,不知不覺中把粉吃了個精光。至於為什麼只吃了兩次,那是因為在那之後嗓子變得疼痛欲裂,這才沒敢再挑戰極限。

我至今難忘第一口素粉的滋味。

跟牛羊肉粉相比,老素粉幹拌的方式更得我心。雖然已經在點餐時強調過“少辣”,但跟蔥花、花生豆一起蓋在粉上的油辣椒還是結結實實的一大坨。既然沒有了其他調味,這時候就該無所保留地把辣椒全部拌勻,讓每一根酸粉上都卷裹無數油亮的辣椒籽和辣椒皮。酸粉比較粗,第一口進嘴時,幾乎是把一整根哧溜哧溜地嘬進嘴。拌著辣椒碎,我第一次吃出了酸粉裡發酵後的微酸味,每一次咀嚼,酸粉的嚼勁在下降,粉質感在上升,酸味仿佛是從酸粉疏松的氣孔裡釋放出來的,這種味道帶來了一種糧食的香氣。辣椒紅油的香辣也吸進了酸粉疏大的氣孔裡,粉的糯、酸味中的米香、辣的高峰體驗,在酸粉從彈牙到松懈的解構過程中混雜在一處,嚼起來非常有滿足感。

請抓住這香氣襲人的一瞬間,很快,火辣的刺激感便會壓倒所有,血脈僨張的感覺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平靜。我往喉嚨裡灌水時,看到鄰座的姑娘,嘩嘩幾下就幹掉了一碗粉,吃完仍不過癮,埋著頭開始認真挑辣椒皮,直到把粉帶調料吃得幹幹淨淨才作罷,開心地一邊呵氣一邊在嘴邊扇風。

辣椒是每個素粉館的看家本事。別看經營的是一種平淡的小吃,做法倒是很體現黔菜的基本特色。這些沒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小店經營者,他們制出來的辣椒可要比很多大廚都高明得多。

貴州各地皆產辣椒,這些辣椒可以大致分為香辣和辛辣兩種口感。花溪的辣椒香氣重、色澤濃郁,是制作紅油的不二選擇,但是貴陽周邊的辣椒普遍口味偏淡,因此在制作各種辣椒醬料時,花溪辣椒一般會和遵義辣椒配,遵義的朝天椒辣度很足。

貴州的辣椒做法裡應用最廣的是糍粑辣椒。新鮮的辣椒泡在溫水裡,去掉蒂,在擂缽裡舂成茸狀,辣椒變得軟糯黏稠,於是得名糍粑辣椒。辣椒變得越黏稠,炒出來的顏色就會越紅亮。糊辣椒類似於我們說的辣椒面,但因是手工制作,顆粒比辣椒面大很多,在貴州經常被用來做蘸水調料。糊辣椒用的是幹辣椒,把鮮辣椒在炭灰中炒幹,晾涼之後辣椒變脆,舂碎後因為有一股過火烤的味道,所以叫作糊辣椒。還有一種典型的辣椒做法叫作糟辣椒,跟四川泡菜有異曲同工之妙。選的是樹上變老變紅的鮮辣椒,加仔姜、大蒜一起剁茸,倒入料酒和鹽,密封起來大約半個月可以自然發酵成酸辣味的辣椒醬料,黔菜裡有名的糟辣魚用的就是糟辣椒,它在早餐和小吃裡用得不是那麼廣泛。

貴州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炒紅油,早餐店裡也是家家必備。腸旺面館裡的紅油,有些用的是幹辣椒粉,曬幹後在機器裡打成粉,加水調黏稠之後下油鍋裡煉,還有些用的是糍粑辣椒,加姜、蒜和腐乳調味,無論如何,制作好的紅油只取油的部分,不要辣椒殘渣。

老素粉館的辣椒做法就明顯不同了。我們去的“劉維蘭老素粉”經營了50多年,劉維蘭是現在的老板代德強的母親。在劉維蘭阿姨開店的時期,這間小店闖出了名聲,他們制勝的法寶便是劉維蘭阿姨獨家的油辣椒制法。

代德強告訴我們,普通的素粉辣椒,是在燒熱的菜油鍋裡下整只辣椒煎炸,撈出後舂成粉狀,再把紅油澆上去與辣椒粉混合均勻,他們店要在這個做法的基礎上更加精細化。通過母親劉維蘭的多年實踐,店裡制作油辣椒最核心的要訣是炸辣椒時不停地調整火候。“辣椒最怕火大炒煳,煳味會掩蓋辣椒的香味,炒出來油色也不夠紅亮。辣椒下鍋後要先小火翻炒,聞到鍋內開始散發出濃烈的辣椒味時,要馬上把火關掉,但是鍋內翻炒不能停。等溫度降下來之後,再重新開火,直到聽到鍋內翻炒辣椒發出的沙沙聲變得越來越響亮清脆時,才算炒好,可以起鍋了。”除了秘制香料,他們店的油辣椒裡還加了精選的花椒,炸過之後,在擂缽裡與辣椒一起舂碎,辣椒、花椒和菜油充分混合,變成了老素粉館最致命的吸引力。



“董家紅油米皮”之所以格外筋道,是因為在制作時准確控制溫度和燙漿的比例(於楚眾 攝)

[b]第四日:涼拌紅油米皮[/b]

入伏之後,一向清爽的貴陽有時也不免憋悶。早餐時的米皮一般過水,澆上各種臊子熱騰騰地吃。涼拌的米皮平時只作解饞的開胃小食,而在悶熱天裡,它也成了不錯的早餐選擇。

吃來吃去,還是民生路上的“董家紅油米皮”最筋道。在其他粉面館都靠工廠配貨的大環境下,這家小店難得地保持了十幾年如一日的現做現賣。

店主董小利整天守著他的壓粉機器,這台有著長長傳送帶的壓粉機剛投入使用一個多月。他不用像從前那樣,把調制好的粉漿攤在一塊鋁板上,左右晃勻,鋪滿整個鋁板,放進鍋裡蒸好後,再拿鏟子把粉皮鏟下來,一張張地晾在一根橫梁上。現在只需要把粉漿連通著管道灌進機器裡就行了,粉漿在傳送的過程中被熱蒸汽蒸熟又壓平,出來之後就可以直接食用。

雖然節省了不少力氣,但董小利依然要時刻保持全神貫注的狀態。“這做米皮說難不難,說容易嘛,也不太容易。總之就是要認真,別看有機器在這兒,但眼睛一下也不敢離開。你欺騙它,它就欺騙你。”他一邊說,一邊對著機器液晶屏上的數量變化進行溫度調整。“想讓米皮做得筋道,我還是有一些心得的。首先就是要控制溫度,溫度太高,蒸出來的太軟,溫度低了又怕蒸不熟。”最佳的溫度大概是在95攝氏度左右。

除了蒸的溫度之外,米皮的筋道還依靠另外兩個因素。他喜歡把遵義大米和重慶大米,兩種混合著用。米先泡個把小時,瀝幹水分之後裝進機器裡打漿,漿打得越細膩越均勻,米皮的口感就越好。但打漿沒想象中那麼容易,想讓漿打得更細膩,出口的流速按說應該控制得很慢,但摩擦時間增長會讓米漿瞬間溫度升得過高,反過來又會影響口感,因此,調整出口的流量就十分考驗人的手藝。

之後的燙漿和調漿也非常重要。最後拿來蒸的米漿是用生漿和熟漿混合而成的。一部分打好的生漿用開水燙熟,正常情況下按照1∶5的比例跟剩余的生漿混合,這樣口感才最好。這天不巧停了電,機器沒法開工,早晨泡的大米時間久了點,董小利擔心做出來的米皮太軟,調漿的時候減少了生漿的比例,等米皮從機器的傳送帶上推出的時候,他松了口氣,“沒問題了”。

第一撥兒米皮從機器上推下來時,原本冷清的店鋪一下子來了好幾個客人。民生路是貴陽市中心的一條窄街,距離著名的大十字和省府路都不遠。這條街上幾乎全部是餐飲小店,光顧的外地游客不少,周圍居民來消費的更多。民生路常擠得水泄不通,路過的司機從駕駛位探出頭來:“老板,給我來一斤脆哨。大姐,我夠不到啊,幫我掃個二維碼好不好?”後面通行的車也不惱,沒人按喇叭催他,只等他掃碼付了錢,捧著脆哨心滿意足地離開,交通才又重新恢復。這條熱鬧的小吃街絕大部分屬於本地居民的日常。來董小利家吃米皮的也是鄰裡街坊,路過時看到米皮新鮮出爐,馬上要一碗,再另切半斤外帶回家。

紅油米皮裡撒肉丁、花生豆和蔥花,再撒若幹勺油辣椒。一張米皮從抓過來到切完的過程非常隨意,碗裡的米粉條寬寬窄窄,平添了一種手工制作才有的不規則感。這些形狀粗粗細細的粉條蘸著紅油湯和糟辣椒,配著肉丁和蔥花一起吃,不但滋味更豐醇,溫熱帶涼的口感也非常熨帖。滋味和溫度兩相宜,米皮嚼起來很有筋骨,直至咬碎也不懈怠似的,夏日的清晨來一碗,特別提神醒腦。

[b]第五日:清淡鵝肉粉[/b]

連續度過了幾個熱辣的清晨,是時候換回清淡模式調整一下了。來一碗鵝肉粉,這回是真真正正地不加辣椒,放心大膽地吃。

“黔香園大姨媽清湯鵝館”也是10多年的老店了,店名裡的“姨媽”指的是五個親姐妹。現在管店的是最小的妹妹宋林楓,她告訴我們,之所以開店,是因為大姐退休後不甘平淡,於是想出了開餐館的點子。“我們家沒人做這一行,但是我爸爸特別會做吃的,所以我們五姐妹也很會吃,但凡去外面吃到了什麼新菜,回來試試准能成功。”宋林楓說,當時看到有人開鵝肉館,覺得這個品類不錯,於是店就開起來了,最紅火的時候,五個姐妹都在後廚裡做主力。

在貴陽采訪早餐館,接觸到的都是民間自學成才的廚師和店主,我不住地感慨,草根廚藝面對高檔餐飲時,不但一點不輸陣,而且因為它親近的姿態和口感,甚至比高大上的餐飲系統更有生命力和魅力。五姨媽宋林楓端上一只鵝湯小火鍋,“我們貴陽有句俗話:‘鵝湯不冒氣,燙死傻女婿。’吃鵝肉啊,一定不能心急”。

每天早晨到午後,餐館裡出售帶湯的鵝肉米皮。6~8個月齡的本地土鵝,選背脊上的骨頭來熬湯,需要在土罐子裡熬四五個小時。鵝肉不同其他,隔夜後湯立馬變餿,容不得生意人偷半分懶,只能靠早起勤力而為。泡在鵝湯裡的米皮別有一番清新的滋味,除了加在湯中的鵝胸脯肉,還可以點各種鵝的鹵味。鵝掌、鵝腸、鵝肝,最驚艷的是鹵鵝頭,打開的時候有點戰戰兢兢,吃起來卻是帶嚼勁的有滋有味。我把它類比兔頭來吃,但是兔頭只有麻辣的才夠過癮,比五香味要高好多個層次,而這鹵的鵝頭,五香味就很足夠了,靠的是宋林楓不太肯講的秘制調味料,“是幾個姐姐無數次試驗、調整出來的味道,沒有人教,全靠自己去悟”。

[b]第六日:辣子雞粉[/b]

貴陽的米粉有各種各樣的澆頭,肉沫、香菇、紅燒肉等等,其中有兩種較其他更有代表性:辣子雞和脆哨,這兩種澆頭讓貴陽的早餐體現出更多的黔菜特色。

先說這辣子雞粉。貴開路有一家“顏記豆花面”,名為豆花面,但口碑最好的卻是辣子雞澆頭。他們店賣的澆頭品種特別多,再加上粉和面,算下來有小20個品類,比一般的早餐店復雜很多。老板顏鴻莉是所有早餐鋪裡最有師承的一個。她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真正的廚師,國家領導人來貴州時,他們曾被派去做菜。父親把手藝傳給了顏鴻莉的哥哥,但沒傳給她這個女娃,為了生計要開店,她才從哥哥那裡學了幾招。多年以前,顏家開過一家非常風光的黔菜館,後來生意不好,關門歇業了,兄妹轉做了早餐店這樣的小生意。“我哥跟我們說了,做人就是要能屈能伸。”顏鴻莉非常樂觀,“開早餐店更得謹記一條,那就是,對再小的消費都要重視。”於是有了一碗價值只10元,但做法卻復雜的辣子雞粉。

辣子雞粉更對我的胃口,因為它有絲絲甜味。在黔菜體系裡,辣子雞是一道知名的家常菜。做辣子雞,選公雞的胸脯肉最好,那是精神抖擻的公雞身上的一塊“活肉”,總是跟隨著公雞的腳步顫顫巍巍。切辣子雞時要保證每一塊帶皮,帶皮的公雞胸脯肉最是糯香,吃起來甚至有一種糯米的質感。

炒辣子雞,要先炒辣子。泡過水的辣椒跟老姜、紫皮蒜一起舂茸,做成黏糊糊的糍粑辣椒,等菜籽油燒熱散掉油腥味之後,把糍粑辣椒下鍋,炒至七八成熟。接著再下甜面醬和腐乳,炒好之後另起一鍋爆炒雞肉塊,等水分炒幹,再倒入辣椒鍋裡一起翻炒。

辣子雞呈現的是帶些糖醋味的小荔枝味型。顏鴻莉告訴我們,只要10分鍾時間,雞塊幾近脫骨,辣椒基本幹燥,再加入姜、蒜和其他調味,辣子雞就成了。吃這一碗油亮的甜辣醬香味雞塊米粉,獲得的是一份正餐的體驗,在匆匆忙忙的早餐中,是一種難得的隆重。



“丁家脆哨”數十年如一日誠懇地制作,贏得了顧客的交口稱贊(於楚眾 攝)

[b]第七日:脆哨粉[/b]

脆哨也是黔菜的代表元素之一。據考證,脆哨是在100多年前伴隨著腸旺面一起誕生的,最初作為腸旺面的臊子,後來因為太受歡迎,不但在粉、面、糯米飯裡使用,正餐的大菜裡也不乏它的身影。

簡單地說,脆哨是用油炸出的肉幹,因為炸的時間特別長,肉質變幻成了疏松酥脆的口感,有點像炸蝦片,但是肉香味仍十足。傳統的脆哨用的是豬槽頭肉和五花肉,初衷原本是把不太受歡迎的部位加以利用,沒想到這樣既煉出了大量脂肪,味道又非常酥脆,反倒逆襲成為了貴陽人民的摯愛。

說到脆哨,不得不提民生路的“丁家脆哨”,是有口皆碑的好,只要是開門營業,門前買臊子的人就從來不會間斷。店主丁冬月從上世紀70年代開店,直到現在依然每天親力親為。店門口擺著四個大竹筐,黃澄澄的臊子分成五花肉片、純瘦脆哨、略肥脆哨和軟哨四種。在我看來,這家店之所以能在40年間保持上佳口碑,一靠質量,二靠勤力。

脆哨這東西騙不了人,好不好吃首先取決於肉的質量。在貴陽吃過不少次脆哨,拿肥肉以次充好,外地人第一回吃也能吃得明白。“丁家脆哨”舍得下本錢,拿筋瘦肉來做脆哨,五花肉來做軟哨,每塊切成杏子大小,炸一個小時之後,縮成指甲蓋那麼大,一鍋鮮肉170斤,出來時只剩20斤,很多開店的生意人都會覺得這麼做非常不劃算。

第二就是苦功。想想在伏天裡,一口熱油鍋前不停地攪動一個小時是什麼滋味吧。脆哨既然源自邊角料的再利用,能紅起來算是命好,制作過程嘛,就不可能再幸運到坐享其成了。鮮肉從下油鍋開始,就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偷懶,必須不停攪拌,只要一停,就會有肉煳掉,沉底的肉就扒在鍋底上變成鍋巴。熱油開始不停地咕嘟咕嘟冒泡,十幾分鍾後從大泡變成密集的小泡,先加水再添油,給鍋裡降溫,等再次燒開,滾成均勻小泡時,開始調整火候,攪拌的姿勢也變成了劃槳式,就這樣再經過近半小時的奮戰,加甜酒釀著色,再將鍋抬離火口,澆醋提鮮,接著再用旺火收汁,這才把一鍋油亮油亮的脆哨制作完成。

“丁家脆哨”的成功沒多大秘密可言,但現在這麼踏實的人早已稀少。去餐館裡吃一碗脆哨粉,真不如到菜市場買一斤米粉,回家煮煮,配上“丁家脆哨”貨真價實的肉幹來吃。脆哨要放涼了才好吃,牙齒一咬,擠掉了疏松質地裡的空氣,酥脆中不時還能品嘗到筋瘦肉的肉質感,一塊小小的脆哨中兼備了肉的兩種狀態。這時如果你煮的是折射著米香味的酸粉,再澆上香辣的辣椒紅油,哧溜哧溜吃完,吃得“腦門心冒毛毛汗”,一整天都會因此心滿意足。

(感謝《貴陽晚報》記者李韻為本文提供的幫助,感謝實習記者朱雯卿收集資料)
maohu | 點擊: 0 | 評論: 0 | 分類: 缺省 | 論壇: 吃吃喝喝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現在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或者回復。

發表評論

文章分類
缺省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統計
點擊: 8538029
帖子數量: 89027
開辟個人空間: 2013-03-28
最後更新: 2022-06-02

RSS訂閱
 
 
 
 
 

   https://www.westca.com/Space/u=maohu/lang=tchinese.html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