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軍
空間首頁 | 博客 | 相冊 | 書簽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 留言
文章分類
上傳  
最新帖子
美國人的思維、政治,太可愛且太好玩了
轟動全美,川普定罪、還可能被迫上街撿垃圾
寫在美國革命的前夜
理想破了、有洞了,也可、也能補補再用嗎?
建議取消教師節及公務員等稱號
醃篤鮮
陷阱、色誘、誤導與「謀略第一人」
切莫懷疑人生,房價漲跌完全屬於經濟規律
勸君莫罵毛少將與也談老蔣為何放毛歸山
朱自清長子被鎮壓與歷史總是負重前行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友情鏈接
更多...
統計
點擊: 68353
帖子數量: 379
開辟個人空間: 2022-12-19
最後更新: 2024-06-02
RSS訂閱
 
 
 
 
 
 

寫在美國革命的前夜 

2024-05-28 22:24:48
>>文章內容

寫在美國革命的前夜

——社會學·五千零八十九

  五天沒有寫文章了。沒有什麼可寫的,也不想寫;然,當我讀了〈憤怒的美國窮人,想把明星送上“斷頭台”〉之後,我不知道我該不該寫點什麼。
  那是一篇明顯的很左的文章,我也想到了文章後面的跟帖,然而,你沒有辦法說它沒有道理。
  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法國大革命又是如何爆發的?二十世紀幾乎席卷全球的社會主義之思潮的道理在哪裡?
  許,原因各有各不同,但、不平等也許就是其共同的實質。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又是幾乎不可能的。任何社會,都做不到。哪怕重新洗牌、重新分配,也只能是瞬間的平等——不同人的不同的奮斗,會將重新洗牌、重新分配的結果——瞬間的平等,重新變得不再平等。
  如是,就有了機會平等、待遇平等的概念。然而,機會平等、待遇平等是說不通的,因即使機會、待遇平等了,只要出身不平等、資源不平等,平等的機會、待遇也很快會被出身與資源的不平等所發展,使其原有的不平等更加不平等
平等,是一句空話。然,自由世界卻把它當成法寶。我不知、也不懂,自由世界為何不可以承認世間沒有平等
  世間沒有平等,你想過得好,你自己去奮斗,從小就開始,父母不會給你……美國大部分家庭都是這麼做的,可就是不願意承認。
平等、平等平等……平等,像一段盲腸,更像毒瘤,將毀掉自由的美國
美國,也許就該在平等的毀滅中涅槃,才能重生出一個更合理的、且自由的、更美麗的國家。
  如果一位處長,告訴他的兒子,努力吧,將來爭取也當處長;如果你不努力,就只可能當科長,甚至連科長也當不到。你拼命努力的話,沒准還能當到廳長;但,你沒有可能當總統
告訴孩子他沒有可能當總統,孩子的理想會毀滅嗎?應該不會。相反,他會為當處長做著一切准備。如此,為何要欺騙孩子,告訴他們人人都可能成為總統呢?這不在蓄意浪費著無數人多年的努力嗎?
從源頭上糟蹋人力資源,是一種社會犯罪。而假說人類社會有「平等」,就如同鼓勵所有孩子都爭取當總統一樣,是一個社會性的、系統性誤導。
  成功的家長,不是教會孩子有遠大理想,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務實。只想當處長的孩子,很多年之後,不少都成功了。而努力爭取當總統的孩子,怕是幾乎都失敗了。
「平等」,是種幻象,該像博愛樣扔掉。
博愛」,不是淡出歷史舞台了?哪來什麼博愛?人世間少點仇恨、殺戮就謝天謝地了。何況,那法國大革命,也沒丁點的博愛呀!
虛幻,是毒品。當人們的美夢破滅時,怎麼能不難過、不憤恨、不怒吼呢?
  告訴每個應該知情者真相,不要怕說出你是螞蟻你終身就只能是螞蟻。是螞蟻者,未必不快樂。螞蟻的惱怒,是你告訴它只要努力就可能成為大象而實際卻成不了。
螞蟻原本不痛苦,是被欺騙之後、又知道了真相才痛苦的。美國也原本沒有那麼多的人要去,而是大家都說美好才蜂擁而至,而去了以後又多少有些失望,才不滿、才憤怒、才呐喊。
美國為何不能告訴人們,平等是種假想、是有條件的?
低能的人們,沒有平等可言。可,正是低能的人們最相信平等之類的承諾。
對於低能者,社會就應該告訴他們——你就是低能,你的問題是解決怎樣改變自己、不再低能,而不是欺騙他們——低能者也可以與有能力的人一樣得到平等之類。
憤怒,有的是因為不平等,而有的則是因為被欺騙,至少也是被欺騙會進一步加大對不平等之現象的深惡痛絕。
在憤怒的岩漿沖破地表之前,承認世間本沒有什麼「平等」可言吧!這也是一種最簡單、最容易平息各種莫名的怒火的方法之一了。
  美國革命,不是絕對沒有可能。那麼,就讓我把這些寫在美國革命的前夜。
  最後,轉發〈憤怒的美國窮人,想把明星送上“斷頭台”〉,且我認可「如果一個頂級明星不舍得動用自己的流量為底層受難者發聲,那他們還有什麼好值得追捧?」
  從娛樂圈開始革命,何止會在美國發生?

              顧曉軍 2024-5-29

憤怒的美國窮人,想把明星送上“斷頭台”
 
  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遙遠的大洋彼岸,正在醞釀一場由底層燃燒的怒火。
  很多人都沒有預料到,這場怒火的起點,是56日在紐約舉辦的時尚盛會met gala
  每一年,大眾的關注點都是明星們浮誇的珠寶與奢侈的裙擺。但今年有所不同——
  美國底層人民集結在社交媒體,集體圍攻了“頂層上流人士”的光明頂。
  所謂met gala,是為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舉辦的年度籌款晚會,被視為全世界最負盛名的時尚之夜,一張邀請函約等於一張進入上流階級的入場券。
  每年五月,電影、時尚、音樂、電視、體育和社交媒體等各個領域的名人都會齊聚曼哈頓上東區爭奇斗艷。除了卡戴珊和蕾哈娜這樣的歐美常駐嘉賓,當年中國女星集體出征met gala,還讓不少國人激動了一把。
  蕾哈娜在2015met gala“鏡花水月”主題晚會中的煎餅果子造型
  然而今年,大家對明星網紅的裙子不再感興趣了。
  人們掀翻了met gala昂貴的桌子。
  這場怒火的導火索由一位網紅點燃。
  這位名叫Haleyy Baylee的美國網紅,在met gala門口身穿鮮艷的華服,裙子上綴滿了誇張的花朵,說出了一句極其刺耳的話——Let them eat cake(讓他們吃蛋糕吧)。
  這句話的采樣,用的是2016年的電影《絕代艷後》中的音頻。
  如果你記得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一定對這句話非常耳熟。
  這是那位被革命老區法國人民送上斷頭台的瑪麗皇後的名言,法語原文是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也是我們中文語境下“何不食肉糜”的西洋版本(根據歷史記載,瑪麗王後並沒有說過這句話,更有可能是憤怒的後人將這句話安在了她的頭上)。
  最後,我想起了一位尊貴的公主的蠢話。有人告訴她說農民沒有面包吃了,她回答說:“那就叫他們吃蛋糕吧!”——-雅克·盧梭《懺悔錄》
  或許全世界的網紅都共享同樣的氣質:無知。
Haleyy Baylee沒有想到,一個愚蠢的段子視頻,間接導致了整個美國娛樂圈的地震。
“讓他們吃蛋糕”這句話中的“他們”,最容易被聯想到的,就是世界上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比如加沙地帶每天正在死亡的普通人。
  在TikTok上搜索#blockout2024#,你能看到各個膚色各個國家的網友對明星的控訴與憤怒,還有人特地剪輯了極為諷刺的影片《同一個地球,不同的世界》。
  女明星需要保鏢們抬著她的身體登上met gala的台階,以免弄皺了她昂貴的裙擺,而加沙地帶的兒童的屍體,也從廢墟裡被搜救人員抬出來。
  女明星化著誇張的煙熏妝對著千百台相機擺出造型,而加沙地帶的兒童的臉上也掛滿了淤青。
  女明星由保鏢們護送進入met gala會場的同時,哥倫比亞大學抗議的學生們也被警察“護送”著走入警車。
  這些剪輯出來的視頻有一個共同的標題——這是第1區的他們,與第12區的我們。
  社交平台湧現了許多落款“第12”的網友評論,還有TikTok博主在痛訴上流社會的奢靡之後,做出了《饑餓游戲》中底層人民的敬禮手勢。
  這個概念來自十多年前的美國電影《饑餓游戲》,如果你還記得這部電影的設定,一定會驚呼現實世界就是寓言的重現。
  第1區的驕子貴女們,每天身穿華麗的服飾,享用著吃不完的名貴珍饈,沒有原因,他們就是在羊水裡抽中了投胎的彩票。
  而女主角生活的第12區和隔壁的第11區,是農民和礦工組成的龐大的底層世界。他們衣衫襤褸,臉上寫滿了饑餓與貧窮帶來的疲憊,他們的食物是土豆和面包,他們沉默地憤怒著。
  這就是當今世界的現狀——
  第1區的名流貴胄們觥籌交錯,兩耳不聞窗外事。就算世界末日到來,也不妨礙他們壘起堅硬的高牆,躲在屋子裡繼續歌舞升平,酒肉狂歡,舉辦一場接一場的盛會。
  第12區的老人、婦女和兒童臉上布滿了戰爭的炮灰,男人們只剩下殘枝斷臂。
  誰又會關心底層人民的命呢?打開媒體報道,明星的珠寶裙子占據更多版面。
  電影《饑餓游戲》
  這股憤怒的暗流,推動人們點擊了“取關”的按鈕。
  名為#blockout2024#的標簽正在實時更新,block out意為拉黑屏蔽,相關帖子的內容是正在“被大眾拉黑”的名人明星們。
  這場美國人民的可汗大點兵,卷卷有你認識的名字。
  從泰勒·斯威夫特到碧昂斯,從臭名昭著的卡戴珊家族到家喻戶曉的巨石強森,幾乎你能叫得出名字的美國明星,都被拉進了一份谷歌在線文檔的清單裡——原因很簡單,他們已經賺到了別人幾輩子都賺不到的錢,卻在巴以問題上保持沉默。
  這份在線文檔涉及的明星近200人,每個明星的名字後面,都附著他們社交平台的鏈接,只要你動動小手,就可以取關這些明星的所有平台。
  有網友直播更新這份震撼人心的數據:每秒鍾,這些擁有億萬粉絲的流量寵兒,都在失去他們賴以為生的流量。
  這次大規模的取關行動,被美國網友稱作一次自下而上的“賽博革命”。
  既然普通人不能掠奪明星們的億萬資產,那就從“不給流量”做起,做空他們的流量股價。由於明星的廣告收入與粉絲關注度密切相關,集體取關就是對他們最快速的懲戒。
  甚至有一位泰勒·斯威夫特的粉絲在TikTok上哭訴自己的脫粉心路歷程:如果一個頂級明星不舍得動用自己的流量為底層受難者發聲,那他們還有什麼好值得追捧?
  在這場娛樂圈地震背後,除了對政治性沉默的明星的憤怒,還有更深層的岩漿噴湧而出。
  這股岩漿就是美國懸殊的貧富差距。
  明星網紅們為了爭奇斗艷,要麼撐破夢露的裙子,要麼在全身綴滿奇珍異寶。
  今年,歌手Camila Cabello手裡拿著的“冰塊包”,由工匠耗費85個小時純手工制作,用產自德國的Nevas氣泡水制成,價值高達22500美元。
  這款冰塊包從拿到手上的那一刻就開始融化,冰塊融化後,內裡鑲嵌的銅玫瑰才會浮現出來。
  這是一幕巨大的諷刺景觀:上流社會僅僅為了一塊注定蒸發的冰,就能花掉兩萬美元。
  拋開別的不說,光是一張met gala的門票價格就高達5萬美元。根據2022年的報告顯示,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74580美元,底層階級(lower class)的年收入中位數小於等於30000美元,中下階層(lower middle class)年收入中位數為30001-58020美元。
  也就是說,一張met gala門票,能夠覆蓋美國普通家庭一年的支出。而這僅僅是明星網紅們進入上流聚會隨的份子錢罷了。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Bureau's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2 report, the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is $74,580 (a 2.3% decline from 2021), while household income levels for each class level are as follows: Lower class: less than or equal to $30,000. Lower-middle class: $30,001 – $58,020. (來源Yahoo Finance)諷刺的是,大部分美國主流媒體並沒有對這件事做出詳細的報道,搜索met gala,仍然是關於華服與造型的無聊信息。
  隨著怒火蔓延,現在他們終於意識到了什麼才是社會的根本矛盾。
  這股無名之火,明面是巴以沖突以來的政治性無助,暗面則是美國普通人長時間的階級差距。
  那個NG曾在半年前,系統性地介紹過“白女浪潮”,這股浪潮一路從美國漂洋過海,讓中國女孩也迷上了白人中產女性的生活方式。
  頭部的美國白女中產網紅們,過著大部分美國普通百姓無法企及的生活——
  她們住在高檔街區的三層別墅裡,家裡擁有至少3輛不同車型的豪車,Lululemon對他們而言和秋衣秋褲沒太大區別,櫥櫃裡擺滿了各個顏色的Stanley水杯。
  廚房鋪的是價格昂貴的大理石桌面,吸塵器是戴森的最新款,一套別墅裡光廁所就有好幾個。她們的家裡空曠而整潔,後院有游泳池,樓下有改造成健身房的地下室。她們只吃幹淨的有機蔬菜水果,從來不吃精加工食品,采購也不去平民級別的超市。
  她們的身材就是生活質量最好的證明:皮膚光滑,肌肉緊實,用著高檔的護膚品,每天在健身房裡泡2-3個小時。
  而在美國中產白女的反面,是生活捉襟見肘的美國中下階層(lower middle class),他們是美國的“大多數人”。
  最近,TikTok上有一位美國中下階層的全職主婦,變成了一位有爭議的網紅。
  她的名字叫J.Rae,她的視頻展示了中下階層的生活日常:
她的丈夫是一名在襪子工廠上班的工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他們撫養了5個小孩。
  她拍攝了自己給全家人烹飪飯菜、以及給工人丈夫打包飯盒的視頻。廉價的食物和局促的廚房,和我們從前看到的“白女視頻”裡的生活天差地別。
  她的家裡沒有高檔的玻璃飯盒,只有一次性塑料盒,這些盒子都是平時吃中餐外賣之後,清洗幹淨攢下來的。
  丈夫的午餐是薩拉米肉片與芝士片,打折的草莓與奶油,一大包零食餅幹,許多含糖的蛋白飲料和能量飲料,水果是價格較為便宜的橘子(而不是橙子)。
  比起中上階層的飲食結構,這份工人階級食物除了高熱量,幾乎沒有健康可言。
  美國中下階層的另一層隱藏身份,是“蔬菜難民”。他們的餐桌上,很難見到新鮮的綠葉菜、品質更高的奶酪以及價格偏貴的水果。所謂健康低卡的白人飯,也建立在牢固的經濟基礎上。
  家裡撫養5個孩子,要喂飽這5張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J.Rae的視頻中經常出現的食譜,是一些老美國“家常菜”。比如把超市裡的廉價面包切塊、裹上雞蛋液油炸,烹飪大量的煎培根和煎雞蛋,做一大鍋肉醬意面,或是炒制大量的豆子罐頭。
  還有美國人民最常吃的P&J三明治,在吐司上塗抹藍莓醬和花生醬,就是孩子們日常上學的午餐。
  有時候不做飯,J.Rae也會點外賣。
  炸雞薯條和墨西哥菜都是實惠量大的食物,她給全家人訂購taco bells和麥當勞的全家桶,搭配上一些芝士味的膨化食品,以及含糖量超標的杯子小蛋糕,就是一頓真地道的美式晚餐。
  中產們堅守的gluten free”(無麩質飲食)紅線,在中下階層根本不存在——他們的飲食就是由大量的糖油混合物構成的。
  和白女中產博主不同,J.Rae平時采購家用的超市既不是Costco也不是沃爾瑪,更不是高端的Whole Foods,而是平價低端的Food Lion,根據谷歌地圖顯示,這家連鎖超市大多在北卡羅來納州分布。
  在這家超市裡,一大塊生肉排的價格在10美元左右,放在比弗利山莊的富人超市裡,連一杯明星同款奶昔都買不了。
  更不用提集中在美國低收入地區的Dollar General/Dollar Tree一元店,這兩家廉價連鎖賣場在美國擁有30000家門店(沃爾瑪只有4616家)。它們才代表了最廣大美國中下階層的消費水平。
  自從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越來越多的美國平民縮減開支,投入了一元店的懷抱。在這裡可以買到便宜大碗的食品和日用品,但新鮮健康就甭想了。
J.Rae就是其中一員。甚至她的生活已經算得上“還不錯”的水平。
J.Rae過生日那天,給自己買了兩件T恤和一雙安德瑪的拖鞋,款式很簡單,就像我們平常在大潤發看到的那種衣服。
  為了慶祝生日,她和丈夫攢了很久的錢,才舍得給家裡買了一架黑石牌烤爐,價格是298美元,對於她和丈夫來說,300美元是一家七口人一周的伙食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在主流媒體的世界,鏡頭對准的是那些實現了美國夢的成功中產階級。而那些被美國夢甩下車、遠不夠成功的普通人被迫失語。
  在J.Rae的置頂視頻裡,點贊最高的一期,是她口述的《我們是中下階層,我們過著這樣的生活》。在評論區,許多美國人現身說法,表示這就是他們真實生活的樣貌。
  全家人擠在面積不大的平房裡,窗戶常年是損壞的,車子是一輛老舊的雪佛蘭,吸塵器是最笨重的款式,狹窄的廚房裡沒有洗碗機,冰箱裡放著廉價的速食品。櫥櫃裡沒有好看的餐具,只有塑料制成的一次性杯子和碗盤。孩子們沒有獨立的臥室,有的孩子只能勉強擠在一張床上睡,衣服也是輪換著穿。
  她甚至還具備東亞人獨有的勤儉節約——把超市塑料袋全部攢下來。
  而他們7口人共用的一間衛生間,甚至還沒有中上階層家裡的衣帽間大。
  繼J.Rae之後,更多網友陸續曬出了自己“中下階層的生活”,這些畫面構成了現實版的美劇《無恥之徒》。
  一個女孩曬出了自己的家:牆壁上是家庭暴力的拳頭砸出來的洞,廚房裡放一張餐桌就是餐廳,幾個表兄弟姐妹擠在同一間臥室裡。
  還有一個拉丁裔男孩拍攝了一段名為《真實的底層階級生活》的視頻,他們家的客廳不足15平米,廚房沒有洗碗機,電視還是最老款的,衛生間的鏡子大約兩個巴掌大小。
  有一些人站出來質疑像J.Rae這樣的中下階層全職母親。
  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在評論區批評她的廚藝。給學齡前兒童天天吃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難怪美國的肥胖率名列前茅。
“為什麼美國小孩只吃麥片和零食,而不是吃正兒八經的飯菜?”
“來自歐洲人的困惑:為什麼你們的切達奶酪看上去像橙色的塑料?”
“你們吃的千層面就像垃圾一樣惡心。”
“我們吃沙拉只放油醋汁,比你們健康多了。”
  更多人質疑的是,為什麼她的生活如此窘迫,還要生5個孩子。
J.Rae的回答是這樣的:
“身處中下階級並不意味著我不能擁有家庭,如果我養得起,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如果說J.Rae這樣的全職母親,還算是在能力范圍內給孩子們買水果、喝果汁、做一頓比較像樣的飯菜,那另一位母親則是引起眾怒。
  這位母親叫做alex,被網友戲稱為“甜甜圈媽媽”。
  她是單親媽媽,給年僅2歲和5歲的孩子提供的食物是超市裡最便宜的沾滿糖粉的甜甜圈,以及炸薯條和炸雞塊。
  在視頻裡,她向鍋中倒入大量的油,然後把超市買來的冷凍面團捏一捏,丟進鍋裡油炸。或者買一些面包,上面塗滿美乃滋醬,放到烤箱裡加熱。
  孩子們唯一能攝取的維生素,是一些偶爾出現的草莓,和一些高糖分的水果罐頭。
  和這位媽媽相似,另一位19歲的父親,展示了自己給嬰兒車裡的孩子炸雞塊薯條的視頻。
  圍觀網友立即炸鍋了:如果不能健康地撫養小孩,那還不如別生小孩。
“如果你這也叫做晚飯,那我煮包方便面也叫做晚飯。”
“我沒有看到晚飯,只看到了一堆精加工的垃圾食品。我並沒有很多錢,但我不會給自己的孩子吃這種垃圾。”
“健康。真健康。”
  同樣都是白人,頭部的中產網紅和中下階層的普通人,過著天差地別的兩種生活。
  看客們除了攻擊和嘲笑,很少有人能真正共情這些“底層的失敗者”。
  沒有人關心他們因何貧窮。
  男人丟掉工作,進入日薪更低的行業;女人在家,生育更多小孩。
  比如J.Rae,她在16歲就生下了第一個孩子。比如Alex,她的年齡大約在98-96年之間,和丈夫離婚之後,只能一個人靠政府福利撫養孩子。
  大多數中下層女性都困在生育和經濟的雙重困境中。
  心理學家Jay Belsky曾經得出過這樣的結論:
“在充滿壓力或無秩序的艱苦環境中長大的女孩,會更早地生育小孩。當預期壽命降低的時候,女性的生育年齡也會相應降低。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快戰略’,在極端不安全的環境下,如果窮人不急於結婚生子,可能就永遠沒有機會結婚生子。”
  對於中下階層的家庭來說,生育就像買彩票,孩子越多,中獎的機會越大。人們無法理解“越窮越生”,是因為沒有理解“生育即窮人在絕境時的最後一筆投資”的邏輯。
  社會不平等的結果,最終也體現在健康指數上。
  據健康不平等計劃(Health Inequality Project)的一項報告,自2001年至2014年,最富有的美國人的壽命預期大約提高了3年,而最貧窮的美國人則原地踏步。最富有的美國男性比最貧窮的美國男性要多活15年,這個差距在女性那裡是10年。
  就像J.Rae的身材,也是她背後整個中下階層生活質量的體現:
  沒有Lululemon的瑜伽褲,只有超市裡的寬大T恤;沒有Stanley的大水杯,只有普通習慣玻璃杯;沒有健身房和健康飲食,只有油炸食品和大量的平價肉食。
  窮人沒有維系身材的資本,他們能做的,只是在能力范圍內生存下去。而在美國這樣一個巨型加工食品國家,窮人幾乎很難躲過肥胖。
  新鮮無公害的蔬菜水果,比肉、面粉、餅幹都要貴——它們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這種不平等現象,也被稱作“豐裕中的貧窮”(poverty amidst plenty)。看似生活在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卻困在一個只能糊口的怪圈裡:貧困哺育貧困,困境惡性循環。
  在不健康的環境下生活,窮人除了要面對生理上的不適,還要面對繁重的精神壓力。
  這些壓力來自賬單、稅務、朝不保夕的工作、以及失去工作就要被房東驅逐的結局。
  他們通勤時間漫長,承擔社會基礎齒輪的運轉,時薪卻毫無性價比。
  他們精疲力竭,沒有愛好,也沒有希望。
  底層的貧窮是他們活該嗎?
  多數來自上層車廂的乘客俯視他們時,大多問出相似的話——
  你們為什麼不買健康的食物?
  你們為什麼不努力工作?
  你們為什麼不學習技能?
......
  你們為什麼不改變現狀?
  事實上,貧窮並不僅僅是個體行動的失敗,而是社會結構性頑疾。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在摩洛哥的研究發現,很多窮人拿到錢以後,既沒有儲蓄也沒有投資,而是馬上花錢買了一台電視機。班納吉很困惑,結果窮人們告訴他,原因很簡單:家裡太窮,孩子們沒看過電視。
  所謂的理財、投資、規劃都不復存在了,對於窮人來說,快要渴死的時候,喝水比走出沙漠更重要。
  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窮人的思維帶寬被眼前的危機占滿,他們沒有多余的空間來考慮長遠,食物和住所就是他們最緊迫的問題,他們只會用短期內最有效的方式解決危機——雖然這在上層階級看來,是一種“目光短淺”和“認知匱乏”。
  精英們無法理解中下階層的痛苦,除非身臨其境。
  美國社會活動家Barbara Ehrenreich曾為了寫書,偽裝成一個急需工作糊口的離婚白人婦女,在3個不同類型的城市各工作一個月。
  在底層社會摸爬滾打之後,她發現就算自己玩命打工,身兼數職,最終也負擔不起房租。最後只能搬出城外,每天被漫長的通勤時間折磨。當一個人拼盡全力也很難糊口的時候,抑郁和悲觀就會找上門來,酒精和毒品就變成了朋友——而它們會加劇貧困。
  想要在美國擁有穩定的住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社會學家馬修·德斯蒙德的著作《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也反映了底層美國人的現狀:不用說學區房和高檔街區,底層人想要保住現在居住的房子就需要拼盡全力。
  如果為了找到住處而耽誤工作,那就會被老板解雇,更加無力負擔房租。最後,被房東驅逐會成為不良信用記錄,未來租房更加困難,甚至租金也更高。
  最後,大量的賬單讓他們陷入了一種“靜謐的絕望”之中。
TikTok一位博主口述了一遍自己的家庭每個月要支付的賬單。
“我的信用卡上有30000美元的還款沒繳,但我已經不急著還清這些錢了。我聽政府的話,賺錢、儲蓄、還信用卡、繳養老金,但最終我還是入不敷出。
“我和丈夫每兩個禮拜能賺3400美元。每個月養老金扣掉300美元,醫療保險扣掉200美元,還貸款扣掉350美元,更不用提交稅了。房租要1950美元,孩子們的日托班要970美元,另一筆貸款又要扣掉575美元。每周加油要花150-200美元,每周的伙食費要花300-400美元。
  曾經她會為了漫天的賬單而焦慮崩潰,現在她不會了,因為她感到peaceful hopelessness”,只有用一種平和靜謐的絕望,才能挨過這場“後資本主義時代的災難”。評論區裡的網友紛紛附和,目前在美國中下階層,這是一種普遍性的經濟困境。
  看上去有房有車的美式生活,背後全是漏風的窟窿。
  除了本就輸在起跑線上的少數族裔,大量的白人也曾經、正在、將要淪落為底層。
  這是一份遙遠的、來自歷史的創傷。
  去工業化的進程,讓美國的工人階級(white working-class,以白人男性工人為主)失去了曾經引以為傲的榮光。那些出生在鐵銹帶的工人子女們,堅持書寫著屬於底層白人的傷痕文學。
  銹帶和中國東北的老工業基地分享著相似的命運。從賓夕法尼亞到俄亥俄,從印第安納州到密歇根,從伊利諾伊到威斯康星,輝煌的工業城市大批走向衰落,失業的白人工人階級被迫習慣貧窮,變成了知乎網友們口中的紅脖(redneck)和白色垃圾(white trash)。在刻板印象裡,他們保守、易怒、愚蠢。
“更令人不安的是,當丟掉自己的工作的時候,他還認為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他身上就缺少一種主觀能動作用——他認為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掌控很少,總是想要責怪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這種現象與現代美國的經濟格局格格不入。——《鄉下人的悲歌》J·D·萬斯
  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地球存在著兩個美國。
  一個是精英的、富裕的美國,由香檳和晚禮服組成;一個是平民的、困頓的美國,由賬單和驅逐令組成。
  居住隔離、經濟分化、文化分歧——它們構成了一座巨大的現代巴別塔。
  在拋開種族和性別議題之外,存在一個巨大的同溫層叫做貧窮。
  人們總認為特朗普的支持者都是窮人,但根據數據顯示,真正的鐵杆特朗普粉絲,更有可能是白領和中產。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50% of the January 6 mutineers were either business owners or white-collar workers, and only 25% had no college degree. ——The myth of MAGAs working-class roots如果說參與政治的人還對政府有希望,那麼更多疲於生存、真正失語的窮人,恐怕已經對制度感到深刻的絕望。
  而這種絕望,比占領國會山的憤怒還要陰森。
guxiaojun538 | 點擊: 0 | 評論: 0 | 分類: 上傳 | 論壇: 溫哥華不眠夜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現在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或者回復。

發表評論

很抱歉,僅有會員才能發表評論。

點擊此處免費注冊, 或者點擊此處登錄,登錄後您便可以發表評論。謝謝!
design:水中月shuiyue.cn                         生活因感動而精彩,理想在創造中放飛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